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天籟

古典天籟

第一個德文曲名的意思是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一號之序曲,第1007號作品。本曲在第十五話《噓と沈默》中由真嗣演奏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典天籟
  • 出處:《噓と沈默》
  • 作者:巴赫
  • 解釋: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概要,版本介紹,

概要

EVA中出現的古典音樂雖然數量不多,其引起的迴響和受歡迎的程度卻比所有其它EVA音樂都要來得強烈。經典之作果然是經典之作,儘管已經過了二、三百餘年,儘管是在作者當時根本無法想像的場合中被引用,仍然贏得了觀眾的共鳴。
Suiten für Violoncello solo Nr.1 G-dur, BWV.1007 1.Vorspier
Partita Ⅲ für Violino solo E-dur, BWV.1006 3.Gavotte in Rondo

版本介紹

作者是音樂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ain BACH,1685-1750),巴赫一生作曲不計其數,各式協奏曲,教會聖歌(管風琴樂、神曲),鋼琴、大鍵琴、大提琴、小提琴、管風琴等等的獨奏、練習曲,以傑作的數量而言,甚至遠在史上獨一無二的音樂天才莫扎特之上。
大提琴是一種很難表現的樂器,音域比較低,人耳能聽出來的變化不比中高音域,而且大提琴的操作不比中小提琴靈便,也作不出什麼快節奏的動感。因此以大提琴為主角的樂曲,一定得要是有真功夫的音樂名家才能譜出像樣的曲子來。從另一方面來說,主練大提琴也不是天才型的演奏者喜歡的事。真嗣被明日香另眼看待不是沒有原因的,而且大提琴的低沉音色有賦予真嗣成熟男性特質的功效,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這最後一個暗示的影響,明日香居然吻了真嗣。除了第十五話外,電影《シト新生》(Death & Rebirth)前段四人在體育館內練琴時,真嗣也彈奏了一次。在那一段不知道暗喻什麼的劇情中,明日香獨奏的小提琴曲也是巴赫的一首小提琴組曲:Partita Ⅲ für Violino solo E-dur, BWV.1006 3.Gavotte in Rondo(E大調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三號之嘉禾圓舞曲,第1006號作品)。
關於BWV.:一般作曲家的作品是以op.作為編號順序,是opus的縮寫,opus是拉丁文的number。巴赫是個不喜歡編號的音樂家,他的作品曲名也都看不到這個代號。但是他的作品實在太多,後人便一一編起了號碼來,這位人物叫W.Shumetter,其於1958年出版的《巴赫作品主題目錄》中以BWV.為巴赫作品編號。BWV.是Bach-Werker-Verzeichnis的縮寫,即巴赫的全名。
ⅡAir, 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Major, BWV.1068
D大調管弦組曲第三號第二樂章:Air,第1068號作品。巴赫的四首管弦組曲之一。這一首的第二樂章Air因為曾被德國小提琴家August Wilhelmj(1845-1908)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而風行於世。所謂Air,“歌調或旋律”之意,是慢板、有抒情歌調子的管弦樂曲的名稱,源自於歌劇的“Aria”或“Arial”,後者是歌劇中的主要獨唱曲部分,通常由三部組成:第一部為主題,第二部為第一部的對比,第三部以華麗的風格重複第一部的曲調。現在,Air、Aira和Arial也可引伸為抒情作品之意,《Air/まごこる、君に》以此為標題,作為抒情悲劇的預示。
這一曲在《Air/まごこる、君に》中明日香大戰EVA系列時登場作背景音樂,優雅如EVA的姿態、緩板暗示不可避免的悲劇之降臨。另外,在同一部中,另一段引用了一曲巴赫的作品: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 [Herz und Mund und Tat und Leben BWV.147](主啊,吾民仰望的喜悅),由教會清唱劇“心、口、行為與生命”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原名“耶穌與我同在”。象徵仰望神的人的靈魂之純淨與高潔。
JOHANN PACHELBEL: Kanon D-dur
一般通稱帕卡貝爾的卡農(Pachelbel: Canon & Gigue)。Canon(Kanon,卡農)是一種曲式的名稱,這種曲式的特徵是間隔數音節不停重複同一段樂曲。以這首為例,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僅有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大提琴的調子從頭到尾只有兩小節,重複達廿八次之多,可是聽者卻陶醉在這旋律之中,絲毫不會感到單調。能御簡如繁,作者可說已臻化境。作者是德國人帕卡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曾是巴赫的老師。不過有人說是當時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為了售出此曲而冒稱是當時享有盛名的帕卡貝爾的作品。
此曲是於《シト新生》篇中的體育館演奏會中登場。真嗣仍是大提琴手,渚熏擔任第一小提琴手,明日香拉第二把小提琴,麗則拉中提琴。雖然是在這段不知所云的劇情中出場,但此曲在EVA迷中甚受歡迎,第一是旋律優美,第二是那段劇情中四大主役一齊登場,而且是和平愉悅的舞台上。滿足了受傷頗重的EVA迷對療傷止痛劇情的渴求。
Messiah, Part Ⅱ, 42. Hallelujah, chorus
第廿二話《めて、人間らしく》中,第十五使徒ARAEL對貳號機發動心理光束攻擊時的背景音樂。摘自韓德爾巨作Messiah,Part Ⅱ,42. Hallelujah,chorus(彌賽亞第二部第42章,讚美主,合唱曲)。歌詞是聖經《啟示錄》第11、19章的經文:“哈利路亞!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他是萬國之王、萬王之王,他要擔當國政直到永永遠遠。哈利路亞!”(Hallelujah! The kingdoms of this world are become the kingdoms of our Lord, and of his Christ; and he shall reign for ever and ever. KING OF KINGS, AND LORD OF LORDS. Hallelujah!)
喬·弗·韓德爾(G.F. Handel,1685-1759),德國人,但其音樂生涯的高潮盡在英國。“彌賽亞”就是基督教對末世再度降臨的耶穌基督的稱呼,意為“救世主”,哈利路亞則是讚美主之意。本曲是一部神劇,所謂神劇,是歌劇的一個支派,演唱者不穿戲服,劇目全取自聖經故事。當韓德爾譜作此曲前,正值音樂事業陷入極低潮之時,避居都伯林試圖東山再起,其友編成了這一部神劇的詞,請韓德爾作曲。完成之後於1743年3月23日首次公演,英王喬治二世蒞臨觀賞。全場為此曲之壯大而震撼不已,英王且於演奏哈利路亞合唱時起立致敬,足見當時轟動的程度。
4th Mov: Presto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CHORAL")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最著名的交響樂,1824年5月7日於維也納首演。第四樂章為著名的合唱曲《歡樂頌》(An die Freude),歌詞為德國詩人席勒(F.Schiller,1759-1805)的抒情詩作。
第廿四話《最後のシ者》,EVA電視版最悲壯的一部。渚熏一登場即是哼吟著這首曲子的旋律。在中央通道,初號機追擊貳號機和渚熏時,以及在莉莉絲前,初號機一把攫住渚熏時,不間斷地以此曲為背景音樂,固然是因為此曲強而有力的曲調適合那一段的劇情,但渚熏所背負的天使之名和貝多芬在此曲中所灌注的精神狀態,可能更是導演矚意以此曲烘托這一集的原因。貝多芬於死前完成此一巨作,他睌年的精神狀態已不甚正常,有強烈的偏執、激動傾向,因此曲子也充分反映了這種心態。“歡樂頌”的壓迫性精神狀態,正合適用來襯托劇中的一些人事物。例如麗的執念、真嗣的自我封閉、SEELE強迫全人類接受其操縱命運的瘋狂等等。
此外,德文中的“歡樂(Freude)”和“自由(Freiheit)”有一些相近。貝多芬原本是個拿破倫的崇拜者,幻想他會將人民從貴族的剝削中解放出來。後來美夢破滅,靠貴族賞口飯吃的貝多芬的處境十分艱困,但是他對自由的嚮往和熱情依然不減。這部交響樂,可能在他的意識深處就是民主自由的頌歌,但是由於政治情勢的不允許,只得以相近的Freude作為譜曲對象。這可能也是導演以《歡樂頌》作為自由天使渚熏的主題曲的原因之一。
德國統一的大事——拆毀柏林圍牆時,慶祝大會便是演奏此曲,既表歡樂、亦象徵自由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