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上白色較硬的隆起斑塊

口腔黏膜上白色較硬的隆起斑塊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頭部
  • 相關疾病:貧血 鵝口瘡 口腔白斑病 舌白斑 梅毒 口腔黏膜白斑
  • 所屬科室:五官科 口腔科
  • 相關症狀:白色念珠菌感染 充血 結節 口腔黏膜白斑 口腔黏膜上白色較硬的隆起斑塊 口炎 潰瘍 鱗狀上皮 黏膜損害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局部刺激因素在白斑的發病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吸菸是普通的原因,白斑患者有吸菸習慣的占80%~90%,且發病部位多與煙的刺激部位一致。其他如咀嚼檳榔、酒、醋、辣、燙、不良修復體、殘冠、殘根等刺激也能引起白斑。在全身因素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梅毒以及射線、口乾症等均同白斑具有密切關係。患者以中老年較多,男性多於女性(男:女=13.5:1)。

檢查

1.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角化斑塊,但不包括因吸菸等局部刺激因素除去後可以消退的白色角化症。
2.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性吸菸者。
3.臨床診斷分
⑴均質型:白色斑塊,表面粗糙,呈皺紋紙狀或有溝紋、溝裂。
⑵非均質型:①疣狀型: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不平,呈絨毛狀或刺狀突起,粗糙且較硬。②顆粒型:充血的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角化顆粒或結節,高出黏膜面,可伴有糜爛。③潰瘍型:白色斑塊上有糜爛或潰瘍。
4.活檢可見白斑的組織病理相,上皮可為單純角化或不全形化,粒層明顯,棘層呈不同程度的增生,部分病例可有上皮異常增生。結締組織內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5.60歲以上,病損位於舌腹、口底及口角部位,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呈疣狀、顆粒、潰瘍或糜爛型,組織病理相中有上皮異常增生,自覺刺激性痛或自發性痛者,應考慮有癌變的可能。

鑑別診斷

口腔黏膜上白色較硬的隆起斑塊的鑑別診斷:
1、白色皺襞性齦口炎:本病在出生時已經存在,但不明顯,至青春期開始迅速發展,並逐漸保持穩定狀態,但不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皺襞性齦口炎是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除了口腔黏膜外,還可發生在鼻腔、肛門與外陰。本病也稱白色海綿狀痣。損害呈灰白色或乳白色,表現為皺襞狀、海綿狀、鱗片狀粗厚軟性組織。觸診時,這些部位雖仍保持黏膜的柔性與彈性,但狀如海綿。頰黏膜損害較多見,其他部位也可罹患,甚至波及整個口腔黏膜。較小的鱗片狀組織能被揭去,揭去時無痛並露出淺粉紅色、光滑、不溢血的表面而類似正常黏膜。口服維甲酸療效顯著。白色皺襞性齦口炎的鏡下所見:鱗狀上皮顯著增厚,甚至可達40~50層以上而無粒層,角化不全,棘細胞腫脹,越近表面越明顯,胞漿不染色,結締組織有少量炎症細胞浸潤。
2、雪口病:發病年齡小常為嬰兒及長期套用抗生素者。發病急、痛、黏膜上出現白色凝乳狀斑塊,可撕下。而口腔白斑發病慢,白色斑塊不能撕脫且發病年齡是中年以上。
3、口腔黏膜白斑:口腔黏膜白斑簡稱口腔白斑,是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白色斑塊,屬於癌前病變(即有癌變的可能)。口腔黏膜白斑(Oralleukoplakia)是最普通和最重要的口腔角化異常,為特發性、持續性白斑,需與組織病理學結合診斷。
4.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角化斑塊,但不包括因吸菸等局部刺激因素除去後可以消退的白色角化症。
5.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男性吸菸者。
6.臨床診斷分
⑴均質型:白色斑塊,表面粗糙,呈皺紋紙狀或有溝紋、溝裂。
⑵非均質型:
①疣狀型:呈乳白色,厚而高起,表面不平,呈絨毛狀或刺狀突起,粗糙且較硬。
②顆粒型:充血的黏膜上有大小不等的角化顆粒或結節,高出黏膜面,可伴有糜爛。
③潰瘍型:白色斑塊上有糜爛或潰瘍。
4.活檢可見白斑的組織病理相,上皮可為單純角化或不全形化,粒層明顯,棘層呈不同程度的增生,部分病例可有上皮異常增生。結締組織內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5.60歲以上,病損位於舌腹、口底及口角部位,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呈疣狀、顆粒、潰瘍或糜爛型,組織病理相中有上皮異常增生,自覺刺激性痛或自發性痛者,應考慮有癌變的可能。

緩解方法

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改善口腔衛生,禁止吸菸,治療病牙,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