古泰拳

古泰拳

古代泰拳或古法泰拳簡稱古泰拳。古代泰拳的技法與招式大約形成於十四世紀或更早一些時期,其實為古暹邏的大城皇朝時代。每有重大節日即有擺擂比武的節目編排,風氣已極盛。最先採用“徒手式”比武,後漸改用以皮條裹拳即稱為“拳甲”式。稍後發展成為“纏麻式”,即以粗麻纏縛拳腕;便拳面更為堅固和粗糙,殺傷力更大。至於纏麻式拳頭,數百年來,一直是泰拳的代表形象,直到20世紀三十年代,才開始引進西方的拳擊手套,稱之為“穿套式”。為泰拳日後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泰拳
  • 概述:古代泰拳或古法泰拳
  • 古泰拳歷史:泰國武學源於幾百年前,
  • 短褲:在古代,所有參加比賽的拳
古泰拳歷史,古泰拳裝備,短褲:,八戒:,蒙空:,護檔:,手帶:,腳帶:,古泰拳招式,主要招式,主要步法,古泰拳技法,招招相生,古泰拳功法,

古泰拳歷史

泰國武學源於幾百年前,統一稱為泰拳;原本只有一種形式,隨著時間與地區的差異;最後出現了幾種派系與分類:第一種為古式泰拳比賽,習練此拳術者皆是為了用來防身自保(此種類型的泰拳所有招式均為傳統招式,因其殺傷力過於強大因此被禁止在擂台上使用)。在對外稱呼上有muaythai chaiya、muaythai loburi、muaythai boran、muaythai sanga等名稱;第二種為擂台式泰拳比賽,因接受了現代化專業競技標準的流水線改造而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是專業式泰拳擂台比賽,拳手上台比賽時不需戴頭套、護胸甲、護腿甲,只需穿上短褲、戴上護手帶、護踝帶、護肘、護膝和拳套(包括全覆式及半覆式兩種拳套)上台。第二種是業餘式泰拳擂台比賽,拳手上台比賽時需要戴頭套、護胸甲、護腿甲、護手帶、護踝帶、護肘、護膝及拳套(包括全覆式及半覆式兩種拳套)上台。在對外稱呼上有muaythai kick boxing、muaythai fighting等稱呼。第三種為表演式泰拳比賽,表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現代泰拳表演(雙人在正方形擂台上表演糅合了古式泰拳和現代格鬥術的拳術),另一種是古式泰拳表演(單人或者雙人在空曠的廣場上演繹古式泰拳拳術);因此需要參與的拳手按環境表演傳統禮法,依禮拜祭其所祭拜的祖先及佩戴專有飾物如花環、蒙空及八戒。因此在對外的稱呼上有muaythai daning等稱呼。第四種為健身式泰拳比賽,此種拳術是沒有特定的制服的;也不需行傳統禮法祭拜,沒有固定招式;也無需佩戴飾物,其特點是不為格鬥只為健身。因此在對外的稱呼上有muaythai gymning等稱呼。第五種為平民式泰拳比賽,此種拳術與第四種一樣沒有制服,不需行傳統禮法;沒有固定招式,也無需佩戴飾物,其特點為方便、從簡。第六種為街頭式泰拳比賽,此種拳術與上述兩種一樣沒有制服,不需行傳統禮法;但其招式十分兇狠霸道,特點是以戰鬥為主。源自二十多年前的監獄時期,但現已失傳;因而在對外的稱呼上有muaythai street fighting等稱呼。至於第七種為傳統式泰拳比賽,這種比賽是由街頭式、擂台式以及上述的三種古泰拳比賽整合而成;除了有固定制服,需行傳統禮法;佩戴專有的飾物及練習指定古泰拳招式。在對外稱呼上有muaythai monkun等稱呼。

古泰拳裝備

由於泰國本土在東南亞地區當中位處熱帶地區,氣候全年炎熱;因此一年四季極難分辨;而當地人民由於身處熱帶的關係,通常都選擇穿著極為寬大或寬鬆的衣服。而由於古代的泰國經常都會發生諸如水災、旱災等天災,另外由於歷史原因經常與鄰國發生戰爭。所以人們大都選擇穿著由亞麻布料製作出來的衣服,而由於經常身處叢林的關係,古代參加比賽的人都極力避免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子上場。因而我們從可以看到的博物館歷史資料中發現古代的泰拳手雙手及雙腳都綁上了用粗麻布作為材料的手帶和腳帶;下身經常穿著一條長至膝蓋的短褲,上身則穿一件無袖的扣鈕背心;至於頭上則戴著五顏六色,並且有類似“小辮子”的短握把的吉祥環一類的頭箍;另外在拳手的兩隻手臂上還各綁上了一條代表吉祥平安的臂箍,脖子上戴上了象徵勝利光榮的花環出場。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屬於古代泰拳手的裝備:

短褲:

在古代,所有參加比賽的拳手均需按規定穿上用亞麻布作為材料的及膝短褲;上身赤裸以示自己無攜帶任何可傷害對方的物件入場比賽,並在比賽前向在場觀眾示意自己不會作弊;而到了現代,參加競賽者需按規定穿著紅色、黑色或者藍色的過膝短褲。以便公證人、現場觀眾及場內的裁判容易辨認,

八戒:

在古代,參賽的拳手可在比賽前、比賽時及比賽後佩戴由寺廟裡的得道高僧在廟堂里為其單獨向佛祖禱告開光並有保護拳手生命法力的;象徵平安及好運的臂箍,亦即是具有佛教色彩的八戒。作為拳手身上佩戴的吉祥飾物,八戒代表拳手接收了其支持者向其送上的祝福;同時拳手所佩戴的八戒也可通過顏色來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武術等級認證,以便拳證確認。在古代的泰國,拳手須同時學習徒手技擊與兵器技擊;而為了認證上的方便,拳手須通過師傅為其安排的認證考試。考試合格後,拳手的授業師父會為其親自綁上相應的認證證明。而八戒則是官方規定並認可的兵器技擊登記證明,因此每個拳手都要佩戴八戒。但是到了經濟發達的今天,由於時代變化得太快;泰拳技擊體系當中的兵器技擊由於複習繁瑣的關係而被人在改革過程中捨棄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而八戒的認證作用正在逐漸消減,其有關認證方面的資料現在已沒有多少泰國人知道了。不過為了保留八戒在儀式上的傳統色彩,拳手也繼續佩戴八戒。而且為了使八戒繼續保留下來,改革者在改革時剔除了不準在拳賽進行時臂上可戴彩帶或飾物的規定。通常一個拳手出場時應該佩戴同一個顏色的八戒與蒙空,而如果出場的拳手八戒與蒙空不一致則無需覺得奇怪。因官方認同拳手的徒手技擊與兵器技擊可以不一致,所以並非每個拳手的徒手技擊與兵器技擊等級一致。

蒙空:

在古代,參賽的拳手除了可在比賽前、比賽時及比賽後佩戴由寺廟裡的得道高僧在廟堂里為其單獨向佛祖禱告開光並有保護拳手生命法力的;象徵平安及好運的臂箍,亦即是具有佛教色彩的八戒外。也同時可以在比賽前、比賽時及比賽後佩戴由寺廟裡的得道高僧在廟堂里為其單獨向佛祖禱告開光並有保護拳手生命法力的;象徵平安及好運的頭箍,亦即是具有佛教色彩的蒙空。作為拳手頭上佩戴的吉祥飾物,蒙空與八戒一樣同樣代表拳手接收了其支持者向其送上的祝福;同時拳手所佩戴的蒙空也可通過其顏色來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武術等級認證,而蒙空則是官方規定並認可的徒手技擊登記證明,因此每個拳手參加比賽及訓練時都要佩戴蒙空。而出場前更是要帶著蒙空在台上對神明行跪拜禮,因此每位拳手十分重視其授業師父頒授蒙空時對自己技術的認同感。正因為對認同感的執著,以前甚至一度出現只有自己泰拳技擊教練或授業師父才可以接觸的地步。但是到了經濟發達的今天,由於時代變化得太快;為了適應現代泰拳運動的要求,蒙空被改革者保留了下來。並在推廣時做了大量經過修飾的宣傳,,經過修飾後的資料由於簡單易明;所以更易於讓人認同其所帶有的作用,從而令泰拳成為更受人喜愛的格鬥運動。蒙空的認證作用正在持續擴大,其有關認證方面的資料現在雖然沒有多少外國人知道了。不過為了保持蒙空在儀式上的傳統色彩,拳手除了繼續佩戴八戒外也繼續佩戴蒙空。但由於蒙空給拳手比賽時帶來的不便,所以現在只有在拳手參與傳統師拳舞典禮時;才必須在出場時戴上一個吉祥環即蒙空於頭上,並擔任典禮的表演人員以示尊崇。且就快開始拳賽時,必須先行除下。而如果一個拳手出場時佩戴的蒙空與八戒不是同一個顏色的話,請各位無需奇怪;因其徒手技擊等級與兵器技擊等級有可能不一致。

護檔:

在古代,每個參賽的拳手必須出場前戴上漁民從海里取出的貝殼,或戴上能防禦撞擊的金屬物質製作出來的護罩罩在自己的陰部上面,以資保護。護罩鬆脫則拳賽立即暫時停止,參賽人需到擂台側邊設立的屏風后重新戴上。到了現代則換成塑膠物質材料的護襠,因其質量較之可靠不容易壞。

手帶:

在古代拳手上台比斗時最先採用“徒手式”比武,即不使用任何手帶。後來漸改用皮條包裹自己的拳頭此即稱為“拳甲”式手帶。稍後發展成為“纏麻式”手帶,即以粗麻布來纏縛拳手的手腕;這種手帶使拳面更為堅固和粗糙,殺傷力更大。而纏麻式手帶所纏縛的拳頭,數百年來,一直是泰拳的代表形象,直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有有識之士開始引進西方的拳擊手套並稱之為“穿套式”,為泰拳日後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礎。而粗布則從此時開始退居二線,並通過改良質地而成為貼身手帶。

腳帶:

與手帶一樣纏縛在腳上,以保護拳手的腳踝;同時增加蹬技的殺傷力,避免拳手因保護措施不當而受傷。

古泰拳招式

古代泰拳的拳法與招式大約形成於十四世紀或更早一些時期,其實為古暹邏的大城皇朝時代。每有重大節日即有擺擂比武的節目編排,風氣已極盛。
最先採用“徒手式”比武,後漸改用以皮條裹拳,稱為“拳甲”式,稍後發展成為“纏麻式”,即以粗麻纏縛拳腕,便拳面更為堅固和粗糙。殺傷力更大。纏麻式拳頭,數百年來,一直是泰拳的代表形象,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才開始引進西方的拳擊手套,稱之為“穿套式”。為泰拳日後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礎。
古代泰拳的拳法與招式,是後輩拳壇人士根據史料記載及走訪南北眾多名師逐漸整理而成。許多的招式在現代泰拳擂台比賽中已不復存在。蓋因現代泰拳更注重於力量型及簡練實用的打法。對技術複雜招式逐漸放棄不用,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古泰拳的基本技擊動作共有十二式,其泰文譯名及解釋如下:
(1)捆腕 雙臂平胸交旋勢
(2)掄拳 拳成先後交換上落勢
(3)按耳 提留護面側
(4)攔格 手自外內撥
(5)斜擋 抬拳斜上格
(6)高提掩 雙臂輪流高抬
(7)戴冠 曲臂上提時前沖
(8)雙並肘 兩肘齊架敵腿
(9)踢臀 側舉足後彈勢
(10)耍膝 雙膝連上提
(11)獻蓮 俯首前觸勢
(12)回踢 迴旋後擺腿
戒備姿勢或稱“拳樁”。身略偏向敵,雙拳先後高與肩平,形如弓箭,兩足微曲並立。擅右擊為主者左拳在前右掌在後,按左擊為主者則反之。

主要招式

母招
魚牙交錯、飛鳥掀巢、爪哇投矛、依諾刺劍、舉須彌山、老僧掐瓜、孟人撐柱、插木釘、鍔魚擺尾、折象鼻、扭蛇尾、飛鳥還巢、滅油燈、魔王捉猴、折象頸
子招
神象擊齒、抹面腿、魔王偷女、羅摩射箭、獅子越澗、鹿回頭、山神卷土、蛟龍潛海、神猴獻戒、越人撒網、泰也撐柱、天鵝折翅、扎花環、老僧掃院、切瓜

主要步法

泰拳的馬步名“三宮步”,所謂馬步,就是“拳樁”連同步法的整體運行。基本拳步為八方移動步法,循羅盤方位所向的進退及側移步法。
三宮步是由於其步型為斜三角,活動時亦常沿著三角形路線為進退基本圖樣。此技可說是泰拳技擊的精華,進可攻退可守,萬變不出其中。在實際運用時,三宮步法有甚獨特的技法,以適應環境和形勢的需求:
點滴步:蹺足欲進,提膝作上下掩護的步式.動作輕巧自然,與虛步同。
易勢:利用腳步的移動,突然改變方向,是出奇惑敵化其攻擊的移步法詞條。
三宮步的單吊馬式,看似虛浮,實則泰拳精妙獨到之處。此式可攻可守,敵方攻來時,可施踹腳踏敵前腳遏止其進攻、復後腿擊之,曰“制軍”。若主動進攻,虛足可以蹬敵丹田,隨以拳或腿連續攻擊,謂之“衝殺”。更重要的特點是三宮步發動時,可使精神與氣勁合一增強信念。泰國傳統神話就有將三宮步描繪為拍藍降魔神技。
前代拳師極重視馬步的戰略功效和藝術性。較高深助拳步,有“虎跨步”、“獅踞步”等。著名泰拳宗師變頌察說,在拉瑪六世皇御前一次拳賽,有功夫到家的拳師,剛開始行拳。便把對手嚇得渾身發軟,眼光發慌,未戰已敗。可見一個技高拳師擺出拳樁無懈可擊,移動疾速,現出絕對信念,足以令對手取勝志氣盡潰。
相傳古代泰拳有108招,其中技法包羅萬象,奇技、詭招甚多。基本招式有“長兵”與“短兵”之稱。長兵乃是拳腿,短兵即肘膝,又有所謂“虛招”和“詭招”之分,即虛實之用。
頭兩式:前抵、側抵。
拳五式:直擊、側擊、回擊、佯擊、上沖。
腳五式:踢、蹬、釘、回擺、後踹。
肘六式:斫肘、撞肘、拭肘、抽肘、反肘、後肘
膝六式:明膝、暗膝、騰膝、飛膝、小膝、兔膝
有關的基本技擊術語,有以下口訣:
並(相對) 合(進) 取(執)
藏(斷) 佛(撥) 切(入)
沖(撲) 撞(扎) 壓(按)
拖(拉) 擂(迫) 抱(纏)
投(摔) 攻(動) 守(迎)
拆(解) 避(閃) 答(還)
當時拳師所用招數,全無禁忌,不論投摔、反關節、跌扑、地戰、飛擊、頭觸、臀撞等動作,均可套用,最特異的一點,是戳眼、撩陰等毒招亦被允許。拳師造詣,各師各法,名師博技以口訣相授,將實戰招數,按其動作或性質配以名詞,古典優雅,偏以整齊之訓令.一則可助憶誦,二者在打鬥時師傅同門,在台邊提示,拳訣能收隱語之效,對方師承不同,自然不解其意。例如:用肘拳訣有“戰象交齒”或“流星入雲”對於屢用飛膝,軍師同門可呼“撒網捕鳥”以提示破解之法。
實戰攻防招數,有“母招”與“子招”之分。20年代華裔宗師金成,所傳“母招”與“子招”各十五式,合共三十式,其中包含泰拳術的基本及花樣招數,實用齊全,備受拳壇中人重視,譽為典範,茲將各式照泰拳名原意翻譯,配以簡義列出如下:
母 招
曲折步形 外圍招架
飛鳥投林 內圍招架
依諾挺劍 內圍肘
爪哇標槍 外圍肘
拜須彌山 低拳擊頜(俯身四十五度)
慈僧善目 高拳擊頜(俯身六十度)
蒙民捍衛 蹬腳對拳
擊木楔 肘擊對踢
鱷魚擺尾 腿踢對拳
斷象拔 肘砸腿股
神龍隱尾 封腳膝打腿脛
天王轉化 蹬腳對踢
減火焰 格拳反擊
魔王博猴 踢撞對拳
折象脊 拽頂撞膝
子 招
神象奮齒 擠身沖頜
抹面腿 格拳直踢面
鬼王摟美 卸拳拿摔
天神射箭 封肘沖頜
折鳳凰 內外閃、肘劈臂
獅子跨澗 避蹬踢、蹬後足
野鹿回頭 後蹬追踢
神猴獻寶 內卸沖頜
蛟龍鬧海 俯避腿、踏膝彎
山神卷土 擋踢旋身反撞肘
越漁撒網 撥蹬踢膝內彎
漫歌擎柱 避踢蹬後足
扎花環 內閃肘刺胸
老僧掃庭 掃足彎連劈肘
斬葫蘆 內閃肘劈面
除上述三十式外,古典泰拳尚有不少圾具藝術性的花形招數,以下介紹的二十四招,乃係昔日泰拳故有的美妙技術中,員具有代表性及難度特高的招式。可惜此等技藝,在今世拳師中已成絕響。
隱士投湖 飛身頭觸
麻雀取水 上擊拳法
天王擲輪 轉身鞭錘
鱷魚擺尾 反身後蹬
鱷魚戲尾 三合踢法
牡鹿耀角 雙飛踢腿
蛇驅壁虎 連環撞踢
雀女戲水 挾勁後抽踢
天神制軍 沖身蹬腿
天帝過海 飛身高踢
栗鼠登松 踏膝飛身下肘
戰象交齒 雙肘下砸
轉戰龍門 後抽肘法
波濤拍岸 轉身肘撞
流星沖霄 飛身沖撲
神猴騰空 飛身膝撞
天神搏象 低身環膝
仙妃坐壇 飛身臀撞
天神折箭 封肘拗臂
鱷魚張刺 回手肘法
天神入林 踏膝騰身膝撞
神猴擲妖 執腿摔法
坐折凶憎 低身破馬
武將回槍 執腳側踹面
古時拳師較藝,有雲“不合則矣、一合即勢如盤龍,連綿不絕,決勝方休。”所謂“盤南”即此意思。蓋因現代泰拳更注重於力量型、技術型及簡練實用的打法。對技術十分複雜的招式逐漸放棄不用,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因此我們在這裡呼籲在學習現代泰拳的同時,也要好好學習古代泰拳。古泰拳的基本技擊動作共有十二式,其泰文譯名及解釋如下:
(1)捆腕 雙臂平胸交旋勢
(2)掄拳 拳成先後交換上落勢
(3)按耳 提留護面側
(4)攔格 手自外內撥
(5)斜擋 抬拳斜上格
(6)高提掩 雙臂輪流高抬
(7)戴冠 曲臂上提時前沖
(8)雙並肘 兩肘齊架敵腿
(9)踢臀 側舉足後彈勢
(10)耍膝 雙膝連上提
(11)獻蓮 俯首前觸勢
(12)回踢 回族後擺腿
泰拳的馬步名“三宮步”
三宮步的單吊馬式,看似虛浮,實則泰拳精妙獨到之處。此式可政可守。

古泰拳技法

相傳古代泰拳有一百零八招,另外還有兵器等使用方法。其中的技法包羅萬象,奇技、詭招甚多。基本招式有“長兵”與“短兵”之稱,長兵乃是指拳腿而短兵乃是指肘膝,而在一百零八招的技法當中又有所謂“虛招”和“詭招”之分,即虛與實之基本用法。在細化基本招式後,我們可以發現長兵與短兵招式各占了五十四招;而再將這五十四招的基本長兵及短兵招式加以細化後,我們可得出細化後的拳法二十七招、腿法二十七招、肘法二十七招、膝法二十七招及摔法等其他額外招式。這一百零八招再向前延伸,則有按兵器類型劃分為長兵技法即拳法、腿法,及短兵技法即肘法、膝法等四大兵器的細化技法,因此拳手可在原一百零八招基本招式中變化出至少一百零八招拳法、一百零八招腿法、一百零八招肘法及一百零八招膝法組合來與摔法等其他額外招式自由組合使用。
頭兩式:前抵、側抵。
拳五式:直擊、側擊、回擊、佯擊、上沖。
腳五式:踢擊、蹬擊、釘擊、回擺、後踹。
肘六式:斫肘、撞肘、拭肘、抽肘、反肘、後肘
膝六式:明膝、暗膝、騰膝、飛膝、小膝、兔膝
並(相對) 合(進) 取(執)
藏(斷) 佛(撥) 切(入)
沖(撲) 撞(扎) 壓(按)
拖(拉) 擂(迫) 抱(纏)
投(摔) 攻(動) 守(迎)
拆(解) 避(閃) 答(還)

招招相生

拳師所用招數:
母 招
曲折步形 外圍招架
飛鳥投林 內圍招架
依諾挺劍 內圍肘
爪哇標槍 外圍肘
須彌山低拳擊頜(俯身四十五度)
慈僧善目 高拳擊頜(俯身六十度)
蒙民捍衛 蹬腳對拳
擊木楔 肘擊對踢
鱷魚擺尾 腿踢對拳
斷象拔 肘砸腿股
神龍隱尾 封腳膝打腿脛
天王轉化 蹬腳對踢
減火焰 格拳反擊
魔王博猴 踢撞對拳
折象脊 拽頂撞膝
子 招
神象奮齒 擠身沖頜
抹面腿 格拳直踢面
鬼王摟美 卸拳拿摔
天神射箭 封肘沖頜
鳳凰內外閃、肘劈臂
獅子跨澗 避蹬踢、蹬後足
野鹿回頭 後蹬追踢
神猴獻寶 內卸沖頜
蛟龍鬧海 俯避腿、踏膝彎
山神卷土 擋踢旋身反撞肘
越漁撒網 撥蹬踢膝內彎
漫歌擎柱 避踢蹬後足
扎花環 內閃肘刺胸
老僧掃庭 掃足彎連劈肘
斬葫蘆 內閃肘劈面
除上述三十式外,古典泰拳尚有不少極具藝術性的花形招數。
隱士投湖 飛身頭觸
麻雀取水 上擊拳法
天王擲輪 轉身鞭錘
鱷魚擺尾 反身後蹬
鱷魚戲尾 三合踢法
牡鹿耀角 雙飛踢腿
蛇驅壁虎 連環撞踢
雀女戲水 挾勁後抽踢
天神制軍 沖身蹬腿
天帝過海 飛身高踢
栗鼠登松 踏膝飛身下肘
戰象交齒 雙肘下砸
轉戰龍門後抽肘法
波濤拍岸 轉身肘撞
流星沖霄 飛身沖撲
神猴騰空 飛身膝撞
天神搏象 低身環膝
仙妃坐壇 飛身臀撞
天神折箭 封肘拗臂
鱷魚張刺 回手肘法
天神入林 踏膝騰身膝撞
神猴擲妖 執腿摔法
坐折凶憎 低身破馬
武將回槍 執腳側踹面

古泰拳功法

望日功
古代泰拳功法的首項是望日功。
即每日眺望朝陽,鍛鍊眼睛以增強目力,在角斗時自能集中眼神,應付敵人。
長跑功
在清晨選擇田野崎嶇路徑進行長跑訓練,強化腿力,跑時要經常在草地翻滾,讓身體皮膚與草木沙土摩擦,與露水接觸,久而使皮膚堅韌,可抵禦打擊,同時可培養跌倒時仍能應戰能力。
擔水功
將長1.5米至3米的粗毛竹貫通中節製成盛水容器,以之運水。以肩擔或用臂挾於肋下腰間的方式,徒步長途運送。此練法不獨能增強膂力,更可使腰肋強勁異常,對抗敵人的踢打裨益極大。
早浴
其法之一是沿灘於水深10--20CM處疾跑,須蹺足力踏,久練大增腿力。
其法之二是於齊腰深的水中,平步穩立,舉掌下拍,入水反覆攪動,等成團水泡上浮時,即以另一手曲肘下擊,敲向氣泡團,如是雙手反覆拍擊,身體順勢搖動,久練全身異常強勁,此為泰拳秘技功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