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豹

叔孫豹(?—前537年):姬姓,叔孫氏,名豹,春秋時魯國大夫。

早年流亡齊國。公元前575年,叔孫僑如被放逐。魯國執政官季孫氏召叔孫豹回國,成為叔孫氏的繼承人,進入了歷史舞台,成為傑出的貴族外交家,提出了“三不朽”的著名學說。

公元前537年,叔孫豹病危,庶子豎牛為亂,擁立庶子叔孫婼為嗣。叔孫豹死後,諡號為“穆”,史稱叔孫穆子或者穆叔。

基本介紹

  • 本名:叔孫豹
  •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 民族族群:魯國人
  • 去世時間:前537年
人物簡介,文獻參考,

人物簡介

《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范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叔孫豹所謂的“三不朽”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事功、言論的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建樹,傳之久遠,他們雖死猶生,其名永遠立於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聯:“五百年間氣,三不朽偉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謂偉人。
叔孫豹雖沒有留下系統的社會思想,但他的“三不朽”之說卻代表了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的時代精神,並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叔孫豹三不朽之說,同時也表現出中國人的一種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即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對社會、對他人做出有益的事業,這樣一個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死而朽,但他所建立的德、功、言則可以永垂不朽。支撐叔孫豹的三不朽之說的觀念是認為一個人不應一味地為其自身而活著,而應為社會大群體著想,對他人、對社會群體有善意、有責任感,其道德、功業、言論才具有社會價值,才能由不為後人所忘卻而得以“不朽”。“三不朽”是中國人傳統的人生信仰,被中國歷史上的精英和眾多有學識的人所信奉。
叔孫豹的人生三不朽之說,完全擺脫了“天”或“天命”對人生價值的影響,同時也表明,至晚到春秋時期.中國社會思想的社會本位和倫理本位之特色已經形成。叔孫豹三不朽之說,體現出一種人文歷史觀。

文獻參考

《左傳·襄公四年》:
穆叔如晉,報知武子之聘也,晉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鳴》之三,三拜。韓獻子使行人子員問之,曰:“子以君命,辱於敝邑。先君之禮,藉之以樂,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細,敢問何禮也?”對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與聞。《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使臣不敢及。《鹿鳴》,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華》,君教使臣曰:‘必咨於周。’臣聞之:‘訪問於善為咨,咨親為詢,咨禮為度,咨事為諏,咨難為謀。’臣獲五善,敢不重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