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亞洲成礦域

釋文:主要部分在國外,涵蓋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包括薩彥—額爾古納—薩拉伊爾(興凱)造山系、天山—興安華力西造山系、烏拉爾—南天山華力西造山系、塔里木準台地和部分亞洲東緣燕山造山系。在中國境內僅出現在阿爾泰山、天山(含塔里木)—陰山—大興安嶺—長白山一線(包括塔里木陸塊在內),基本構造線呈東西向。向西,延入哈薩克斯坦板塊,受其影響又轉為北西向;東端,自中生代以來受濱西太平洋成礦域的疊加改造,為北東—北北東向和東西向構造線鑲嵌的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亞洲成礦域
  • 外文名:Pal-Asian metallogenic megaprovince
  • 學科:礦床地質學
  • 解釋:造山帶頭尾相接構成造山鏈
學科:礦床地質學
詞目:古亞洲成礦域
英文:Pal-Asian metallogenic megaprovince
從西到東由一系列造山帶頭尾相接構成造山鏈。區內分布多期次、多類型的火山岩、花崗岩、基性岩、超鎂質、鐵鎂質超基性岩帶(部分為蛇綠岩套)及變質岩帶。在地質歷史上經受了大陸基底形成、古亞洲洋陸緣增生和濱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及陸內斷塊升降三個階段,造就了多種有利的成礦環境。這些,構成了古亞洲成礦域在中國境內的基本特徵。古亞洲成礦域在中國境內南側界線大體沿柯崗斷裂帶、阿爾金斷裂帶、阿拉善北緣斷裂帶、華北陸塊北緣斷裂帶一線為界。本成礦域以海西期、加里東期成礦作用為主,東段疊加有燕山期成礦作用,主要出現有塊狀的硫化物型、氧化物型、碳酸鹽型及基性、中酸性、酸性侵入岩類有關的岩控礦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