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蕊薯蕷

叉蕊薯蕷

叉蕊薯蕷(學名: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生,竹節狀,長短不一,直徑約2厘米。莖左旋,長圓柱形,無毛,有時密生黃色短毛。單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雄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雄花無梗,在花序基部由2-3朵簇生,至頂部常單生。蒴果三棱形,頂端稍寬,基部稍狹;種子2枚,著生於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狀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分布於中國、印度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四川西部、貴州、陝西、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台灣和福建等省。常生長於海拔1500-3200米的河谷、山坡和溝谷的次生櫟樹林和灌叢中。

叉蕊薯蕷根莖含甾體皂苷元1.7%,其中包括兩種皂甙元,以薯蕷皂苷元為主,同時含少量約茂皂甙元,這二種皂苷元的化學結構僅在側鏈上有差異,這樣的混合皂苷元可以不經分離而直接作為合成甾體激素的原料。中國民間常用根莖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酸痛,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白帶、毒蛇咬傷。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播種,塊莖,栽培技術,選地,定值,管理,採收,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生,竹節狀,長短不一,直徑約2厘米,表面著生細長彎曲的鬚根,斷面黃色。莖左旋,長圓柱形,無毛,有時密生黃色短毛。單葉互生,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寬心形或有時近截形,邊緣波狀或近全緣,乾後黑色,有時背面灰褐色有白色刺毛,沿葉脈較密。花單性,雌雄異株。
雄花序單生或2-3個簇生於葉腋;雄花無梗,在花序基部由2-3朵簇生,至頂部常單生;苞片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小苞片卵形,頂端有時2淺裂;花被碟形,頂端6裂,裂片新鮮時黃色,乾後黑色,有時少數不變黑;雄蕊3枚,著生於花被管上,花絲較短,花葯卵圓形,花開放後藥隔變寬,常為花葯的1-2倍,呈短叉狀,退化雄蕊有時只存有花絲,與3個發育雄蕊互生。雌花序穗狀;雌花的退化雄蕊呈花絲狀;子房長圓柱形,柱頭3裂。蒴果三棱形,頂端稍寬,基部稍狹,表面栗褐色,富有光澤,成熟後反曲下垂;種子2枚,著生於中軸中部,成熟時四周有薄膜狀翅。花期5-8月,果期6-10月。

主要變種

粉背薯蕷Dioscorea collettii Hook. f. var. hypoglauca (Palibin) Pei et C. T. Ting):該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為三角形或卵圓形,有些植株葉片邊緣呈半透明乾膜質;雄蕊開放後藥隔寬約為花葯的一半;蒴果兩端平截,頂端與基部通常等寬。花期5-8月,果期6-10月。分布於中國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台灣北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北部和廣西東北部。生長於海拔200-1300米山腰陡坡、山谷緩坡或水溝邊陰處的混交林邊緣或疏林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印度和緬甸;在中國分布於四川西部、貴州、陝西、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河南、台灣和福建等省。常生長於海拔1500-3200米的河谷、山坡和溝谷的次生櫟樹林和灌叢中。喜光,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透水性強、保水排水條件較好,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高的砂質壤土為宜,土壤pH呈中性至微酸性。
叉蕊薯蕷叉蕊薯蕷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採集:可於每年9月至10月分批採收顏色鮮艷、健康無病蟲害的果實,攤放於陰涼通風處晾曬1周后,再行暴曬。待蒴果開裂後,輕輕翻動,讓種子自然脫落。除去癟粒、膜翅及其它雜質,保留千粒重約9克以上的優質種子。最後密封乾藏,放於陰涼處備用。用手觸摸蒴果的基部,如有突出感,則是優質種子。種子自然萌發率低,出苗緩慢且不整齊。生產上多採用化學和物理方法對種子進行處理。
播種方法:播前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70%乙醇或0.1%高錳酸鉀溶液進行種子消毒處理。為了培育壯苗,在大棚或溫室內育苗為宜。將大棚或溫室地塊做成寬1.2米,高15-25厘米的高畦或高床,床間留寬約30厘米的人行步道。播前1周澆足水,條播或撒播。播種溝深3-10厘米,行距15-25厘米,覆土2厘米後用木板鎮壓,床面蓋稻草或搭遮陽網。播後澆透水並保持床面濕潤。15-30天后種子發芽,50%以上的種子出苗時揭除覆蓋物進行煉苗。小苗長至約10厘米,長出3-4片葉時,疏去過密的弱苗與病苗,株距約5厘米。出苗3個月左右,當幼苗長出3片葉時,即可出圃定植。起苗時應不損傷苗根,儘量多帶土。選晴天進行定植,栽苗深度根據苗的大小而定,一般為2-3厘米,定植後澆足定根水。

塊莖

選用粗壯、無損傷、無病蟲害的當年生芽頭或有當年生飽滿芽頭的根狀莖,可保證根狀莖的產量和品質。植前將根狀莖切成5-8厘米的小段,每段至少帶2個芽眼,切口處塗草木灰或蘸多菌靈、百菌清等化學藥劑進行消毒處理,晾曬1-2天,待切口癒合後,用適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晾乾待用。根莖可採用土窖砂藏和溝藏法儲藏。
春、秋季均可栽植,但以秋栽為好。可壟栽、溝栽或穴栽,以壟栽最好。壟栽適於平地和水田,開溝作高壟,溝深視薯蕷植物種類和土壤狀況而定;壟高20-30厘米,壟面寬60厘米,每壟種2行,行距20-30厘米,株距10-17厘米;種芽向上,覆土5-10厘米。溝栽按30厘米的行距開溝,溝深13厘米,株距12-17厘米,種芽向上,覆土7厘米。穴栽適於坡地,挖深15-17厘米的穴,每穴放一根狀莖,覆土7-8厘米。種苗用量一般為2250-3750千克/公頃。

栽培技術

選地

栽培地應選背風向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透水性強、保水排水條件較好、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高的砂質壤土為宜,土壤pH呈中性至微酸性。最好選擇地勢稍高的地段種植。

定值

當幼苗長至3片葉子即可進行定植,起苗時不應損傷苗根,儘量多帶土。選晴天定植,栽苗深2-3厘米,定植後澆足定根水。定植標準是小塊莖長3厘米,直徑在0.5厘米的幼苗,雙行定植,株距50厘米,行距50厘米,16500-19500株/公頃,定植後澆多菌靈1000倍液,以防止根腐病。覆蓋地膜可避免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濕度,增加地溫,防止雜草生長。

管理

中耕除草:植株出苗後,一般可採用人工中耕除草。要求淺耕,只疏鬆表面土壤即可。當雜草生長較多時結合人工拔除,或採用化學防除法,選用選擇性除草劑,20-30天噴施1次,連續噴2-3次根除雜草。全生育期中耕除草約5-6次,4月中旬發出新葉時除草1次,5月中旬除草1次,6月至8月中、下旬各除草1次,秋末冬初除草1次。鬆土和除草宜同時進行,一般在灌溉或雨後進行,除草深度在幼苗生長初期為2-3厘米,速生期為4-5厘米。第2年根莖易外露地表,宜結合拔草及時進行人工培土,培土厚3-4.5厘米。
水肥管理:應根據土壤墒情適時灌水,忌土壤積水,造成根系腐爛,或莖葉枯黃凋萎。一般15天左右灌水1次,始終保持床面潤而不濕。苗高1厘米時,結合灌水追施腐熟人糞尿15-22.5噸/公頃,6月至7月追施磷酸二銨150-300千克/公頃。幼苗生長期可根外追肥3-4次,前期葉面噴施2-3克/千克尿素溶液,後期葉面噴施3克/千克磷酸二氫鉀溶液。壟肥影響山藥生長,塊莖生長盛期追施氮、磷、鉀複合肥450-750千克/公頃;9月後在收穫前40 天,施少量速效氮肥以延長藤蔓的生長時間;後期根外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達到防衰增產的目的。
搭架:屬多年生纏繞性藤本,要想獲得高產,必須進行搭架,這是田間管理的關鍵。苗高20厘米左右時搭架,山藥、穿龍薯蕷等的架高約2-2.5米,盾葉薯蕷、菊葉薯蕷的架高約1.2-2米。2-3株植物之間插1根桿子,將相鄰的3-4根桿子的上部綁在一起結為一棚,可防止架桿倒伏,便於除草和採種。架子搭成人字形或水平形均可,一般水平形適宜平地,而人字形適宜山地,將藤蔓按其纏繞方向引導上架。

採收

視用途確定收穫年限。用於種根,在第1年採挖,因為1年生植株發芽率高、質量好,但皂素含量低、產量低。用於加工,最好在生長3年以後採挖,因為根莖產量和薯蕷皂苷元含量會隨栽培年限的延長而增加。最佳採收期一般在第1年霜降後至翌年的1月至2月,此時植株處於休眠期,塊莖內養分充足、水分適中,產量最高且易於儲運,但要避開在土壤封凍期採收。採挖最好在晴天進行,先消除地上莖蔓、雜草及支架等,然後順壟採挖。用於種根的植株最好隨挖隨栽,也可在頭年挖出後放於細濕沙中儲藏,翌年春季栽植。採挖時注意不要折斷或碰傷根莖。

主要價值

叉蕊薯蕷根莖含甾體皂苷元1.7%,其中包括兩種皂甙元,以薯蕷皂苷元為主,同時含少量約茂皂甙元(yamogenin),這二種皂苷元的化學結構僅在側鏈上有差異,這樣的混合皂苷元可以不經分離而直接作為合成甾體激素的原料。中國民間常用根莖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酸痛,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白帶、毒蛇咬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