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花厚殼桂

叢花厚殼桂

叢花厚殼桂(學名:Cryptocarya densiflora Bl.)是樟科厚殼桂屬植物,喬木,高7-20米,胸徑12-40厘米。枝條有稜角,淡褐或深褐色,具細條紋,疏生皮孔,被銹色絨毛。葉互生,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長10-15厘米,寬5-8.5厘米,先端急短漸尖,基部楔形、鈍或圓形,革質。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2.5-8厘米,寬4-5厘米,具梗,多花密集,被褐色短柔毛。果扁球形,頂端具明顯的小尖突,光滑,有不明顯的縱棱,初時褐黃色,熟時烏黑色,有白粉。花期4-6月,果期7-11月。

分布於中國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及雲南;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也有分布。生長於海拔650-1600米的山谷或常綠闊葉林中。

該種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細緻,材質稍硬和稍重,適於作梁、柱、桁、桷、門、窗、車輛等用材,供天花板及家具等用材亦佳。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栽植,撫育,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7-20米,胸徑12-40厘米。枝條有稜角,淡褐或深褐色,具細條紋,疏生皮孔,被銹色絨毛。葉互生,長橢圓形至橢圓狀卵形,長10-15厘米,寬5-8.5厘米,先端急短漸尖,基部楔形、鈍或圓形,革質,上面光亮,乾時帶褐色,下面蒼白呈粉綠色,初時有銹色絨毛,後毛被漸脫落,具離基三出脈,中脈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基部的一對側脈近對生,自葉基(2)5-15毫米處生出,彎曲上升,無支脈或有時向葉緣一側有明顯的支脈,自中脈中部以上或有時自其基部1/3以上有互生的側脈1-2對,橫脈纖細,近波狀,稍稀疏,其間由細脈連線;葉柄長1-2厘米,腹平背凸,被銹色絨毛或變無毛。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2.5-8厘米,寬4-5厘米,具梗,多花密集,被褐色短柔毛。花白色,長約4毫米;花梗短,長不及1毫米,密被褐色短柔毛。花被兩面密被褐色短柔毛,筒陀螺形,短小,長約2毫米,花被裂片卵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急尖。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長約為花葯的2倍,花葯2室,第一、二輪花葯藥室內向,第三輪花葯藥室外向,第三輪花絲基部有一對棒形腺體。退化雄蕊位於最內一輪,箭頭形,具長柄。子房棍棒狀,長約2毫米,花柱線形,柱頭不明顯。果扁球形,長1.2-1.8厘米,直徑1.5-2.5厘米,頂端具明顯的小尖突,光滑,有不明顯的縱棱,初時褐黃色,熟時烏黑色,有白粉。花期4-6月,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50-1600米的山谷或常綠闊葉林中。為熱帶山地雨林中的常見樹種,伴生樹種有海南柿、高山、厚殼桂、瓊楠、大尊木姜盤殼櫟等。下木有雞屎樹、九節木、水怖子、羅傘樹、雞藤、白藤、山竹子等,年平均氣溫19-21℃,最低平均氣溫1℃,年降水量1800-2600毫米。喜土層深厚的黃色磚紅壤、山地黃壤,或腐殖質豐富的疏鬆砂壤土。
叢花厚殼桂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廣東、海南、廣西(欽州、寧明、蒼梧、十萬大山、大明山和大瑤山等地)、福建及雲南;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也有分布。
叢花厚殼桂

繁殖方法

採用種子繁殖。果實成熟期不甚一致,當果實由黃綠色轉為紫藍色時,即可採收。果實採回後,可不需處理,直接用果實播種,或將採回的果實攤放在涼爽地方陰乾,以備播種,但時間不能太長,宜隨采隨播。條播,行距20-25厘米,播後覆土厚約1厘米,行問蓋草保濕,播後經40-50天發芽完畢,發芽率可達90%。在幼苗期要遮陽,1年生苗高達30厘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栽植

造林地不宜選擇在低海拔地區,應選擇海拔600-700米以上的地區,6-7月份雨季開始時可用1年生苗木造林,株行距2米×3米或3米×3米,帶墾或穴墾。造林地最好保留有少量前生樹種,以便作為幼林的遮蔭層。

撫育

幼林鬱閉前,每年進行2-3次清除林地內的雜灌、草,特別是植株周圍的雜草,並進行鬆土等撫育措施,帶與帶之間無需鬆土,以防止水土流失。

主要價值

該種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細緻,材質稍硬和稍重,乾燥後稍開裂,但不變形,較易於加工,因聚合射線的存在,縱切面有時較難得光滑,略有光澤,惟顏色不很鮮明,寬的射線構成花紋,故適於作梁、柱、桁、桷、門、窗、車輛等用材,供天花板及家具等用材亦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