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話中國:中國的禮儀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古往今來話中國:中國的禮儀文化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9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郭瑞民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60239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社會被稱為“禮儀之邦”。中國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在堯舜禹時期初步形成的基礎之上,後又經過夏、商、周三代共一千餘年的發展而漸趨成形,又經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逐步完善,形成了中華禮儀之邦的美稱。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形成了一套宏大的禮儀思想和禮儀規範,而且其精髓深入人心,形成了完整的倫理道德、生活行為規範,進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並貫穿於心理與行為活動之中。郭瑞民所著的《中國的禮儀文化(古往今來話中國)》將這宏大的中華禮儀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以期對現當代青少年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超啟發和教育作用。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概念和內涵
第二節 起源和發展
第三節 條件和基礎
第四節 功能和作用
第五節 影響和意義
第六節 現狀和走向
第二章 中國傳統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節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第二節 中國禮儀是傳統文化的表征
第三節 禮儀產生於傳統文化
第三章 中國禮儀的主要種類
第一節 日常禮儀
第二節 婚慶禮儀
第三節 喪葬禮儀
第四節 節慶禮儀
第五節 餐飲禮儀
第六節 服飾禮儀
第七節 中國少數民族禮儀
第四章 中國古代禮儀舉凡
第一節 “五禮”之說貫華夏
第二節 政治禮儀
第三節 生活禮儀
第四節 稱謂禮儀
第五節 書信禮儀
第五章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
第一節 西方禮儀概況
第二節 差異的表現及原因
第三節 國際商務禮儀旁通
第六章 現代公關禮儀
第二節 公關禮儀的原則
第三節 公關禮儀的內容
第四節 走向成功的職場禮儀
第七章 外交禮儀
第一節 外交禮儀的重要性及意義
第二節 外交禮儀的基本知識
第三節 外交禮儀常用文書
第四節 世界不同地區的禮儀風俗
第五節 各國外交禮儀特點
第八章 中國酒文化禮儀
第一節 酒的發明
第二節 酒的習俗
第三節 酒的文化
第四節 酒的禮儀
第九章 傳統禮儀的現代意義
第一節 禮儀教育對提高國民素質的緊迫性
第二節 禮儀教育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性
第三節 禮儀教育對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性
第十章 名人文明禮儀小故事
一、程門立雪
二、曾子避席
三、張良拜師
四、千里送鵝毛
五、三請諸葛
六、廉藺交歡
七、燕昭王求賢
八、孔子尊師
九、漢明帝敬師
十、孔融讓梨
十一、六尺巷的故事
十二、心平氣和
十三、忍辱負重
十四、倒屣相迎
十五、握手的故事
十六、汪辜會談
附錄:古今中外名人說禮儀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概述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起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其內容十分豐富。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一是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二是有助於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際關係,有助於淨化社會風氣。從團體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形象的主要附著點。大凡國際化的企業,都把禮儀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獲得國際認證的重要軟體。
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生了。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深遠。《儀禮》、《周禮》、《禮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從禮儀的產生和發展來考察,禮儀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關係的一種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這可以從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禮儀規範的形成和變遷中得到證明。中國的禮儀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徵,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國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對人類文明的發生髮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新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禮樂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傳承和光大禮樂文化,對於中華文明能否長久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至關重要。
第一節 概念和內涵
禮儀是禮和儀的綜合,是指人們在不同歷史、風俗、宗教、制度和潮流等的影響下,在社會的各種具體交往中為表示互相尊重,在儀表、儀容、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範與程式。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互相尊重形成的。行為規範與準則禮儀也是一種風度,一種美德,一種教養。換句話說,禮儀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門、一個行業、一個團體、一個家庭乃至一個人,在其內部和在其與外界進行各種交往活動時,必須遵循的道德行為規範和準則。禮儀的本質就是通過一些規範化的行為以表示人際間的相互敬重、友善和體諒。禮儀涉及的內容十分複雜,涉及的範圍也十分廣泛。
世界各國民族歷來都十分重視禮儀。這是因為禮儀是指導和協調個人和團體、民族之間、外交事務乃至國家關係在社會交往中處理相互關係言行舉止的準則。
《儀禮》、《周禮》、《禮記》合稱為“三禮”。“三禮”是我國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論著。荀子在《荀子·修養》中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使用禮貌、禮節、禮儀三個詞。譬如,做家長的經常教育子女要有禮貌,要注意禮節,要懂得禮儀。顯然,這是三個同義詞。但禮貌、禮節、禮儀是既緊密相關而又不盡相同的三個概念。簡單地說,禮貌是人們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禮節是人們表示尊敬、祝頌、哀悼之類的各種慣用形式;禮儀則是體現禮節的儀式。雖然三者都與禮分不開,但是,禮貌多指個人的言語行為,而禮節、禮儀更多的是社會習俗的反映。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 P1-2

後記

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規範與準則,是以一種約定俗成的程式方式來表現律己敬人的過程。禮儀的內容涉及服飾、儀表、舉止、交往、溝通等各個方面,從個人角度來說,禮儀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方式方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大分支。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相傳在殷周時期,周公就制禮作樂,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孟子、苟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深遠。同時,禮樂文化也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首先了解中國的禮儀文化。
正是報著這個目的,在收集、辨析、歸納、整理浩如煙海的關於中國禮儀文化的資料信息時,筆者的先手之功,就是研究中國禮儀文化對我國傳統文明發展、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並形成了基本的結論:
首先,學習運用文明禮儀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發展中,我們勤勞智慧的先祖不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博大精深的倫理文化遺產中,很多優良的、傳統的禮儀規範,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時代使命感的當代作家,有責任、有義務通過一切有效的載體和平台去宣示和傳播優秀的中國禮儀文化,有義務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名副其實。
其次,學習運用文明禮儀是時代的呼喚。如今,人類社會是以文明、和平、發展為主流的信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日漸頻繁密切,人人都在尋求一種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的溫馨和諧的生存環境,尋求充滿文明與友善、真誠與安寧的空間。在交往與合作過程中,人們的禮儀是否周全得體,不僅顯示其修養、素質和形象,而且直接影響到事業的成功。因此,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不僅是個人道德、品質和個性形成的基礎,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振興民族精神的一件大事。
再次,學習運用文明禮儀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必修課。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孟子也說過:“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一個注重自身修養,重禮儀、講禮貌的人,才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優的人。目前,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方面,存在著弱化的趨勢,與人為善,禮尚往來等等美德正在淡化。這些現象必須引起一切教育力量的深思和重視。
我們說,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而社交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禮儀是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自覺地接受社會禮儀約束的人,就被人們認識為“成熟的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反之,一個人如果不能遵守社會生活中的禮儀要求,就會受到人們的唾棄和排斥,社會也會以道德和輿論的手段來對他加以約束。
社交禮儀教育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更能直接地教會一個人如何與他人相處,它作用於人的情感狀態,影響和改變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從而去塑造和培養人的內在品格和修養,塑造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因此,禮儀教育的教化功能,最終目標是教會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學會做一個文明人。通過社交禮儀教育,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禮儀修養,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教養,讓文明之花遍地開放。如果人人講禮儀,我們的社會將充滿和諧與溫馨。
由此可見,社交禮儀的根本目標是要教育、引導全體公民自覺遵循社會主義禮貌道德規範以及相應的社交禮儀形式,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養成人們文明行為的習慣,促使良好社會風尚形成,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達到高度和諧與有序。
一言以蔽之,禮儀是個人美好形象的標誌,是人際關係和諧的基礎,是家庭美滿和睦的根基,是各項事業成功的關鍵,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載體。發揚光大禮儀文化,善莫大焉。
感謝在編寫此書過程中眾多的專家、學者、朋友給予的指點和幫助,也感謝許多不曾謀面、但神交許久的網上朋友所給予的資料、信息支持。由於時間倉促,加之筆力不逮,偏謬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方師長批評指正。

序言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內容十分豐富的中國傳統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禮儀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掀開第一頁的時候,禮儀就伴隨著原始宗教而產生了。相傳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儀禮》、《周禮》、《禮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禮儀是人類社會關係的一種必然要求和必然反映,這可以從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禮儀規範的形成和變遷中得到證明。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徵,文化存則民族存,文化亡則民族亡。從歷史考察來看,古往今來,真正滅絕於種族屠殺的民族並不多,而滅亡於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卻是不勝枚舉。中國文明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是唯一沒有發生過文化中斷的文明。中國的禮儀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徵,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對人類文明的發生髮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但是,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而只能與時俱變,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優秀文化的因子,往往歷久彌新,長久地存活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地影響著民族的精神和面貌。21世紀是文化的世紀,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的競爭,將會越來越多地在文化領域中展開。禮儀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傳承和光大禮儀文化,對於中華文明能否長久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至關重要。
“禮儀”從廣義上講,指的是一個時代的典章制度;從狹義上講,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並為人們認同並遵守,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及要求的行為或規範的總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尚往來的禮儀文化。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商務往來都離不開“禮”字。古代的禮品包含禮儀、禮物、禮節,代表愛戴、敬仰,多是用來加深感情、增進友誼。而進入新時代,禮儀的內涵更加豐富,禮尚往來作為人與人之間的聯絡感情,加強溝通和交流的一種良好方式。因此,禮儀的主要功能,從個人的角度來說,一是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二是有助於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際關係,淨化社會風氣。從團體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形象的主要附著點。
黨的十六大提出,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十六屆四中全會又提出,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幾億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望。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使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使改革和發展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為全體人民所共享,使黨和政府和人民民眾的關係更加密切,使安定團結的局面更加鞏固。
《管子·兵法》上說:“和合故能諧”,就是說,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調,進而就能達到步調一致。協調和一致都實現了,便無往而不勝。人內心和諧,就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都要和諧。所以,社會安定有序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它體現為社會相對穩定而協調的存在狀態。制度是約束社會行為、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因素,可以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兩種類型,而禮儀就屬於非正式制度的範疇。從社會調控方式來看,正式制度採用強制性的調控方式,非正式制度則採用非直接強制性的調控方式。禮儀對社會秩序的調控,往往是通過約定俗成的群體規範、文化認同等來實現的,在某些時候,這是一種更加有效的調控方式。禮儀強調行為的規範、有序和協調。規範是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禮儀要求,有序是要求人們的行為有條不紊地進行,協調是要求人們的思想統一,行為一致,秩序嚴格。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應深入研究傳統禮儀對社會秩序的調控作用,高度重視禮儀在實現社會安定有序中的意義,充分發揮禮儀作為社會關係的潤滑劑、人際交往的紐帶和化解矛盾的手段的作用,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