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風琴

口風琴

口風琴(英語:Melodica)是一種體積小,音準好,旋律性優良的鍵盤式吹奏樂器,在樂器分類上和口琴同一類,都屬於自由簧鳴樂器(英語:free reed)。

口風琴使用鋼琴化鍵盤,通過側面吹嘴吹奏驅動簧片發聲,因此也可視為吹奏類鍵盤樂器。口風琴的音域大約是三個八度,可以吹奏豐富的和聲效果。此外它擁有良好的和聲能力,音域較為寬廣,廣泛套用於各類音樂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風琴
  • 外文名:Melodica
  • 體積:小
  • 音準:好
  • 特點:性能優良,小巧易學
簡介,特性簡介,用途特點,保養,琴與興趣結合,琴與聽結合,琴與動結合,

簡介

現代的口風琴是由德國的Hohner公司在1950或1960年代所發明。不過19世紀在義大利就已出現類似形式的樂器。

特性簡介

風琴它即保持了鍵盤樂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樂器的特點,所以說它是一種能吹奏的鍵盤樂器,口風琴使用比較簡單,方便適合學生接受,因此把口風琴引入課堂,為音樂教學豐富內容,調節課堂氣氛,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培養並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新大綱指出:"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於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口風琴
音樂教育本體目標是"音樂感受、理解、表現及創新能力培養。"通過感受美,認識美和欣賞美、表現美等,從而發展創造美的能力,羅賓教授關於創新教學觀是這樣說的:"創新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願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對音樂感受之後的在現,就是創新。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認識規律,在安排教學內容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奏、唱聽動相結合,互相滲透,代替原來單一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音樂藝術本身的特點,讓學生在自由積極和愉快的音樂 實踐中,通過自覺、主動地感受音樂,以及自己動手創造音樂取得學習音樂的興趣。

用途特點

口風琴的特點是易吹(不需要吸)、易學之外並有鍵盤,可以奏任何調,便於合奏,對學習音樂知識很有幫助。 總體來說,入門級口風琴的價格要比入門級的口琴和入門級的豎笛高,所以還沒有得到大面積普及,但在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里,還是可以普及的,最理想的是人手一台,若條件不夠,也可只購一個班級的用量,學生每人買一根吹管,這樣好幾個班級的學生就能共用這些口風琴。
口風琴口風琴
口風琴可以不用吹管左手持琴,右手彈奏,直接在吹口吹奏,也可以用吹管將琴平放在桌上,由右手演奏。
吹嘴材質一般採用無毒ABS塑膠,提高了環保性和衛生性。
按教科書上的要求,學習順序是從C調的1、2、3開始,逐步加入56,再加入4和7,然後加入和及低音。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使用合理的指法,但教科書中出現的曲調不可能都標出指法,在教學時應詳細標明指法,最好能逐步教會學生自編指法。
教學中必須自始至終注意正確的手形和均勻的氣息,切不可猛吹,一下子將氣用完,而且過猛的用氣也容易損傷口風琴的簧片

保養

口風琴是鍵盤和吹奏相融合的樂器,是兒童音樂啟蒙教育的好幫手,在國外已經普及很多年了,雖然在中國的大城市相對普及,但和國外相比還遠遠落後,甚至比東南亞如:馬來,印尼等國都落後很多。口風琴是一種價格相對便宜但又能學到知識的樂器,學會口風琴以後再接觸鋼琴等鍵盤樂器,笛子等吹奏類樂器就不費勁了,因為口風琴已經給您的孩子打下了基礎,所以說國家教委選擇口風琴作為學生的普及樂器之一還是比較英明的決策!
口風琴的維護和保養最讓家長和孩子頭痛了,在這裡我們首先呼籲學校不要將口風琴公用,只要求學生換吹管的做法根本不能杜絕疾病的傳播。小孩子沒有自控能力,他們不僅僅是吹,而且還經常吸著玩,這樣會造成琴裡面其他孩子的唾液和病菌吸到使用者的嘴裡,造成疾病交叉傳染,鍵盤上也會存留其他使用者的細菌造成傳播疾病的危險。口風琴屬於個人樂器,建議人手一個,不要公用,不要互借,用後及時清潔琴身及吹管,並甩出琴體裡的唾液。如果不及時清潔口風琴,用的時間長了裡面會堆積很多唾液,這樣不但會腐蝕琴里的部件,還會滋生大量的細菌,為了讓口風琴發揮出應有的貢獻,家長一定要經常幫著清潔口風琴,在現今傳染病橫行的時候只有多注意清潔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
口風琴的品質也非常的重要,隨著口風琴教學越來越普及,很多假貨製造商家也開始關注到這個領域,用廉價的材料製造的口風琴不但音色差,漏氣,跑音等問題時常發生,而且材料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威脅,這種親密和孩子接觸的樂器必須使用環保的,食用級別的材料才能保證孩子的健康,家長購買口風琴時首先要聞聞有無異味,如有嚴重的塑膠味建議您敬而遠之,因為好品質的口風琴都是採用優質樹脂材料製作的,簧片等精密的核心部件也是仿造不了的,只要懂音樂的人或音樂老師一試用便知道音色的好壞。建議家長購買名牌或有質量保證的口風琴或學校採取團購的措施以保障口風琴的質量和售後。

琴與興趣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次接觸口風琴,學生會表現出新鮮和探索心理,老師抓住這有利時機,創造良好學習氛圍,首先范奏,使學生想學的欲望,再把口風琴介紹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口風琴然後自己吹一吹,體驗一下自己吹出新奇聲音帶來喜悅,掌握正確演奏姿勢、手形、指法、吹奏方法與技巧,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信心邁進學習口風琴的大門。在教學中讓學生儘快熟悉喜歡口風琴,鼓勵學生心理要放鬆,激發他們吹奏積極性,採用多種形式。
口風琴口風琴
1. 同桌、同組之間吹奏相互比賽。
2. 課內、課外相結合。
3. 吹吹、唱唱、動動、聽聽,有機結合。
4. 啟發學生即興創編簡單旋律、節奏。
5. 變換演奏形式(齊奏、獨奏、領奏、輪奏、合奏)。
一首作品好壞與創作想像力有密切關係,如:合奏,合奏本身是二度創作的過程,通過合奏訓練,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能正確表達作品的音樂形象與情感,合奏時老師如同指揮,學生如同一個大樂隊一樣,將課堂作為舞台,每節課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表演,讓他們充分的展示,及時發現"閃光點"有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互相評價,發小紅旗,推動了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習興趣。
調查學生學習口風琴後的感受,有的同學說:"通過學習口風琴我又學到了一個新本領,更加速了我掌握識譜,視唱能力。"有的學生說:"原來我唱不準音,有時聽力不太好;有的同學說:"鍛鍊動手、動腦能力,促進智力開發。"還有的學生說:"注意力、記憶力、自信心增強了,並為學習其它樂器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喜歡上音樂課。二、 琴與唱相結合,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在學生掌握簡單的演奏方法後,就把口風琴引進歌曲教學中,一首新歌曲,在琴的引導下很快就學會了,一條簡單的發聲練習,有時學生也唱不準,有的甚至走調,而口風琴彌補了這一不足,學生可以藉助口風琴唱準每一個音,先吹,再唱,在吹奏中讓耳朵記憶音高,再唱使聲音唱得更優美,歌曲中的二聲部合唱,可以說是教學的難點,由於學生不能很準確地掌握音準和音程,而口風琴這個學具卻能引導學生把握音準和音程,如《布穀》這首合唱曲,先讓學生分聲部演奏旋律,互相聆聽,接著合奏,把合奏感受音準音程轉移到合唱之中,輪流交替奏唱,有機過渡,合唱難點解決了,更好地表現歌曲,激發了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有的歌曲啟發學生創編歌詞,如《打花巴掌》和《誰唱歌》等增強趣味性,培養了創造能力和藝術感染力。創造性地奏唱結合,啟發學生大膽創新,把自己對歌曲樂曲的理解,通過自己感受到的力度、速度變化,有感情表達出來,抒發自己真實的情感。
口風琴口風琴

琴與聽結合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聽覺的培養是音樂教學的基礎與核心,聲音是用耳朵去聽,可見聽力的培養是何等的重要,運用口風琴聽辨和聲音程,學生聽後,有的同學能馬上用琴奏出來,學生在演奏時聽著樂曲 ,啟發他們用對比法,對比節奏的變化,力度的強弱,音色的變化以及曲式的變化,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從而產生多種感覺,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生利用琴與聽結合,很快就感受到旋律的進行特點 下行,每句落音依次下跌2 1 6 5 ,充滿悲傷情緒,加上緩慢的速度,生動地塑造了一箇舊社會農村天真可愛孤苦無依的貧苦女孩的形象,再讓學生演唱《小白菜》時,學生用如訴如泣的聲音傾吐著失去母愛的孩子心中的無限悲哀淒涼情感,這歌聲令人心碎,強烈地振人心弦,使學生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琴與動結合

口風琴與舞蹈律動結合,有利於音樂教學的完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的表演能力,因此在低年級教學中給學生創造活動的機會,放手讓學生根據歌樂曲內容,自己編排動作,自己唱、自奏、自跳,鼓勵他們展開想像,積極思維,創編動作,親身體驗自己的創造成果,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們勇於叩響藝術殿堂大門的勇氣和力量,如歌曲《粉刷匠》,在學生熟練吹奏這首歌的基礎上,看著圖、聽音樂、唱歌曲,進一步讓學生想像生活中與歌詞內容相近的動作,學生即興創編好動作,然後分組,一組吹、一組唱、一組表演,孩子們在輕鬆愉快情緒中,風趣活潑地表現小粉刷愉快勞動的情景",不但在形式上創造了美,也在心靈中感受到了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聽、唱、奏、動中捕捉音樂藝術形象,以達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學生們感受到口風琴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從而更加喜歡口風琴。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美的想像比知識更加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是無限的,美的想像是知識的源泉。"因此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培養綜合音樂感,使學生獲得感知與
美、創造音樂美和表現與鑑賞音樂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抒發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真正提高學生藝術素質,從而陶冶美的情懷,激發美的情感,用音樂之美來點燃學生求知火花,達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