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姓

叔孫姓

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叔牙之後,以排行為氏。據《姓譜》載,春秋時魯桓公的第三子叔牙,名牙,排行叔,死後謚僖,亦稱公子牙、僖叔,其子立為叔孫氏。叔牙的兩個孫子:彭生、德臣。彭生便以“叔仲”為氏;德臣以“叔孫”為氏,其後人遂以叔孫為姓,稱為叔孫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叔孫姓
  • 姓氏:叔孫
姓氏源流,出自姬姓,出自乙旃氏,遷徙分布,歷史名人,叔孫通,叔孫豹,叔孫得臣,郡望堂號(缺),

姓氏源流

叔孫(Shū sūn 叔孫)姓源出有二:

出自姬姓

春秋魯大夫有叔孫豹、叔孫德臣,西漢有叔孫通。

出自乙旃氏

南北朝時,北魏拓跋族有乙旃氏,後改為叔孫氏。據《魏書·官氏志》載:“拓跋鄰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後改為叔孫氏。”北魏有叔孫健,本姓乙旃氏。

遷徙分布

叔孫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個家族,稱為“三桓”。公元前609年,魯文公去世,發生了慘烈的殺嫡立庶的權位之爭,“三桓”乘機發展勢力,各自在封邑築城,從此,魯國出現了“公室卑,三桓強”的局面。隨著三桓勢力的發展,到公元前562年,“作三軍,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三家各統轄一軍,並在各自統轄的範圍內,進行變革。季孫氏的變革比較徹底,力量也最強。公元前537年,三家進一步變三軍為二軍,實行“四分公室”,季孫氏獨得二分,獨掌一軍,叔孫、孟孫各取一分,合掌一軍。三家都在統轄區推行徵稅的辦法,國君的費用只能靠三家和一些舊貴族納貢維持。公元前517年,魯昭公進攻季孫氏的據點費城,三家組織反擊,魯昭公嚇得逃往齊、晉。昭公最後死於國外。以後的哀公也遭到同樣的下場。在新舊勢力的鬥爭中,雖然魯君還保持名義上的國君地位,政權實際上已經落入以季孫氏為首的三家之手。但魯國的鬥爭是在公族內部進行的,不免帶有濃厚的妥協色彩。

歷史名人

叔孫通

又名何,薛(今山東省滕州市)人,秦漢之際著名儒者。名載,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征,待詔博士。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秦二世召問博士諸儒對策,叔孫通察言觀色的應對,不僅使他得免於咎,而且還獲賜帛、衣並正式拜為博士。剛被封為博士的叔孫通,帶著一幫弟子逃離秦都,歸薛,投靠項羽叔侄。以後叔孫通又投奔劉邦,知劉邦惡儒者衣冠,叔孫通改服楚式短衣,劉邦很高興,拜其為博士,號“稷嗣君”。劉邦稱帝後,叔孫通又進言“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為其制定朝儀,一改群臣在宮殿上的粗野行徑,使劉邦真正體驗到做天子的威風,謂“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封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其弟子亦都封官,被弟子們譽為“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叔孫通以後又遷升太子太傅,勸阻了劉邦改封太子的想法。漢惠帝繼位,制定宗廟的儀法。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

叔孫豹

春秋時魯國大夫。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范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叔孫豹所謂的“三不朽”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事功、言論的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建樹,傳之久遠,他們雖死猶生,其名永遠立於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聯:“五百年間氣,三不朽偉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謂偉人。

叔孫得臣

春秋時魯國大夫,善騎射。曾跟隨魯文公出使晉國。魯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瞞國伐魯,魯文公派叔孫得臣抗敵,獲勝,並俘獲了國君僑如,於是將自己的兒子宣伯命名為僑如,以彰己功。這件事,對今人來說,幾乎困惑不解了。但古人在喜事面前,喜慶雖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樣的。

郡望堂號(缺)

【叔孫姓宗祠通用對聯】
〖叔孫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習儀而尊漢主;
敗狄而獲僑如。
——佚名撰叔孫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薛縣人叔孫通,在秦代曾為博士。秦末,為項羽部屬,後歸劉邦,為博士。漢朝建立後,他與諸生共同制定朝中禮儀制度,後任太子太傅。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得臣,曾跟隨文公出使晉國,又曾在鹹打敗狄人,俘獲長狄僑如。
附錄:【叔孫姓典故、趣事】
〖叔孫通的智慧〗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的訊息傳到鹹陽,秦二世胡亥立刻召見博士和儒生。大部分儒生認為是造反,只有他一人說是盜賊,胡亥大喜,把認為是造反的人都押入監獄,卻把他封為博士。隨即,他逃出鹹陽,投奔項梁、項羽,後又追隨了劉邦。
他是儒者,穿的是儒服,劉邦最煩儒生。他知道劉邦是楚人,就換上了楚地式樣的短衣,劉邦很讚賞。當時,戰爭形勢正緊,他明白劉邦最喜歡武將,就向劉邦推薦了一些當過盜賊的壯士,劉邦非常滿意,封他為博士。為此,他的百餘名弟子私下罵他只知介紹江洋大盜,卻不舉薦自己的弟子,枉為一代名儒。他聽後說:“漢王正在奪天下,你們能打仗嗎?我要先舉薦能斬將奪旗的勇士。你們好好等著,我忘不了你們。”
公元前202年,劉邦統一天下。大臣們大都是粗野武夫,在朝堂上大喊大叫,不成體統。他明白,機會終於來了,就向劉邦建議說應該建立一套朝廷的儀式制度,以規範大臣們的言行、樹立皇帝的權威,請求讓自己的儒生弟子們一起制定上朝儀式。劉邦完全應允。經過緊張的排練,新的朝儀正式啟用,威嚴的朝儀使得大臣們變得規規矩矩,連大氣都不敢出。劉邦龍顏大悅,好不得意,封他為太常。他說弟子們與他一起排練了朝儀,希望也能封他們為官,劉邦都封為郎。弟子們皆大歡喜地說,先生真是聖人,懂得什麼是當今最重要的事務。
他,就是有名的叔孫通。
叔孫通是聰明的。作為一名儒者,叔孫通為了適應現實的需要,並沒有硬性堅持自己的儒生形象,而是機智變通,暫時改變了自己的角色。為了尋求脫身之計,他當面說秦二世的好話;為了得到劉邦的信任,他穿楚衣迎合;戰爭頻繁,自己的學問和學生暫時沒用,就向劉邦推薦合適的軍人。但是,叔孫通並沒有拋棄自己的儒者本色,並沒有拋棄自己的信念和學識,當他發現劉邦對禮儀有了需要時,及時提出建議,奠定了漢朝的禮儀制度。他的做法可稱為“曲線救國”。
在現實面前,硬碰硬頂、不懂得變通是注定要失敗的。叔孫通如果在秦二世面前堅持真話,恐怕當時就被下獄而性命堪憂;如果在跟隨劉邦後堅持自稱儒生,不是被趕走,就是會被閒置一邊;如果在楚漢之爭勝負未卜之時就提出要制定禮儀,那肯定要碰上一鼻子灰。一旦時機成熟,馬上擺出儒生本色,提出儒者建議,叔孫通憑著自己的智慧,終於實現了自己和弟子們的價值。
這些看來簡單的道理,在知識分子中並不是人人都明白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