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性緊張

反射性緊張

反射性緊張,屬於一種症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射性緊張
  • 外文名:reflex tonus
  • 類型:病症
  • 領域:醫學
  • 發病對象:兒童
臨床資料,治療方法,討論,

臨床資料

82例均為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小兒腦癱康復中心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收住入院治療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對稱性頸反射和(或)非對稱性頸反射殘存。腦癱診斷標準按照2004年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專題研討會制定的診斷及分型標準。排除合併中、重度智力低下,癲癇尚未控制及其他嚴重併發症患兒。
將82例患兒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齡6~12月23例,1~1.5歲18例。對照組41例,男23例,女18;年齡6~12月21例,1~1.5歲20例。2組在性別、年齡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採用脊柱推拿法。患者取臥位,醫者立於其右側,按揉脊柱旁兩側肌肉,要求手法柔和滲透,兩側各5 min;沿督脈自下而上掌根推5遍,醫者感覺皮下發熱為度;分別沿足太陽膀胱經第一、二側線自下而上掌根推5遍,醫者感覺皮下發熱為度;雙手分別依次點按脊柱兩側華佗夾脊穴以及足太陽膀胱經兩側背俞穴;再捏脊,自上而下3~5遍;最後用扌袞法和掌根揉法作用於背部兩側肌肉,以肌肉相對僵硬側為重點,手法柔和滲透為度。每日上、下午各治療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療6 d,休息1 d。3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統計療效。
2.2對照組
採用運動療法。根據緊張性頸反射殘存產生的原理,主要套用Bobath法及Vojta法以抑制。Bobath法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恢復正常的運動感覺和運動模式,是學術界公認抑制腦癱患兒異常運動姿勢常見的康復訓練方法。Vojta法通過誘導主動運動,從而抑制異常姿勢、反射。依據具體情況二者常結合套用。具體方法主要有對非對稱性頸反射的抑制:以側臥位代替仰臥位,側臥位對稱姿勢有抱球法,反射性翻身;Bobath法矯正頭,坐位糾正頭後仰,注意身體左右對稱性,利用手臂、肩、髖關節、骨盆等關鍵點;俯臥位支撐訓練;伸展手臂法;體軸迴旋法;四肢迴旋法;矯正下肢伸直;反射性腹爬。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療6 d,休息1 d。3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後統計療效。
3結果
3.1療效標準(自擬)
顯效:緊張性頸反射完全消失,運動功能不受此反射影響。有效:緊張性頸反射明顯減弱但仍然可以引出,運動功能仍受此反射的影響,但較弱。無效:緊張性頸反射變化不明顯,運動功能明顯受此反射的影響。
3.2結果
見表1和表2。表12組療效比較例表22組不同年齡段療效比較例註: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1~1.5歲年齡段比較#P<0.05 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說明脊柱推拿法在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緊張性頸反射殘存方面優於運動療法;2組不同年齡階段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治療效果存在著明顯差異,提示年齡越小治療效果相對較好。

討論

痙攣型腦癱是小兒腦癱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在腦癱患兒中占60 %~70 %,其中,緊張性頸反射屬原始反射,小兒出生6月後仍然殘存常提示腦部病變,它包括對稱性頸反射(STNR)和非對稱性頸反射(ATNR)。ATNR殘存會阻礙視覺固定於手中的物品,不能隨意抓東西,手眼無法協調,影響翻身。如果左右兩邊不對稱,張力反射強度不平衡,會引起脊柱側彎和後頭側的脫臼。STMR殘存則支配跪坐、兔子跳長期的姿勢,會引起髖、膝和足畸形,影響患兒四爬運動,進而阻礙四點支撐位進一步的發展,從四爬或四點支持位置到站立時,沒有互動動作。
腦癱屬中醫“五遲”“五軟”“五硬”範疇,中醫辨證多從肝腎虧虛、心脾兩虛以及腦絡氣血不足或瘀血痰濁壅塞清竅等方面論治。脊柱推拿方法是運用中醫傳統經絡理論,側重調理督脈之氣血,督脈沿脊柱上行,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相交,總督一身之陽氣,絡於腦與腦髓,同時通過對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經脈氣血的調節,可以起到對肝、脾、腎等多臟腑功能的綜合調理,從而達到了調節腦、肝、脾、腎等臟腑氣血、疏通督脈經氣之目的。此療法經過臨床驗證療效確切,患兒和家長易於接受。此研究也同時提示腦癱患兒早期診斷和康復治療的必要性。另外,運動療法若與脊柱推拿法相結合治療緊張性頸反射殘存是否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尚無相關觀察數據,有待臨床進一步觀察驗證,值得深層次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