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

古文尚書原指《尚書》的一種本子,後發展為學術體系之稱。傳說西漢景帝程姬之子劉余封為魯王后,為擴大王府,侵占一部分孔子舊居,在屋壁中發現暗藏的《禮》、《論語》、《孝經》、《尚書》等簡書,因其字型遠在先秦,時人稱為蝌蚪文字。孔子十二世孫孔安國以伏勝所傳校定,多出二十五篇。《商書·盤庚》分上、中、下,伏勝合而為一,《周書·顧命》與《康王之誥》則合在一起,《秦誓)上下兩篇,亦合在一起。又多出四篇,總共五十九篇,四十六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尚書》
  • 作品別名:《書》《書經》
  • 創作年代:上古時期至春秋時期
  • 文學體裁:散文
版本歷史,漢代初現,梅賾獻書,唐宋註疏,研究證偽,傳世內容,偽書證實,研究價值,

版本歷史

漢代初現

《古文尚書》出現於漢代。所謂“古文”,是指早於小篆的先秦和六國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型。當時離先秦時間不遠,出現這種文字的本子是完全可能的。計自西漢中期開始,先後相傳出現過數次。
第一次是《史記·儒林列傳》所說的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家傳本,比今文多“逸書”十餘篇。
第二次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中古文”,劉向用以校《今文尚書》三家經文。
第三次是《漢書·儒林傳》所說的成帝時張霸獻的“百兩篇”,即離析二十九篇為百篇,又加這百篇的“書序”編成的兩篇。當時以中古文相校,發現它是偽造的,便被廢黜,但“百兩篇”中所載的《書序》卻從此流傳,成了《尚書》學上有重大影響的事。
第四次是《漢書·楚元王傳》中劉歆《移太常博士書》所說的魯恭王壞孔子宅所得壁中古文,多出“逸書”十六篇(其篇名載《尚書·堯典·正義》),由孔安國獻上,劉歆請把它和其它三部古文經立於學官,遭到今文家反對,從此引起了中國學術史上兩千年之久的今古文之爭。
第五次是《漢書·景十三王傳》所記東漢初年始有的傳說,謂河間獻王得到《古文尚書》。
以上五個本子只有第一部孔子家傳本較確切,其餘諸本都有些撲朔迷離,又諸本只有經文,而沒有傳注。
第六次是《後漢書·杜林傳》所說的杜林所得漆書古文本一卷,他整理加工,並授門徒,傳下同於今文篇目的二十九篇,沒有所謂古文“逸書”。由門徒衛宏,再傳賈逵、馬融、鄭玄等,先後都做了傳注,馬、鄭本並將《盤庚》、《泰誓》各分為三篇,《顧命》中分出《康王之誥》,共為三十四篇。這些古文家的注,不同於今文家宣揚神學和漫無邊際的雜說,而是在尊祟“聖道王功”前提下多做文字訓詁、制度名物等的解釋,因此使《古文尚書》大顯於世,終漢之世雖沒有立於學官,卻取代了今文三家的地位。後來到魏晉時,貴戚王肅為之,使之終得立於學官,並在魏正始年間刻入了《三體石經》中。

梅賾獻書

西晉永嘉之亂,文籍喪失,今、古文都散亡,連石經也遭破壞。司馬氏逃到江南建立東晉,仍要靠儒家思想維持統治,又廣求經典。豫章內史梅賾獻了一部《古文尚書》,計有經文五十八篇,其中包括西漢今文二十八篇,但把它析成三十三篇(分《堯典》下半為《舜典》,《皋陶謨》下半為《益稷》,《顧命》下半為《康王之誥》,《盤庚》仍分三篇)。又從百篇《書序》中采十八個篇題,從當時有的一些古籍中蒐集文句綴成二十二篇(十八篇中《太甲》、《說命》各作三篇),另新撰《泰誓》三篇,這就是偽古文二十五篇,用此來湊成劉向、鄭玄所說的古文五十八篇之數。全書各篇有標為《孔安國傳》的注,並有一篇《孔安國序》。
從《史記》、《漢書》看,孔安國並沒有做過這些東西,又二十五篇與劉歆所舉孔安國逸書十六篇的篇題也不一致,它的破綻顯然存在。但它積聚了八百年來人們所稱引的《尚書》和四百年來今古文經師的解說,加以章櫛句比,做到每句都有解釋,這在《尚書)學上是一個很高的成就,因此為人們所樂於接受,加上王朝的提倡,於是就盛行於世,一直傳下來,被人們看成是漢代孔安國所傳的真古文。

唐宋註疏

唐代,孔穎達撰《五經正義》,《尚書》就以這部《孔傳》作正注,孔穎達撰的《正義》作疏,成為官定本頒行全國,其經文並刻入《唐石經》中。宋代把《孔傳》和《正義》合成《尚書註疏》,明清時刻在《十三經註疏》中。
到宋代,有了與漢學不同的學術思想,經過吳棫朱熹等人的探索,由蔡沈總括兩百年間探索成果,撰成《書集傳》一書,明清時刻在《五經大全》中。它是宋學的代表作,與《尚書註疏》分別代表了《尚書》學史上的兩個時代。此後它就成了科舉法定本,元明以後民間鄉塾中都唯讀它。

研究證偽

唐代起,即有人懷疑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的真偽,宋代吳棫正式提出了考辨,以後遞經明梅鷟、清閻若璩惠棟等人進行了嚴密考證,最後判定這部書是“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傳》是“偽孔傳”,這一本子是“偽孔本”。但偽孔本中保存了今文二十八篇,它們是商周文獻的孑遺,仍是當代研究古史的珍貴史料。

傳世內容

傳世的偽《尚書》總計58篇,其中屬於《今文尚書》的有《堯典》(包括《舜典》,但無《舜典》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謨》(包括《益稷篇》)、《禹貢》、《甘誓》(以上為虞夏書)、《湯誓》、《盤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為商書)、《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包括《康王之誥篇》)、《費誓》、《呂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為周書)共二十八篇,註疏本分為三十三篇。每篇的寫成年代各不相同,記錄了涉及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中商周王朝的歷史,範圍相當廣泛,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言論,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會制度、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古文尚書
另有25篇為偽造:《大禹謨》、《五子之歌》、《胤正》、《仲虺》、《湯誥》、《伊訓》、《太甲》(上、中、下三篇)、《鹹有一德》、《說命》(上、中、下三篇)、《泰誓》(上、中、下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宮》、《君陳》、《畢命》、《君牙》和《冏命》等。

偽書證實

中國宋、元、明、清的許多學者,都對梅賾所獻的這本《尚書》產生疑問。一些學者認為“《尚書》惟今文傳自伏生口誦者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盡為後儒偽作”。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現存的古文《尚書》可能是根據秦火以後所傳的零星斷簡,增補而成。
2008年,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珍貴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發現的多篇《尚書》均是焚書以前的寫本。《金縢》、《康誥》、《顧命》等部分篇目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篇章。例如《尚書》中的名篇《傅說之命》,即先秦文獻引用的《說命》,和傳世偽古文就並不相同。經過專家認證,這批清華簡中有失傳多年的真正《尚書》,證實現今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研究價值

偽孔本是晉代人所作,但在指出其作偽的同時,也不應一味排斥。
1.正確對待偽《古文尚書》,首先要對偽孔《傳》持正確的態度,偽孔《傳》匯集了自孔安國以來四百年間古文經學對《尚書》的解說,目前能夠見到的時代最早的完整的《尚書》注,是研究《尚書》的一個很高的成就,我們只需分辨其是晉人的成就而非漢人的成就,就能充分認識和利用它的價值;
2.其次,對偽《古文尚書》也應持正確的態度,事實上,偽《古文尚書》匯集了從先秦<左傳>諸書直到魏晉諸書八百年間古書所稱引的原本《尚書》的許多內容,加以組合、排列、敷衍。從這個意義上說,25篇“偽古文”也是現代人窺究先秦百篇本《尚書》的一個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