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話中國:中國的發明創造

印刷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不僅推動中國歷史的進步,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引以為豪的象徵物:它們同樣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使世界文明的車輪加速前行、工業文明如狂風暴雨般席捲全球。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眾多的創造發明不為人所深知,它們有的跟四大發明一樣在歷史上具有非凡價值,如赤道坐標系、十進位制;有的在當今全球經濟、科技界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並創造著世界級的價值,如雜交水稻,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有的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而來的傳統寶庫,在現代科技不能解決的領域日益神勇,如中醫中藥:有的具有獨特文化和經濟價值,如中國茶、中國白酒:有的既是我們的日常消費,更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類代表,如陶瓷、絲綢。《中國的發明創造(古往今來話中國)》將以時代為線索,重點講述中國歷史上的這些偉大發明。 《中國的發明創造(古往今來話中國)》由王蓉等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古往今來話中國:中國的發明創造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王蓉 王升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41972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圖書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王蓉等編著的《中國的發明創造(古往今來話中國)》是面向青少年的課外讀物,主要介紹中國歷史上的發明創造。印刷術、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是中外皆知的中國四大發明,除此之外,我們中國還有眾多的發明創造不為人所深知,該書稿精選再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凡價值的發明創造逐一介紹,如赤道坐標系、十進位制、雜交水稻、漢字雷射照排系統、陶瓷、絲綢等。全書通過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明創造的詳細介紹,不僅讓中國人也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所做的傑出貢獻,也能夠是青少年讀者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農林水利牧紡
第一節 農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
一、刀耕火種——我國最早的農業耕作技術
二、五穀的種植
三、六畜的飼養
四、世界上最早人工養魚
五、耒耜
六、耦耕技術的套用
七、石磨盤和石磨棒
八、脫粒工具連枷
九、鐵犁的發明
十、耬——使用人力的播種機
十一、輪播技術的套用
十二、龍骨水車
十三、文化與茶
十四、《茶經》——世界茶文化研究第一書
十五、《南方草木狀》——我國最早記錄植物的書
十六、《齊民要術》——我國首部系統的農業研究著作
十七、世界上最早的動物園
十八、古代農業意識的覺醒和農業的獨立
第二節 紡織業的起源和發展
一、植物纖維的最早利用——葛布
二、養蠶與繅絲
三、絲綢和絲綢之路
四、織綾機的發明與改革
五、古代幾種紡織機
六、棉紡技術改革家黃道婆
第三節 水利工程
一、水利肇端——大禹治水
二、疲秦記——鄭國渠
三、南國水利工程——靈渠
四、最早的環保水利工程——都江堰
五、水利奇蹟——京杭大運河
六、火州大地水利工程——坎兒井
第二章 天文曆法地理
第一節 天文學的誕生和發展
一、世界上最早的星圖
二、《甘石星經》——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
三、二十八星宿——我國古代的星座學說
四、天狗吞日——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五、太陽臉上的雀斑——太陽黑子
六、帶著尾巴的星星——掃把星
七、浪漫的流星雨記錄
八、天圓地方的“蓋天說”
九、天會塌嗎——宣夜說
十、渾圓的大雞蛋——渾天說
十一、陰陽與五行
第二節 地理考察與地圖
一、兩千年前的彩色地圖
二、《山海經》——我國現存最早的地理、童話、神話書
三、《水經注》——文學化的水文著作
四、《徐霞客遊記》——“驢”行天下的指南
第三節 曆法
一、二十四節 氣——天文曆法的完美體現
二、《太初曆》——我國現存最早的曆法
三、《授時曆》——天文曆法的巔峰
第四節 天文、地理、氣象測報與儀器
一、測量太陽的影子——土圭的發明
二、測量子午線——丈量大地
三、周公建造的天文台
四、地動儀的發明
五、誰最早認識到雪花的形狀?
第三章 礦產冶鑄與機械製造
第一節 礦產的發現與開採
一、燃燒的黑石頭——煤
二、石油、天然氣的發現與開採
三、鹽來如此
四、我國第一口井的開鑿
第二節 冶鑄技術的發展
一、司母戊大方鼎——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
二、卓越的冶鐵鑄造技術——滄州鐵獅
三、世界鐘王——永樂大鐘
第三節 機械製造業的發展
一、“班門弄斧”
二、魔法指南針j
三、時間的壺漏
四、簦——世界上最早的傘
五、箸——我國古代的筷子
六、火斗——我國古代的熨斗
七、風輪——我國古代的風扇
八、冰鑒——我國古代的冰櫃
九、《夢溪筆談》的誕生
十、《天工開物》——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第四章 數學物理化工
第一節 數學的演進
一、“0”的誕生
二、十進位制
三、小數的運用
四、負數的命運
五、“規矩”的誕生
六、《九章 算術》——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數學專著
七、勾股定理——《周髀算經》
八、賈憲的三角定理
九、小算盤大道理——算盤的發明
十、測量卡尺的發明
第二節 物理化學的發展與套用
一、我國的“第一運動定律”
二、魔鏡——透光鏡的發明
三、古人眼中的“小孔成像”
四、潛望鏡的發明
五、陶器的產生
六、“瓷”采華章
七、早期的塗料——漆
八、長生不老之術——煉丹術-
第三節 火藥的發明與套用
一、火藥的發明
二、火槍和子彈的發明
三、拋石機——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四、芥末、糞彈——世界上最早的化學武器
五、火藥球——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彈
六、火箭發源地——中國
七、火柴不是“洋火”
第四節 釀造技術的發展
一、豆腐是這樣做成的
二、酒麴與釀酒
第五章 建築交通飛行
第一節 房屋、城市、宮殿、陵墓
一、我國最早的房屋——構木為巢
二、城市規劃寶典——《周禮·考工記》
三、教你怎么蓋房子?——《營造法式》
四、長城——世界上最早的固體防禦工程
五、故宮——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六、秦始皇陵——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建築
第二節 寶塔、石窟、橋樑
一、山西應縣木塔——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代表
二、樂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佛像
三、趙州橋——我國現存最早的弓形拱橋
第三節 交通飛行
一、鞋子的歷史
二、飛機的雛形——風箏
三、熱氣球的前身——孔明燈
四、我國最早輪船的發明
五、鄭和下西洋——世界上最早的遠航
第六章 醫療衛生
一、不吃藥的智慧——針灸療法
二、能使人“起死回生”的扁鵲
三、望聞問切——中醫四診法
四、《傷寒雜病論》——中醫界的“萬世寶典”
五、神醫的誕生
六、麻沸散——世界上最早用於治病的麻醉劑
七、《千金方》——藥王心血的結晶
八、《洗冤集錄》——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
九、天花剋星——人痘接種
十、《本草綱目》——“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十 、蚊香的發明
十二、從中國皇宮走向世界的口罩
十三、牙刷起源於中國
第七章 政治軍事文化體育
第一節 政治軍事
一、一統天下的皇帝
二、《孫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三、《邸報》——世界上最早的報紙
四、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第二節 文化傳播
一、毛筆——我國特有的文字書寫工具
二、“墨”韻風流
三、一紙千金
四、筆耕硯田
五、文化傳播的天使——雕版印刷術
六、活字印刷術
七、“雙鯉”——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八、《爾雅》——我國最早的詞典
九、《永樂大典》——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書
第三節 體育娛樂
一、永遠不會厭煩的遊戲——盪鞦韆
二、蹴鞠——世界上最早的足球
三、拔河運動起源於中國
四、弓箭的發明使用
五、博弈的道具——圍棋
六、魔幻的走馬燈
參考文獻

圖書文摘

第一章農林水利牧紡
第一節農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
一、刀耕火種一一我圈最旱的農業耕作技術
刀耕火種是一種古老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又叫“火耕法”、“遷移農業”或“打游擊農業”。《淮南子-本經訓》記載的“焚林而田”即是火耕法。
刀耕火種耕作模式的出現,得益於兩大方面:一是耕作器具的出現和使用,比如,先民先是用經過打磨的石鏟、石斧,而後用鐵制器具;二是先民對火的使用。火的使用,是人類技術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有了火,人們的食物開始從生食變為熟食,使食物範圍擴大,這對人的大腦和體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火給人以光亮和溫暖,可以用來防止野獸的侵襲,也能用來圍攻獵取野獸;火可以用來燒烤木料、燒裂石塊以製作工具和武器;火還可以用來開墾土地,燒制陶器,冶鍊金屬……正如恩格斯說:“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刀耕火種耕作模式出現,說明先民已經較為熟練地能夠使用火種,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步。
刀耕火種耕作方式沒有固定的農田。耕種的人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把地上的樹木全部砍倒,讓它枯死或風乾,之後再放火焚燒,這樣就開闢出大片土地。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鬆軟,農民用掘土的棍或鋤,挖出一個個小坑,投入幾粒種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獲得糧食。這樣既省去了翻地,同時樹木燃燒過的灰燼又成了增強土壤肥力的肥料,播種後也不用再施肥。當這片土地的肥力減退時,就放棄它再去開發另一片,一般種一年後易地而種,所以被稱為遷移農業。由於經營粗放,畝產只有50千克左右,俗稱“種一偏坡,收一蘿蘿”。
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區早在前5 000一前3 000年就採用刀耕火種、土地輪休的方式種植栗、黍。我國的雲南地區也早在前1260一前1100年的商朝後期新石器時代就用此法種稻。戰國時期雲南土著民族廣泛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前1世紀以後,隨著移民屯田,滇中、滇西地區刀耕火種逐漸減少,但邊遠山區仍保留此種耕作方式。隨著生產工具由石刀、石鑿、石斧、木棒進化到鐵制刀、鋤、犁,種植作物由單一的稻穀演變為稻、玉米、豆、雜糧乃至甘蔗、油料等經濟作物,耕作方式也隨之由刀耕火種、撂荒發展到輪耕、輪作複種和多熟農作制。用鋤或耜翻地能疏鬆和改良土壤結構,擴大耕地面積,延長土地使用年限,提高農作物產量。鋤耕或耜耕可以實行定期休耕,在幾塊土地上輪換種植,從而使人類的定居生活成為可能,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刀耕火種耕作模式雖然在邊遠地區偶爾會出現,但整體上已退出了歷史舞台。不過,作為先民發明的古老的耕作方式,附帶著火的發明和工具的使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技術仍舊具有劃時代的非凡意義。
二、五穀的種植
“五穀”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有關五穀的種植還有一個故事。傳說,五穀的發現者是我國農業的開創者神農氏。神農氏為什麼想起來種五穀呢?據《拾遺記》記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好吃。他把其餘的谷穗埋在了土壤里,後來竟長成一片。他還教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神農氏從這裡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被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地嘗,一樣一樣地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神話傳說自然有其誇張的地方,實際上,根據史料記載,“五穀”的種植最早出現於我國商周時期。那時,我國處於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人們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增多,並且國家大力支持發展農業,“井田制”實行集體勞作,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完整的排水灌溉系統,人們開始使用糞肥、綠肥以及草木灰。這些條件使商周時期的農業進一步發展,為“五穀”出現創造了更多條件。
至於五穀具體的內容,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如《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鄭玄註:“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趙岐註:“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楚辭·大招》:“五穀六仞。”王逸註:“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王冰註:“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羅經》卷中:“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後來一般把上述兩種說法結合起來,以禾(稷)、黍、稻、麻、菽、麥六種作物作為五穀的指稱內容。戰國時代的名著《呂氏春秋》里有四篇專門談論農業的文章,其中“審時”篇談論栽種禾(稷)、黍、稻、麻、菽、麥這六種作物的情況;“十二紀”篇中說到的作物,也是這六種。很明顯,稻、黍、稷、麥、菽、麻就是當時的主要作物。所謂五穀,就是指這些作物,或者指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穀的概念在不斷演變著,現在所謂的五穀,實際上只是糧食作物的總名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罷了。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P1-4

序言

悠悠華夏,數千年文化滋養,使中華文明苑囿里奇葩頻出、奇蹟迭現。其中,有這么一朵,永遠散發著歷久彌新的神奇魅力,吸引著我們後人駐足瞻仰、品味鑑賞,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可以說,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發掘得越深越細,就越會覺得,古人的聰明絕倫和偉大卓越:長城,故宮,四大發明,第八大奇蹟……太多的耳熟能詳,哪怕是今天看來一個小小的風箏、煙花,都曾經凝聚了無數先民篳路藍縷的艱辛和創造。
面對古人層出不窮、蔚為大觀的發明創造,作為後人,作為相關歷史圖書的編寫者,我們也思考良多、情感複雜:首先,對祖先的偉大卓絕,我們由衷讚嘆敬仰;其次,對古人偉大的發明創造,作為祖先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者,我們理應了解得更清楚一些,知道得更全面一些,認識得更深刻一些,而現實情形卻往往相反,對此,我們深表慚愧;最後,祖先的輝煌畢竟屬於過去,我們今人在對古人高山仰止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學習學習古人那種披荊斬棘、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創造出無愧於我們偉大時代的新發明?
可喜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人的創新意識得到了進一步地激發,創造精神正在被舉國上下一致推崇並大力實踐。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報告,更是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這充分說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後人要力爭緊緊追隨著前人發明創造的步伐,緊緊把握著古人發明創造的脈搏,立誓要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的偉大業績。
歷史是一個很奇妙的辭彙,它可以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群,擁有共同的生命記憶,這種記憶就是血脈。文化的傳承就是血脈的延續,它連線著在這裡成長的所有人。無論你走到世界的哪一個角落,歷史文化永遠是精神的故鄉。
作為歷史書的編寫者,我們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記住祖國的容顏,了解她榮耀的時光,知道她發明創造的偉大,同時懂得她屈辱的時期,更體諒她徘徊猶豫甚至是動盪不安的時刻,明了她創造力枯寂、發明沉寂的原因。讓每一個國人都能理性地對待歷史,是我們的一貫追求。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要了解我們的歷史,明了古人的發明創造。而這正是本書編寫主要目的。因為我們知道,在很多歷史圖書中,對於歷史上的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宣傳很多,而對於同樣屬於文化內容的科技方面成就的介紹則相對較少。為此,我們專門編寫這本關於中國歷史上的發明創造的書,讓讀者知道我們的古代中國不僅有著優秀的文學藝術成就,同時還擁有燦爛的值得我們驕傲的科技成就,從而激發出讀者對科技的反思思維和探索精神,為實現我國的科技興國戰略作出自己的貢獻。
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歷史上天文、地理、水利、醫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發明創造。文字表述上力求客觀平實,同時也間以小故事的形式來穿插環繞,以吸引讀者的興趣,也利於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書中還用了相當大的篇幅講述了我國歷史上的一些主要發明家,寫出他們發明的艱辛以及在發明過程中所表現的勇氣、智慧。我們也想以此來激勵讀者特別是青少年朋友,從小注意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讀死書,死讀書,而要開闊自己的視野,啟發自己的思維,認真學習和鑽研,還要有一種鍥而不捨、孜孜不倦、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從而進一步發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一步發展我們祖先的可嘆智慧。
當然,囿於視野的狹窄、材料的有限、時間的緊迫和能力的不足,本書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還有許多歷史上的科技發明沒辦法找全,雖然我們一直都在竭盡全力,讓本書資料更加全面,內容更加耐讀,但舛誤和不足之處肯定也不會少,真誠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慧眼如炬,不吝賜教,我們將在以後再版時一併更正,在此真誠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