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岸(國家指定對外往來的門戶)

口岸(國家指定對外往來的門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口岸原意指由國家指定的對外通商的沿海港口。現在口岸已不僅是經濟貿易往來(即通商)的商埠,還是包括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遊和移民等方面的往來港口。隨著陸、空交通運輸的發展,對外貿易的貨物、進出境人員及其行李物品,郵件包裹等,通過鐵路和航空直達一國腹地。在開展國際聯運、國際航空郵包郵件交換業務以及其他有外貿、邊貿的地方,國家也設定了口岸。口岸是由國家指定對外往來的門戶,是國際貨物運輸的樞紐。它是一種特殊的國際物流結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岸
  • 外文名:Port
  • 語義:堤岸&港口
  • 用途:國際貨物運輸樞紐
詞語解釋,概念與性質,性質,分類與功能,發展與狀況,

詞語解釋

◎ 口岸 kǒu àn
(1) [port]∶對外通商的港口,也泛指兩國邊境設立的過境或貿易的地點
(2). [embankment]∶堤岸。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鄰省水漲,洪澤湖倒灌,上段口岸衝決,我可有什麼法子呢?”
(3).港口。
【出處】: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三:“台灣口岸故巨,其西則 淡水 ,山石林立,不可泊舟,惟東南有水瀠折而下,可通舟楫。”
【示例】:梁啓超《<史記·貨殖列傳>今義》:“於是提倡為鎖港閉關之說,以通商為大變,以開口岸為大蠹。”《人民文學》1982年第10期:“香港,這個國際化的口岸,若論它的經濟繁榮,其實也是近一二十年當中發展起來的。”

概念與性質

口岸是國家指定的對外來往的門戶,是國際貨物運輸的樞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是一種特殊的國際物流節點。許多企業都在口岸設有口岸倉庫或物流中心。口岸物流是國際物流的組成部分。
口岸原意是指由國家制定的對外通商的沿海港口。但現在,口岸已不僅僅是經濟貿易往來(即通商)的商埠,還是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遊和移民等方面的外來港口,同時口岸也已不僅僅只設在沿岸的港口。隨著陸、空交通運輸的發展,對外貿易的貨物、進出境人員及其行李物品、郵件包裹等,可以通過鐵路、公路或航空直達一國腹地。因此,在開展國際聯運、國際航空、國際郵包郵件交換服務以及其他有外貿、邊貿活動的地方,國家也設定了口岸。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由沿海逐步向沿邊、沿江和內地輻射,使得口岸也由沿海逐漸向邊境、內河和內地發展。現在,除了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之外,口岸還包括國際航線上的飛機場,山脈國境線上對外開放的山口,國際鐵路、國際公路上對外開放的火車站、汽車站,國際河流和內河上對外開放的水運港口。
因此,口岸由國家制定對外經貿、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遊和移民等來往,並供往來人員、貨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國(邊)境的港口、機場、車站和通道。簡單地說,口岸是指定對外來往的門戶。

性質

口岸是一個主權國家根據自己的政策需要和具體的地理條件而設定的,是一個國家對外交往的門戶。在和平時期,口岸是國內外人員交往、對外貿易貨物和交通工具出入境的場所,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渠道。每個主權國家在口岸上都設定有檢查檢驗機關。這些檢查檢驗機關既要為外貿貨物和交通工具的出入和國內外人員的交往提供服務、提供方便,又要為國家嚴格把關,維持口岸的正常工作秩序,制止非法出入境,緝毒緝私,防止傳染病傳入傳出,維護國家主權和國家的安全。在爆發國際戰爭的非法時期,有的口岸將奉命關閉,轉為保衛祖國的前沿陣地。

分類與功能

口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常用的分類方法有:
1、按批准開放的許可權劃分。按照批准可將口岸分為一類口岸二類口岸
一類口岸是指國務院批准開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管理的部分口岸)。
二類口岸是指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開放並管理的口岸。
2、按出入境的的交通運輸方式劃分。按照出入境的國境的交通方式劃分,可將口岸分為港口口岸、陸地口岸和航空口岸。
港口口岸是國家在江河湖海沿岸開設的供貨物和人員進出國境及船舶往來掛靠的通道。
陸地口岸是國家在陸地上開設的供貨物和人員進出國境及陸上交通工具停站的通道。
航空口岸是國家在開闢有國際航線的機場上開設的供貨物和人員進出國境及航空器起降的通道。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還經常使用邊境口岸、沿海口岸、特區口岸、重點口岸、新開口岸和老口岸的提法。這些分類雖然尚未規範化,但它們在制定口岸發展規劃及各項口岸管理政策方面,還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口岸的功能
(1)口岸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徵。口岸權包括口岸開放權、口岸關閉權、口岸管理權。其中口岸管理權包括通行許可權、口岸行政權、關稅自主權、檢查權、檢驗檢疫權等。
(2)口岸是一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對外開放表現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資源保護、制止國際犯罪、維護世界和平等領域的廣泛合作和交流,這種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通過海岸得以實現。
(3)口岸是國際貨物的樞紐。口岸是國際來往的門戶,是對外貿易貨物、進出境人員、行李物品、郵件包裹進出的地點。

發展與狀況

現代意義上的口岸雖然仍延續古代邊境“關卡”的職能,但主要作用是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交往,促進世界和平。世界上早期的國際貿易主要依靠海上運輸。隨著早期海運的發展,地中海沿岸率先出現了一些對外貿易港口。約於公元前2700年,腓尼基人就在地中海東岸興建了西頓港和提爾港(在今黎巴嫩)。此後,在非洲北岸建有著名的迦太基港(在今突尼西亞)。古希臘時代在摩尼契亞半島西側興建了比雷克斯港。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2年在埃及北岸興建了亞歷山大港。羅馬時代在台伯河口興建了奧斯蒂亞港(在今義大利)。
中國在漢代建立了廣州港,同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各國通商。後來相繼建立了杭州港、溫州港、泉州港和登州港等對外貿易港口。到唐代,興建了明州港(今寧波港)和揚州港。由明州港可直通日本;揚州港處於大運河長江的交匯點,為當時水陸交通樞紐。宋元時期,又建立了福州港、廈門港和上海港等對外貿易港口。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各國的口岸史上,海港口岸都是先於航空口岸和陸路口岸之前產生的。隨著英國的第一條鐵路於1825年建成並正式通車和1918年6月8日倫敦—巴黎航空定期國際郵政運輸的開通,世界各國陸續在國際航空、國際陸路聯運、邊境貿易地設定空運口岸和陸運口岸。
2012年,世界上有港口水運口岸2000多個,空運和陸運口岸1500多個。這些口岸有力地促進了世界各國客貨運輸和世界經濟大循環的發展。
上海口岸運行情況
2012年,上海口岸進出口貨物總額達到10577.9億美元,同比下降0.7%,占全國進出口貨物總值(38667.6億美元)的27.4%。
2012年,上海口岸貨物吞吐量達到36086.6萬噸,同比增長5.9%。其中,水運口岸貨運量為35825萬噸,同比增長6.1%。上海水運口岸貨物吞吐量占上海港貨物吞吐量(73559萬噸)的48.7%;水運口岸貨櫃吞吐量占上海港貨櫃吞吐量(3253萬標箱)的86.6%。
深圳口岸運行情況
2012年,經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2.19億人次,日均59.9萬人次,同比增長5.6%;出入境車輛1577.8萬輛次,日均4.3萬輛次,同比減少0.5%。深圳海港口岸貨櫃吞吐量2294.1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64%;進出口貨物17732.84萬噸,同比增長1.44%。海港客運口岸出入境旅客250.78萬人次,同比增長11.83%;深圳機場出入境旅客136.51萬人次,同比增長2.5%,國際空運貨物17.9萬噸,同比減少1.2%。經二線各檢查站進入特區人員5.8億人次,進入特區車輛1.9億輛次。
2012年,深圳外貿進出口4667.9億美元,增長12.8%,繼2007年後再度成為全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最大城市;其中出口2713.7億美元,增長10.6%,實現大中城市出口“二十連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