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學

反思教學

《反思教學》是200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靳玉樂

基本介紹

  • 書名:反思教學
  • 作者靳玉樂
  • ISBN:10位[7540843675]13位[9787540843670]
  • 定價:32.50元
  • 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2
內容提要,作者簡介,目錄,反思教學實踐,反思的框架,反思的內容,反思的方法,

內容提要

本書新課程教學方式變革研究叢書之一。該書在對反思教學的理論進行深入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基礎教育的教學實際,結合大量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對話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和教學建議。本書適合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參考閱讀。
反思教學是新課程倡導的嶄新教學方式。本書在對反思教學的理論進行深入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基礎教育的教學實際,結合大量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反思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和教學建議。

作者簡介

靳玉樂1966年3月生,河南鄧州人,教育學博士。現為西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獲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霍英東教育基金”“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理事、課程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先後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主要專著有《現代課程論》《潛在課程論》《課程研究方法論》《探究教學論》《教育實驗論》《案例教學原理》《活動課程與學生素質發展研究》《中國新時期教學論的進展》等。

目錄

第一章反思教學概述
一 反思教學的歷史淵源
二 反思教學的內涵與特徵
三 反思教學的意義
第二章反思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 反思教學的哲學基礎——經驗主義哲學
二 反思教學的心理學基礎——元認知理論
三 反思教學的教育學基礎——批判教育學
第三章反思教學的基本理念
一 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二 促進課堂公平
三 形成教育智慧
第四章反思教學的內容、層次和類型
一 反思教學的內容
二 反思教學的層次
三 反思教學的類型
第五章反思教學模式
一 反思教學模式
二 反思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第六章反思教學的基本途徑
一 行動研究
二 案例分析
三 教學日記
第七章在教學反思中成長
一 教學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二 在教學反思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三 個案分析: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

反思教學實踐

反思(reflection)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察覺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反思教學實踐(reflective teaching)是對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稱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是“一種思考經驗問題的方式,要求教師具有作出理性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的能力”。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得發展將大受限制。可見,反思對於教師成長的重要意義。
美國學者維拉認為,反思性教學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努力思考以職業知識而不是習慣、傳統或衝動的簡單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這樣的反思性定向包括:把理論或以認識為基礎的經驗同實踐聯繫起來;分析自己的教學和以實現改革為目的的學校情境;從多種角度審視情境;把動機方案當做自己行動的結果,理解教學的廣泛的社會和道德的基礎”。這樣,反思性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從教學技術上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求教師運用反思的結果矯正其不良的教學行為,並在今後的學習實踐中加以運用。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巴赫等人從時間的角度來認識反思性教學,他們認為反思性教學實踐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二是“實踐中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三是“為實踐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對實踐的反思”是指反思發生在實踐之後,“實踐中反思”指的是反思發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而“為實踐反思”則是前兩種反思的預期結果,“實踐後反思”與“實踐中反思”的目的最終形成超前性的反思,從而形成在實踐之前的三思而行的良好習慣。首先,教師計畫自己的活動,通過“實踐中的反思”來觀察所發生的行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來理解自己的行為。而後教師又進行“對實踐的反思”和“為實踐反思”,以分析所發生的教學活動,從而不斷改善教學行為,不斷指導未來的教學行動。

反思的框架

1. 教師選擇特定的問題,並從可能的領域內,包括課程、學生等方面廣泛地蒐集這一方面的資料。
2. 教師開始分析所蒐集的資料,形成該問題的一般框架,同時在自己已有的知識中搜尋與當前問題有關的信息。如果搜尋不到類似的信息,教師則可請教其他的教師或閱讀專業書籍來獲取這些信息。這一過程有助於教師形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辦法。
3. 一旦對問題情境形成明確的框架,教師就可以建立各種假設,以解釋情境和指導行動,並在內心對行動的短期和長期效果加以考慮。
4. 在深思各種行動的效果後,教師就可以開始實施行動計畫。當這種行動被觀察和分析時,教師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循環,從而形成有效的反思換。

反思的內容

1. 認知的成分(the cognitive element),指教師在教學中是如何加工信息和作出決策的。
2. 批判的成分(the critical element),指教師做出教學決策的基礎,包括情感體驗、信念、價值觀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等。它深刻地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所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等。
3. 教師的陳述(teacher‘s narratives),指教師自己的聲音,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寫作,交談以及他們對課堂教學所作出的解釋等,這種對實際情況的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反思的方法

1. 課後備課: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實現程度如何,只有在課後才能檢驗出來,課後若不及時總結和反思,存在的問題就會永遠得不到解決,成功的經驗也就無法得到提煉和升華。課後備課,即教師在上完課後,根據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課後備課有助於教師從正反兩個方面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有效地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專業水平。
2. 寫反思日記:即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他們的經驗,並與其他教師一起共同分析教學中存在問題與缺點。同時教師在上課和作業批改後主動徵求、了解學生的意見,並詳盡記錄下教學的背景、效果、上課的具體感受、存在的問題以及通過反思後得出的解決辦法與構想等。寫反思日記實際上是具備“挑剔問題”的意識,使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能充分顯示出來,為由針對性地制定改進的計畫創造良好的條件。
3. 觀摩與分析:即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課,並對所觀察到的情境進行描述。
4. 職業發展:即學校利用反思的方法支持、促進教師發展的一種方式,讓教師提出在課堂上產生的問題,然後與教師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所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所有參加的教師共享。
5. 開展行動研究:即教師對他們在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行動研究不僅在改善教學實踐上有重要作用,而且還有助於在學校範圍內使教師形成調查研究的氛圍和風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