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礦區

古交礦區位於太原西山煤田的西北端,其東、南分別與西山礦區和清交礦區相接,西北和東北均為煤田邊緣的煤層露頭,礦區東西寬約20公里,西北長約35公里,面積約660平方公里。 礦區內有太(原)古(交)鐵路,從太原市汾河站到古交西曲編組站41公里,往西已至鎮城底。從太原市區通往礦區的盤山公路長56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交礦區
  • 地層總厚:150米
  • 含煤:13層
  • 總厚:11米
  • 含煤係數:7%
  • 面積:660平方公里
煤層與煤質,開採技術條件,儲量,建設紀念碑銘,

煤層與煤質

主要含煤地層太原組山西組,含煤地層總厚150米,含煤13層,總厚11米,含煤係數為7%。太原組共含煤7層,其中7、8、9號為主要可采煤層;山西組共含煤6層,其中1、2、3號為主要可採煤層。 礦區煤種齊全,貧煤瘦煤、焦煤、肥煤都有。山西組以焦煤肥煤為主,灰分含量高,含低,可選性差。太原組以焦煤、瘦煤為主,灰分含量低,中—富硫,中等可選。各煤層、煤質縱橫變化明顯,在垂直分帶由上而下變質程度逐漸加深。

開採技術條件

各主要可採煤層頂底板物理性質試驗,石灰岩強度最大,抗壓強度為608—1942公斤/厘米2,抗拉強度101—238公里/厘米2,抗剪強度394公斤/厘米2。細粉砂岩抗壓強度470—1164公斤/厘米2,抗拉強度64—167公斤/厘米2,抗剪強度163—181公斤/厘米2,砂質泥岩抗壓強度51—896公斤/厘米2,抗拉強度44—146公斤/厘米2,抗剪強度125公斤/厘米2。9號煤底板多為鬆軟泥岩,常有底鼓現象。 瓦斯含量將隨礦井開採深度而增加,淺部開採礦井屬低沼氣礦井。煤塵爆炸指數一般為10—20%,應屬於爆炸性煤層。

儲量

山西省人民政府授權省煤炭資源劃分領導組於1983年12月對礦區煤炭資源進行了劃定,省人民政府以晉政發(1984)第14號文批准礦區的資源劃定。其中:礦務局:規劃礦井5對,占用325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2.84億噸,規劃能力1650萬噸/年。 地方礦:生產礦井2對,規劃礦井2對,總規劃能力135萬噸/年,占用15.1平方公里,地質儲量1.85萬噸。 鄉鎮煤礦:劃定8個區,面積27.6平方公里,地質儲量2.78億噸。現有生產礦井91座,生產能力384萬噸。煤氣化公司煤礦:規劃2對礦井,占用20.7平方公里,地質儲量2.5億噸,生產能力90萬噸/年。

建設紀念碑銘

古交,位於呂梁山脈腹地,區內層巒疊嶂,汾河橫貫全境。自古以來,這裡山高而林木不茂,水長而禾草不豐,寒山瘦土之下卻埋藏著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且以焦煤為主,質量之優,儲量之豐,罕有其匹。
一九五八年,國家決定開發古交煤田,由西山礦務局抽調一千餘名職工,組建“古交工程公司”,先後在西曲和鐵磨溝礦井破土動工,歷時一年。由於交通閉塞、資金短缺而被迫停建。此後,幾經籌建,幾多風雨,開發和建設古交礦區的美好願望終因國力不逮而舉步維艱。
蓄之既久,其發必速。一九七八年,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古交礦區被列為國家能源開發重點建設項目。時年五月,由煤炭部批准抽調的基建工程兵四三四團部分官兵率先進駐古交礦區。經山西省革命委員會批准,七月二十四日“古交礦區建設指揮部”正式成立。自此,拉開了古交礦區建設的帷幕。
古交礦區隸屬西山礦務局統一領導,但因地理位置、勘測年代和交通運輸情況有其獨特性,國家將其列為獨立建設項目,因而“古交礦區”這一特定名稱,隨著破土動工的一聲炮響而聲名遠播。礦區開工建設初期,時值十年浩劫結束不久,百廢待舉,百業待興。建設大軍從四面八方湧入極其貧困的古交山區,其條件之惡劣,生活之艱苦,自不待言。古交礦區建設指揮部面對困難,審時度勢,以堅強的領導、嚴密的組織、科學的態度,帶領廣大礦區建設者,按照國家批准的規劃藍圖,組織廣大技術人員精心設計,科學安排建設順序,統籌配置施工力量,集中兵力突擊重點,分區包片各負其責,在百里礦區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建設熱潮。數萬名建設者在“老八路”長期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矢志不諭的革命精神,風餐露宿不畏難,爬冰臥雪不避險,劈山開巷,築路架橋,披堅執銳,頑強拼搏,在不同的崗位上,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其間,六十七名職工不幸殉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十九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對古交礦區建設傾注了巨大心血。黨和國家領導人王震一九八四年親臨礦區,為第一對投產的西曲礦井剪彩。國務院總理李鵬,當年針對環境保護“三同時”,曾向全國提倡“古交精神”。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副總理鄒家華、康世恩等曾到古交礦區視察工作。國家計委、煤炭部、財政部、能源投資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以及省煤管局等各級領導對古交礦區建設關懷備至,並經常親臨現場解決重大問題。沒有各級領導的指揮和關懷,就沒有迅速崛起的古交礦區。
風雨征程十九載,眾志成城鑄輝煌。截止一九九七年十月,相繼建成投產了西曲、鎮城底、馬蘭、東曲、屯蘭五對大型礦井和與之相匹配的五座現代化選煤廠,以及為生產服務的機修、供電、供水、煤氣、醫院、學校等二十三個輔助、附屬企業和福利設施。開掘井巷工程二十五萬米,建築房屋面積一百六十五萬平方米。一個年產一千六百五十萬噸能力的焦煤基地已全部建成。總計使用國家建設資金六十億元。如今,春華秋實,古交礦區的優質煤炭,已源源不斷地運往祖國的四面八方,部分優質精煤,漂洋過海遠銷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古交礦區以其建設速度之快、質量之高、效益之好而享譽華夏。
古交人民支援了礦區建設,礦區建設帶動了古交地區的繁榮與發展。昔日荒涼貧困的古交山區,舊貌換新顏。一座百業興旺、生計勃勃的煤礦新城,傲然屹立在呂梁山麓、汾水河畔。
聳立在面前的這隻鋼筋鐵臂,是數萬名礦區建設者歷盡艱辛、奉獻光熱、改天換地的力量象徵;是所有為礦區建設奮鬥過的人們共同用心血和汗水鑄造的歷史豐碑。
滔滔汾河水,為因工致殘和不幸殉職的職工放聲高歌;
巍巍呂梁山,向創造不朽業績的礦區建設者揮臂致意。
建設者們艱苦創業、奮力拚搏、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勒銘碑石,昭示後昆。
西山礦務局古交礦區建設指揮部
公元一九九七年十月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