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感

參與感

《參與感》是2014年8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黎萬強 。小米終於開口!雷軍親筆作序,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著。揭開小米4年600億奇蹟背後的理念、方法和案例。了解小米,必讀本書!迄今為止關於小米最權威、最透徹、最全面的著作!

基本介紹

  • 書名:《參與感》
  • 作者:黎萬強
  • ISBN:978-7-5086-4513-1
  • 頁數:280
  • 定價:¥56.00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
  • 開本:710mm×1000mm 1/16
圖書簡介,本書信息,內容節選,雷軍序言,目錄,後記,作者簡介,

圖書簡介

小米口碑行銷內部手冊《參與感》
小米終於開口!雷軍親筆作序,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著。揭開小米4年600億奇蹟背後的理念、方法和案例。了解小米,必讀本書!迄今為止關於小米最權威、最透徹、最全面的著作!

本書信息

翻開《參與感:小米口碑行銷內部手冊》,就是翻開一個嶄新的商業時代。
參與感
當小米開發產品時,數十萬消費者熱情地出謀劃策;當小米新品上線時,幾分鐘內,數百萬消費者湧入網站參與搶購,數億銷售額瞬間完成;當小米要推廣產品時,上千萬消費者興奮地奔走相告;當小米產品售出後,幾千萬消費者又積極地參與到產品的口碑傳播和每周更新完善之中……
這是中國商業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觀。消費者和品牌從未如此相互貼近,互動從未如此廣泛深入。通過網際網路,消費者扮演著小米的產品經理、測試工程師、口碑推薦人、夢想贊助商等各種角色,他們熱情飽滿地參與到一個品牌發展的各個細節當中。
小米現象的背後,是網際網路時代人類信息組織結構的深層巨變,是小米公司對這一巨變的敏感覺察和精確把握。
作為小米聯合創始人,本書作者黎萬強,真誠有趣地向你講述小米公司創業幾年來的內部故事,從公司創立到產品開發,從產品設計到品牌建設,從日常運營到行銷推廣,從服務理念到公司理念,等等等等,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小細節、小故事,將外界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清晰透徹地道出其中的邏輯必然,並慷慨地將其獨創的“參與感三三法則”和盤托出。

內容節選

網際網路思維就是口碑為王網際網路思維就是口碑為王
網際網路思維就是口碑為王
在2008年,雷總就提出了“專注、極致、口碑、快”的網際網路七字訣。專注和極致,是產品目標;快,是行動準則;而口碑,則是整個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2010年創辦小米,我們只關注一點:口碑。
口碑武器:參與感三三法則
參與感的三三法則參與感的三三法則
構建參與感,就是把做產品做服務做品牌做銷售的過程開放,讓用戶參與進來,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和用戶共同成長的品牌!我總結有三個戰略和三個戰術,內部稱為“參與感三三法則”。
三個戰略:做爆品,做冬粉,做自媒體。
三個戰術:開放參與節點,設計互動方式,擴散口碑事件。
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
今天在網際網路上,用戶對品牌的真實感很在意。
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
傳統企業做品牌劈開大腦,做的最極端的例子,是做保健品的方式,在見不著產品影子在哪兒的時候,就不斷“教育”你,說它怎么怎么樣對你多好。
潛入用戶大腦,就是說在用戶使用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用戶體驗創新潛入和滲透,不是廣告式的,而是滲透式的。
不是知名度第一,而是忠誠度第一
先做忠誠度,再做知名度先做忠誠度,再做知名度
小米做品牌的路徑:一開始只專注忠誠度,通過口碑傳播不斷強化這一過程,到了足夠的量級後,我們才投入去做知名度。
對於一個品牌,知名度意味能讓用戶聽見,美譽度意味著走到了用戶身邊,而忠誠度則代表已在用戶心裡。所謂的冬粉文化就是看你的品牌有多少忠誠的用戶。
不是做廣告,而是做自媒體
不是做廣告,而是做自媒體不是做廣告,而是做自媒體
新行銷的第一步,讓自己的公司成為自媒體。
傳統思路是做好媒介渠道,目前是做好內容。傳統是找媒介,目前是媒介來找你。這其中,內容很關鍵。

雷軍序言

豬會飛的背後,參與感就是“颱風”
7月初的一個晚上,阿黎(黎萬強)抱著一堆書稿,說他來交作業。他說,我十年前希望他寫一本關於用戶體驗與設計的書,他弄了十年時間,終於寫完了。
2000年,阿黎大學剛畢業就加入金山,擔任軟體界面的設計師,很快他的能力得到了我們的認可,然後組建了金山用戶體驗設計團隊,這是軟體產業最早做用戶互動研究的團隊。他們做了金山毒霸、WPS等產品的軟體互動設計,受到了用戶的廣泛好評。
2004年,我希望他寫一本書,把金山做用戶互動的經驗分享出來,分享給行業,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他開始著手準備,稿子已經寫了一半,他調到網際網路業務部門去推動金山網際網路轉型,工作一忙,書稿的事情就擱下了。
2009年年底,阿黎離開金山了,來找我,說他想去玩商業攝影。我告訴他,我計畫再創業,要不要一起乾。他不假思索就答應了。當時,我愣住了,“你知道我要乾什麼嗎?”他立刻回答,“你要做手機。”
阿黎知道我是一個狂熱的手機發燒友,關於做手機,有自己一些獨特的想法。
我愛玩手機,更重要的是我做了二十多年軟體產品,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每次,見到一個手機公司的人,就拉著別人提意見。大約十年前,諾基亞鼎盛的時候,我認識諾基亞全球研發的副總裁,給他提過上百條意見。所以,我特別想做一個能讓發燒友一起參與的公司,我覺得這才是未來的真正有價值的公司,用戶能一起參與進來做產品。
四年前,創辦小米的時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這個公司未來能做多大,我們一定要把小米辦成一個像小餐館一樣,能讓用戶參與進來的公司。老闆呢,跟每個來吃飯的客人,都是朋友。這種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長期持續發展的方式。
我們抱著這樣的想法做了第一個產品——MIUI。MIUI嚴格來講,是基於安卓深度定製的手機作業系統。作業系統很複雜,基於這樣的複雜程度,沒有幾個人能夠把作業系統做到聽取用戶意見,因為它的研發周期很長。我們在想,怎么能夠把作業系統做成能夠聽取用戶意見的系統,後來我們借鑑了網際網路軟體的開發模式,提出了每周疊代。為了適應每周疊代,對於作業系統來說,最難的就是怎么管理好用戶需求,怎么能聽得懂用戶要什麼,然後把它實現出來,質量控制,怎樣做到一周就能發布……我覺得小米在這裡面花了很多力氣去琢磨,也是全球最早做到一個作業系統一周就能疊代的模式。通過這個模式,我們聚集了第一批用戶,也使我們驗證了這個模式的有效性。為了驗證這個模式到底是好還是壞,我們初期對外都是保密的,而且我們不做公關,不做行銷,我們就是做實驗,看看基於這個模式的口碑傳播,到底有多大能量。
可能大家有一種誤解,說小米手機是善於行銷才做到今天。實際上,小米手機第一次發布會是在2011年8月16日,是在MIUI發布了一年之後,而那個時候MIUI已經有50萬用戶了,那期間小米沒有做過任何行銷活動。這一點,可能是大家不太了解的地方。
颱風口上,豬也能飛——凡事要“順勢而為”,如果把創業人比作幸運的“豬”,那行業大勢是“颱風”,還有用戶的參與也是“颱風”。
通過小米創業的第一年,已經充分驗證了:第一,通過用戶參與能夠做出好產品;第二,一個好產品通過用戶的口碑,是能夠被傳遞的。這就構成了小米後來很重要的兩點:第一是和用戶互動來做好產品,第二是靠用戶的口碑來做傳播和行銷。這是小米的核心點,我們把用戶的參與感看成整個小米最核心的理念,通過參與感我們來完成我們的產品研發,來完成我們的產品行銷和推廣,來完成我們的用戶服務,把小米打造成一個很酷的品牌,就是年輕人願意聚在一起的品牌。這就是整個小米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理念,那就是“把用戶當朋友”。
阿黎作為小米的聯合創始人,一起創辦了小米公司,初期負責MIUI研發,後來負責小米網。非常感謝他能夠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寫了《參與感》這本書,把小米的經驗總結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特別是阿黎總結的“參與感三三法則”,從三個戰略和三個戰術層面完成了對參與感的構建和論證,有極大的行業意義。
更讓我感動的是,阿黎還記得十年前的承諾,並且終於完成了。

目錄

序言
雷軍:豬會飛的背後,參與感就是“颱風”
參與感篇
網際網路思維就是口碑為王/003
口碑的鐵三角/011
參與感三三法則/017
產品篇
用戶模式大於一切工程模式/025
優先處理浮出水面的需求/031
用戶體驗的核心是為誰設計/035
活動產品化,產品活動化/041
極致就是先把自己逼瘋/045
產品第二,團隊第一/049
讓用戶來激勵團隊/053
品牌篇
不是劈開腦海,而是潛入大腦/059
先做忠誠度再做知名度/065
冬粉效應讓豬也能飛/069
每個用戶都是明星/075
做品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081
基礎素材是傳播的生命線/089
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技巧/095
辦一場劇場式發布會/101
用網際網路思維做電視廣告/105
搶首發,上頭條/111
網際網路公關要練“不生氣”功/115
新媒體篇
不是做廣告,而是做自媒體/121
社會化媒體是主戰場/127
微博是社會化媒體第一站/131
年輕人的QQ空間/143
微信的新玩法/147
小米論壇是老用戶的家/151
服務篇
人比制度重要/161
服務是小米商業的信條/167
用戶在哪就到哪做服務/171
把服務門店做成家/175
快是做好服務的根本/181
標準之上的非標準化服務/185
人是環境的孩子/189
設計篇
一劍封喉/195
沒人會喜歡塑膠花,真實才動人/207
設計要有期待感/213
現場是檢驗設計的唯一標準/221
一圖勝千言/225
面試設計師的一看二問三PK/229
設計管理三板斧/233
阿黎筆記
亞文化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239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247
像藝術家創作般熱愛/255
燒”攝影器材的口碑啟示/261
企業網際網路轉型需要“爆扁爽”/267
後記
附錄
參與感三三法則的小米案例
小米大事記
標題海報索引
《參與感》的夢想贊助商

後記

黎萬強:
浸泡在夏日的知了聲中。書房空調壞了,一個下午的悶熱過後,直到傍晚,一絲絲涼風進來,透過輕舞飛揚那白色的窗紗,看著窗外的樹,應該夕陽正美,斑駁迷離。
不知道什麼時候知了聲沒了,坐在書房裡,越寫,心越靜。
仿佛穿越,神思回到多年前在茂名老家高考那個書房,窗外也有一片樹。這本書臨近收筆,竟有點高考畢業的感覺,激動,也忐忑。
這本書2014年初啟動,至今持續將近半年時間。進行了三次內測,有近50個同事和朋友參與進來幫我整理素材和試讀。第一個版本400多頁,到第三版不到300頁,每一個內測版本的試讀,除了文字修正,小夥伴還幫我提供了不少生動的案例。因為平常工作很忙,有時改到想重來,想放棄,但每個階段這些反饋都給了我新的力量繼續提筆改下去。謝謝這些小夥伴們,他們是我寫《參與感》的夢想贊助商。
感謝雷總(雷軍),是他鼓勵我寫了這本書,在書的結構策劃上給了我極好的建議。金山十年小米四年,雷總一直是我的良師益友,從他身上我獲益最多的是“死磕”和“不斷刷系統”。每次發布會PPT都要改個上百遍,改到不能再改,臨上場半小時還在改,連螢幕的一個像素的位置和顏色都死磕到底。“不斷刷系統”就是保持不斷學習的心態,記得在2004年我從珠海剛到北京,有時在辦公室晚上10點忙完後,雷總帶著我逐個拜訪了很多網際網路的草根站長,學習搜尋引擎最佳化和網站聯盟運營,如何用最低成本來獲取流量;我們曾經有半年著迷於域名的註冊,經常半夜電話說搶拍了哪個好域名,那時雷總就拿下了不少類似“多玩duowan.com”、“多看duokan.com”這樣的好域名。
感謝小米聯合創始人團隊,感謝和我合作過的MIUI和小米網的小夥伴們,有幸和他們一起創辦了這樣一個有愛的公司。小米的第一個辦公室,為了省錢,購買辦公桌椅的時候,我們還跑到遠郊的家具加工廠直接進貨;2010年4月6日公司開工第一天,我老爸早上五點就起來熬粥,整整熬了1個小時,熬了一鍋熱氣騰騰的小米粥,我們創業初始團隊14人舉起粥碗相慶,那瞬間我真的感覺是“小米加步槍”幹革命。從此,小米每次搬家也保留了喝小米粥的傳統。
從做一部我們自己喜歡的手機起步,沒想到這么快小米全球用戶已超過6000萬,小米的員工也將近6000人,這四年真的是夢想之旅,是神奇之旅。
感謝我的愛人和家人,寫這本書期間犧牲了很多周末和假期,感謝默默的相守相伴,感謝一路給予了我自由和愛。
我是一名設計師,從設計角度看產品,談行銷,所提及的案例碎片化,觀點也很碎片化,直白講了我們當時如何想如何做,不是多大的理論,只是小米一些真實的案例。
14年的工作生涯里,有幸一線經歷了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兩次商業大潮,我從事過設計、產品經理、內容編輯、市場和銷售等各個職業,做過職業經理人,現在是一名創業者。繁華萬象其實都是世界的背景!你需要做的就是埋頭前行!
時代變遷,在每一次消費理念變革後面,行銷的方法和渠道都在變化,在同樣的渠道下,操作方法也千變萬化。我們最容易看到表象,也最容易只看到表象。在靜下來的時候,我想得更多的是洪流之下的暗涌,在這些變化背後的不變,不變的原點是什麼?
我覺得每一個產品,每一次創業就是一次人生,一次人生的縮影。
尼采關於人生的哲學有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到哪裡去?
我是誰?是產品的選擇。我們要問清楚自己的產品所創造的價值是什麼?
我從哪裡來?是團隊的選擇。產品來自團隊,這不是個人英雄的時代,我們要盡全力組建一個好團隊。
我將到哪裡去?是用戶的選擇。這個產品為誰設計?這個產品首先要為自己設計。
在做產品和創業的過程中,我們是在解決這三個問題。
我們以什麼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人生?面對我們的創業?
美國著名歌手羅凱利(R. Kelly),1996年專為“籃球飛人”麥可·喬丹寫了一首歌《I Believe I Can Fly》,這首歌關於夢想,希望和堅持!
“If I just believe it 我相信我能行,There's nothing to it 那就沒有什麼不可以。I believe I can fly 我相信我能飛翔,I believe I can touch the sky 我相信我能觸到天空。”
把這個歌送給所有在創業路上的小夥伴們!
每一段旅程的終點,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2014年7月

作者簡介

黎萬強
黎萬強黎萬強
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2010年-2012年,負責MIUI手機作業系統。2011年至今,任小米網負責人,負責小米的市場行銷、電商和服務。原金山詞霸總經理,曾任金山軟體設計中心設計總監,建立了國內最早的軟體用戶體驗設計團隊。新行銷旗手,參與感、手機控、F碼、米粉節等網際網路熱詞的創造者。曾被《財富》評為“中國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獲得《第一財經周刊》評選的“2013中國商業創新50人”,獲得光華龍騰獎2013年第九屆“中國設計十大傑出青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