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避暑

古人避暑

在沒有冰櫃、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幾千年里,古人運用其智慧,創造了好些行之有效的避暑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人避暑
  • 地理標誌:中國
  • 舉例:搖扇子納涼
  • 時期:古代
搖扇子納涼,青銅冰鑒,木質冰櫃,掐絲琺瑯冰櫃,唐代空調房,行宮避暑,古代冰淇淋,冰鎮消暑小吃,

搖扇子納涼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寫詩作畫,還真有些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帶來的愜意。
搖扇是一種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盛夏時節,老年人經常搖扇納涼,正是鍛鍊上肢、關節、肌肉的好機會。老年人夏日搖扇應有意識地多用左手,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青銅冰鑒

青銅冰鑒是我國戰國時代就已發明的“原始冰櫃”。青銅冰鑒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
青銅冰鑒青銅冰鑒
中國古代,人們喜歡溫酒,溫酒不傷脾胃;夏季時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木質冰櫃

清代宮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櫃,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鑒”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狀,上面以厚木板為蓋,腰部上下箍銅兩周,箱的兩側設定便於搬運的銅環,四條腿足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濕防潮。
清代宮廷木質冰櫃清代宮廷木質冰櫃
這種冰櫃不僅外形美觀,而且結構科學合理,與現代冰櫃有異曲同工之妙。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為里,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延長天然凍的使用時間,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蓋板通常為兩塊,其中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使用時可將活板取下,先在箱內放入冰塊,然後便可以將瓜果、飲料等食物鎮於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藉助裡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由於木冰櫃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下來的實物並不多見。

掐絲琺瑯冰櫃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製品,獨具特色。 這對掐絲琺瑯冰櫃,大小、形狀完全相同。每件箱重102千克,高45厘米,上下均呈正方形,其中口部邊長72.5厘米,底面邊長63厘米。箱體為木胎、鉛里,表面均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蓋面和箱體四周為纏枝寶相花紋,底面為冰梅紋飾,色彩艷麗,工藝優良。蓋的邊緣採用鎏金工藝,並飾以“大清乾隆御製”款。箱底一角留有一個圓形小孔,蓋面則有2個銅錢狀通氣孔。箱體兩側共有4個堅固的雙龍戲珠提環,造型別致美觀,便於搬運抬放。此外,每件冰櫃還配有一個高31厘米、重21千克的紅木箱座,四角包鑲獸面紋飾,座的造型與工藝同樣別致、精細,與安放其上的冰櫃渾然一體。
掐絲琺瑯冰櫃掐絲琺瑯冰櫃

唐代空調房

唐宋時期,避暑納涼已成為皇家宮廷、高官顯貴夏季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時,皇帝在宮廷中建有專供避暑用的涼殿,殿中安裝了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這種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方法,用扇輪轉搖,產生風力,將冷氣傳往殿中。同時,還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簾,激起涼氣,以達到消暑之目的。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唐代空調房唐代空調房

行宮避暑

清代,皇帝喜歡在夏天去行宮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處,必須在夏至前搭好腳手架,高過殿頂,頂上用葦席鋪好。天棚雖然破壞了宮殿的美觀,但它起到了隔熱作用。皇帝、后妃的寢宮夏季門上安裝竹簾,以防蚊蠅。這個竹簾既細又密,是竹編工藝品。后妃出去散步,宮女太監都要為他們提著薰香爐驅蚊蠅。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宮扇、團扇、羽毛扇、摺扇等等,應有盡有。清代皇宮內已有了機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開動發條,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動,產生徐徐涼風。

古代冰淇淋

北魏時奶製品就很多,《齊民要術》載有各種各樣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不過天冷才做,沒說到夏天加了冰再吃。元朝陳基說:“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這冰酪,與乳糖真雪相似。
古代冰淇淋古代冰淇淋
南宋杭州街頭還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冰鎮消暑小吃

在金易先生所著《宮女談往錄》書中,宮女何氏對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有這樣的敘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裡頭的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由此可見清宮夏季用冰之一斑。
冰鎮消暑小吃冰鎮消暑小吃
另據慈禧的侄孫、曾於1900年隨從護衛慈禧為躲避八國聯軍逃到西安的葉赫那拉·岳超寫於1962年的回憶文章《庚子---辛丑隨鑾紀實》說:"辛丑在陝度夏,慈禧要吃冰鎮酸梅湯,關中天氣溫熱,向無存冰,御膳房計無所出。有當地人建議,謂距長安城西南百餘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岩洞,深邃陰涼,內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運冰,供御膳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