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十面埋伏

古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中國琵琶大曲,同時也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

樂曲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清楚地表現出了當時項羽被大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為上乘的藝術佳作。。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宏,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以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而現代,這往往需要大樂隊式的交響曲體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曲《十面埋伏》
  • 屬性:樂曲
  • 題材:楚漢相爭
  • 感受:充斥著金戈鐵馬的沙場氣息
  • 樂器:琵琶
  • 出處華秋萍編《琵琶譜
  • 定義:中國傳統琵琶名曲
基本信息,樂曲由來,曲子段落,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原曲還有餘下部分,推陳出新,

基本信息

《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鬥場景的琵琶音樂。
古曲《十面埋伏》古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陰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全稱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傳》,又稱《華秋萍琵琶譜》)。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樂曲由來

傳統琵琶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關於《十面埋伏》產生於何時迄今尚無定說,曲譜最早見於《華秋頻琵琶譜》(1819)。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記述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埋伏》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如:《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 《李氏譜》名《睢陽平楚》,隋秦漢子作;一名《睢陽平楚》,凡十八段; 《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曲子段落

《十面埋伏》全曲分十三個段落,根據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由散漸快,調式的複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垓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覆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捨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原曲還有餘下部分

(11)“眾串凱”
(12)“諸將爭功”
(13)“得勝回營”

推陳出新

古曲十面埋伏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歷來被人們所讚賞,演奏該曲的音樂家、藝術家更是層出不窮。這些人在演奏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曲的藝術魅力又受到當代人的青睞。尤其是進入19世紀後電聲樂隊的風靡全球,促使一些音樂人把目光也轉移到了古曲《十面埋伏》的身上。在這些“轉型”的作品當中,以“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奏最為出名。 “女子十二樂坊”是由十二名女性演奏家組合而成的一種新型演出形式。在2002年的專場音樂會上,以一曲《感謝年華》介紹其組成成員。其中在介紹其琵琶成員時,演奏的就是改編後的《十面埋伏》:開始時用電聲樂隊的架子鼓打出固定節奏,琵琶演員根據節奏演奏出“列營”中的一部分,繼而轉入“小戰”樂段,展示琵琶“煞弦”的技巧,最後在“大戰”烘托下,以“追兵”的後半部分果斷幹練的結束全曲。其演奏技法跟古曲的演奏技法大致相同,但是傳統的演奏形式是以獨奏為主,而“女子十二樂坊”則通過多人齊奏和加入了電聲樂隊伴奏的多樣化方式,使得原來就很激烈的戰爭場面變得更有氣勢,使人跟著樂曲的節奏走,演出效果極佳。
綜上所述,本文從《十面埋伏》的歷史淵源、演奏技巧和樂曲的推陳出新三方面進行分析,同時這也是本人在演奏中的一些理解和感受。《十面埋伏》是我國優秀的琵琶古曲,它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圓滿的表現了一段真實而又非比尋常的歷史故事,匯藏著中國古代琵琶藝術的豐富寶藏,不愧是中國民族器樂的優秀代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