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1959年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根據地質和礦產的研究程度及相應的用途所劃分的一類儲量。地質儲量是指根據地質勘探掌握的資料,按照能源儲藏形成的規律進行推算得出的儲量。

地質儲量是指由地質勘探部門根據地質和成礦理論及相應調查方法所預測的礦產儲量。這類儲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性很低,未經必要的工程驗證,一般只能作為進一步安排及規劃地質普查工作的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質儲量
  • 外文名:geological reserves 
  • 定義:按照能源儲藏規律推算出的儲量
  • 分類:表內儲量和表外儲量
簡介,分類,最新地質儲量分類,礦井地質儲量,礦井地質,礦井地質勘探,

簡介

地質儲量是指根據區域地質調查、礦床分布規律,或根據區域構造單元,結合已知礦產的成礦地質條件所預測的儲量。這類儲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經必要的工程驗證,一般只能作為進一步安排及規劃地質普查工作的依據。在礦山設計及生產部門,為區別於生產礦山的三級礦量(又稱生產礦量),一般都將礦山建設和生產以前,由地質勘探部門探明的各級礦產儲量,統稱地質儲量。對於在礦山建設及生產過程中發現的新礦體的儲量,有時也稱地質儲量。歐美各國的儲量分級中,有時也將可能儲量稱作地質儲量。前蘇聯的地質勘探工作中,有時把C2級儲量也稱地質儲量,但有時又把根據地質勘探工作查明的礦床的總儲量稱地質儲量。

分類

地質儲量是在地層原始條件下,具有產油、氣能力的儲層中原油或天然氣的總量。地質儲量按開採價值劃分為表內儲量和表外儲量。表內儲量是指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有開採價值並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的地質儲量。它相當於美國礦產分類級別中驗證過的經濟資源。表外儲量是指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開採不能獲得社會經濟效益的地質儲量。它相當於美國礦產分類級別中驗證過的次經濟資源。當原油及天然氣價格提高或工藝技術改進後,某些表外儲量可轉變為表內儲量。

最新地質儲量分類

經濟意義
地質可靠程度
地質可靠程度
地質可靠程度
地質可靠程度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斷的
預測的
經濟的
可采儲量(111)
基礎儲量(111b)
可采儲量(121)
預可采儲量(122)
基礎儲量(121b)
基礎儲量(122b)
邊際經濟的
基礎儲量(2M11)
基礎儲量(2M21)
基礎儲量(2M22)
次邊際經濟的
資源量(2S11)
資源量(2S21)
資源量(2S22)
內蘊經濟的
資源量(331)
資源量(332)
資源量(333)
資源量(334)?
註:表中所用編碼(111~334),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即1=經濟的,即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經濟意義未定的;
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即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b=未扣除設計、採礦損失的可采儲量
說明:表中所用編碼(111-334)
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經濟意義未定的;
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b=未扣除設計、採礦損失的基礎儲量。
1.資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與潛在(預測)的礦產資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經濟意義仍不確定或屬次邊際經濟的原地礦產資源量。可分為三部分:
(1)內蘊經濟資源量礦產資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質可靠程度達到了推斷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評價工作只進行了概略研究,由於技術經濟參數取值於經驗數據,未與市場掛鈎,區分不出其真實的經濟意義,統歸為內蘊經濟資源量。可細分為3個類型: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2)次邊際經濟資源量據詳查、勘探成果進行預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後,其內部收益率呈負值,在當時開採是不經濟的,只有在技術上有了很大進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時,才能使其變為經濟的那部分資源量。細分為3個類型: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控制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
(3)行預測資源量經預查,依據各方面資料分析、研究、類比、估算的預測資源量(334)?各項參數都是假設的,經濟意義不確定,屬潛在礦產資源。可作為區域遠景巨觀決策的依據。
2.基礎儲量(basicreserve)
經過詳查或勘探,地質可靠程度達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礦產資源,在進行了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後,經濟意義屬於經濟的或邊際經濟的,也就是在生產期內,每年的平均內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礦產資源。基礎儲量又可分為兩部分:
(1)經濟基礎儲量是每年的內部收益率大於國家或行業的基準收益率,即經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屬於經濟的,未扣除設計和採礦損失(扣除之後為儲量)。結合其地質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3個類型: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控制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2b)。
(2)邊際經濟基礎儲量內部收益率介於國家或行業基準收益率與0之間未扣除設計和採礦損失的那部分。也有3個類型: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控制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
3.儲量(extractablereserve)
經過詳查或勘探,地質可靠程度達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礦產資源,在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設計和採礦損失,能實際采出的數量,經濟上表現為在生產期內每年平均的內部收益率高於國家或行業的基準收益率。儲量是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采部分。
根據礦產勘查階段和可行性評價階段的不同,儲量又可分為可采儲量(provedextractablereserve)(111)、預可采儲量(probableextractablereserve)(121)及預可采儲量(122)3個類型。

礦井地質儲量

礦井地質儲量是指礦井技術邊界範圍內的全部礦石儲量。包括能利用的儲量和尚難利用的儲量。前者又稱之為平衡表內儲量,是指礦層的儲存情況及礦產符合礦井開採技術經濟條件,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可以開採的儲量,其中又分為工業儲量和遠景儲量兩種。後者又稱為平衡表外儲量,是指由於礦層有用組分含量過低、厚度薄、地質條件複雜等,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暫時不能開採的儲量。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開採技術的提高,今後尚有可能開採和利用。

礦井地質

礦井地質是從礦井基本建設開始,直到開採結束為止期間的全部地質工作。它是礦井生產建設的一項重要基礎技術工作,其目的是研究與解決礦井生產建設中的各種地質問題,為建井和採掘設計提供地質依據;為礦井連續生產和安全生產提供地質保障;盡力增加礦井煤炭可采儲量,提高煤炭儲量級別,監督煤炭資源回收率,延長礦井壽命。礦井地質包括礦建地質和生產地質兩部分。
礦建地質從煤礦建井準備開始,直到礦井建成投產整個過程中的地質工作。
生產地質從煤礦移交生產開始,直到煤礦開採結束過程中的地質工作。
基本任務(1)研究礦井地質構造、含煤岩系、煤層和煤質的變化規律,查明影響礦井生產建設正常和安全進行的各種地質因素。(2)進行礦井地質勘探、地質觀測、編錄和綜合分析,為礦井生產建設各個階段提供所需的地質資料,解決礦建和採掘工作中的地質問題。(3)計算和核實礦井煤炭儲量,掌握儲量動態,根據採掘需要提高煤炭儲量級別,設法增加礦井煤炭可采儲量,及時提出合理開採和利用煤炭資源的意見和建議。(4)調查研究含煤岩系共(伴)生礦產的賦存情況和利用價值。
工作內容包括礦井地質資料編錄、礦井地質勘探、礦井儲量管理、礦井地質綜合分析、地質預測和地質預報等六個方面。
礦井地質資料編錄把礦建、採掘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及時用文字、圖表等形式系統、客觀地反映出來的工作,它是礦井地質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內容。
礦井地質勘探由礦井建設開始,到開採結束期間所進行的一切勘探工作。
礦井儲量管理計算和核實礦井儲量,掌握儲量動態,提高儲量級別,設法擴大礦井儲量,分析煤炭損失原因,及時提出合理開採和利用煤炭資源的意見,監督合理開採與煤炭資源的合理利用。
礦井地質綜合分析在地質資料編錄的基礎上,緊密圍繞礦區或礦井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廣泛採用新理論、新手段和新方法進行綜合研究分析,最後提交礦井地質報告、地質說明書、綜合性地質圖件、礦井日常生產用圖及礦井儲量計算等成果,供設計、生產等部門使用。
綜合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研究含煤岩系的層序、沉積特徵及其變化規律;②研究煤層結構、厚度和煤質變化的原因和規律;③研究礦井中小型地質構造的組合特徵、形成機制、展布規律和預測方法;④研究含煤岩系中岩漿侵入體的特徵和分布規律及其對煤層、煤質的影響;⑤研究礦井瓦斯、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富集規律;⑥研究礦井地壓的分布規律;⑦研究礦井水害的地質背景;⑧研究煤礦生產中出現的陷落柱、地熱等其它地質問題。
地質預測以開採地質條件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未開採區影響開採的地質因素作出科學推斷。隨著數學地質和電子計算機的套用,地質預測工作正在進入量化預測階段。
地質預報在地質預測的基礎上,依據各種地質異常顯現標誌,藉助各種先進探測手段提供的探測結果,對採掘工程施工前方的地質條件作出具體的推斷。預報工作分掘進地質預報和回採地質預報兩類。
發展概況中國開展礦井地質工作已有40多年,在煤礦生產建設中起到了基礎技術工作的作用。隨著煤炭機械化開採,特別是綜合機械化開採工藝的發展,它對採煤工作的指導作用日益明顯。英、德、俄、澳、美等主要產煤國家,都把礦井地質視為採煤機械化不可缺少的工作;把綜采地質條件評價和采前地質勘探組合成為綜采的地質保證系統。
近10多年來,中國為滿足機械化採煤的要求,礦井地質技術裝備有了長足的進步。坑道無線電波透視技術、槽波地震勘探技術、瑞利波探測技術、採區超前綜合探測技術、礦井地質信息處理技術及定量地質預測方法等方面,正跨入世界同類技術的先進行列。

礦井地質勘探

礦井地質勘探又稱煤礦地質勘探,繼煤田地質勘探(煤炭資源地質勘探)之後,從礦井建設開始,到煤炭開採結束期間所進行的全部地質勘探工作。
分類礦井地質勘探按其目的之不同,分為建井地質勘探、礦井資源勘探、礦井補充勘探、生產勘探和礦井工程勘探等五類。
建井地質勘探在礦井井筒開鑿之前,為滿足井筒、井底車場、硐室和主要運輸大巷設計與施工需要而進行的地質勘探。其主要任務包括①布置與施工井筒檢查鑽孔,核實井筒剖面地質資料;②布置與施工層位控制鑽孔,核實井底車場、硐室、主要運輸大巷等開拓工程所在水平煤層與岩層的層位、分布、厚度、岩性和構造等地質條件。
礦井資源勘探為解決生產礦井煤炭資源問題而進行的地質勘探。其主要任務包括,①查明延深水平或新開拓區煤炭儲量;②查明因重大地質、水文地質問題勘探程度不足而發生的礦井煤炭儲量變化;③礦井擴大井田範圍時,查明擴大區域的煤炭儲量等。
礦井資源勘探根據礦井採掘工程設計的需要,針對實際存在的地質問題而進行。它實際上屬於煤田地質勘探(煤炭資源地質勘探)的範疇,是煤田地質勘探(煤炭資源勘探)的直接延續。兩者的差別僅在於它主要由生產礦井負責完成或由生產礦井委託地質勘探部門完成。
礦井補充勘探又稱煤礦補充勘探,生產礦井為解決勘探程度不足問題而進行的地質勘探。其主要任務包括,①提高延深水平高級儲量的比例;②解決礦井改擴建和開拓延深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地質問題;③重新評定新發現或勘探程度不足的煤層等。
礦井補充勘探根據礦井設計部門的要求,針對存在的實際地質問題而進行。
生產勘探為解決生產礦井採區內部影響正常生產的各種地質問題而進行的地質勘探。其主要任務包括,①查明採區內影響採煤工作面劃分或採煤方法選擇的地質構造形態、規模和煤層賦存狀態;②解決採區內影響正常採掘和安全生產的各種地質、水文地質問題,查明巷道掘進中遇到的斷層並尋找斷失煤層,為巷道掘進指明方向,查明影響採煤工作面連續推進的各種地質構造、喀斯特陷落柱、煤層沖刷帶、火成岩侵入體等的位置與分布範圍以及它們對正常採掘工作的影響,圈定不穩定煤層的可采範圍;查明採區內可採煤層的偽頂、直接頂、老頂的厚度、岩性、含水性以及各煤層間距變化情況,查明採區與老採區、小窯等的空間關係等;③查明採區內煤層可采性。
礦井生產勘探貫穿於煤礦開採的整個過程,是礦井地質一項經常性的任務。它應針對採區記憶體在的實際地質、水文地質問題而進行。
礦井工程勘探礦井生產建設中根據專項工程的要求而進行的勘探。
勘探手段進行礦井地質勘探時所採用的各種技術手段(方法和裝備),主要有地面鑽探、坑道鑽探、巷探、地面物探、礦井物探、採樣、測試、分析、鑑定等。
在礦井地質勘探中,應根據地質目的、經濟效果以及各種勘探手段的特長,因地制宜地對其加以配置、組合選用,並應遵循物探先於鑽探,井下鑽探先於地面鑽探,鑽探先於巷探以及物探、鑽探、巷探相結合的原則。
地面鑽探為礦井探明煤炭資源及地質情況或其它目的所進行的地面鑽孔工程。主要用於建井地質勘探、礦井資源勘探、礦井補充勘探和礦井工程勘探,是提高延深水平或新開拓區勘探程度,查明重大地質、水文地質問題,滿足某些專門工程設計和施工要求不可缺少的勘探手段。
坑道鑽探又稱地下鑽探,在礦井的巷道或硐室內進行的鑽探。主要用於生產勘探,探測煤層、構造和探放水。
巷探為揭露含煤岩系、採集煤樣、探明地質構造或其它地質情況而開掘的平硐、石門、斜井、煤巷、煤門等井巷工程。主要在不具備鑽探條件,鑽探達不到預期地質效果,生產需要提前掘進巷道時採用。
地面物探又稱煤田物探,包括地震勘探、電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等。其中,以高解析度地震勘探的試用效果較好,在地形平坦的礦區,可查明落差大於10m的斷層,並可反映落差5m的斷點。
礦井物探在礦井開採過程中,為在井下探查採區或工作面前方的小構造、煤層變化等而採用的各種物探方法。其中,目前採用較多的有槽波法地震勘探、礦井電法、無線電波透視法、地質雷達法、無纜測井、瑞利波地震勘探以及高頻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紅外遙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