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要義

參禪要義

本書(原書為繁體版《果如法師教念佛禪》),是作者2009年在法鼓山美國象岡道場帶領念佛禪時的開示記錄。作者以《楞嚴經》為念佛禪的理論基礎, 特別介紹“憶念念佛”和“持名念佛”兩種修學法門。本書除了詳細解說許多修行的具體方法和修行過程中身心可能出現的細微覺受,更進一步說明為何念佛即是參禪。這些禪期開示的記錄,不僅可以讓初學者得以窺知修行的具體方法和要義,不再盲修瞎練;也可以讓有過禪修經驗的人進一步掌握和熟知禪修的重要觀念及方法;更可以成為禪修帶領人教學的參考。本書雖然篇幅較長,義理較深, 但修行上卻要求禪眾直緣本心,步步踏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參禪要義:念佛即是參禪
  • 書名:參禪要義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717115
  • 作者:釋果如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305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央編譯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參禪要義》編輯推薦:這些禪期開示的記錄,不僅可以讓初學者得以窺知修行的具體方法和要義,不再盲修瞎練;也可以讓有過禪修經驗的人進一步掌握和熟知禪修的重要觀念及方法;更可以成為禪修帶領人教學的參考。

作者簡介

釋果如, 1951年出生,12歲出家,是聖嚴法師座下第一位出家弟子, 依止受教於聖嚴法師的師父東初老人。後隨聖嚴法師參禪,為其傳法弟子, 並曾擔任禪堂板首。 2009年聖嚴法師圓寂後, 釋果如承師遺志,弘揚漢傳祖師禪法, 現正積極修建“祖師禪林”,專修祖師禪法,並以活潑、不拘形式的生活禪法接引老參和新學。釋果如指導禪修以“棒喝齊下,機關盡出”著稱,喝聲一起,香板一落, 總令學人當下承擔,無處閃躲。 每逢禪期主法,即先言明香板教誡,自稱用在當用, 該吃棒時,不以佛法做人情。 釋果如曾獲美國喬治亞大學人文科學碩士、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學學士,亦曾就讀佛光山東方佛學院。

圖書目錄

第1章修行貴在正知見
2009.06.10第一天上午開示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時間的長短
離不開“身心相”,就會患得患失、時進時退
第2章發大心,行大行
2009.06.10第一天下午開示
第一“發菩提心”: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
第二“發奮恥心”:承當自己的業障
第三“發精進心”:專一不雜,不斷往前
第四“發恆常心”:專修一法,恆常努力
第五“發悲願心”:我來做!
第3章念佛禪的教理基礎
2009.06.10第一天晚間開示
妙奢摩他:從幻假的相上修行,照見諸法空寂
三摩:在不斷變換的假有中,萬法得成
禪那:直緣清淨本性,本來具足
第4章法無定法,只在去黏解縛
2009.06.11第二天上午開示
要念“a”彌陀佛,還是“e”彌陀佛?
地獄在哪裡?
你有老婆嗎?
聖嚴師父嚴謹自持,一點兒面子也不給我!
胡僧番僧,只是佛法的種子
真實的修行體驗,才有力量展現智慧和慈悲
修行的過程:從認知“清淨念”到體驗“真心”
現量境界:“能知”而不落分別
在“空”掉的當下,反聞自性
為什麼妄心就是真心?
第5章棒喝逼拶覺有情
2009.06.11第二天下午開示
這么精進用功,為什麼還要打我?
無理三扁擔,有理扁擔三
我這裡不缺長工!
整到你不起煩惱,他就不會整你了!
“讀書”是個人的事,“常住”是大家的事!
從生活教育,降伏我慢、我見、我愛
出家人要有能力擔負起自己的一切
在勞務中消除業障習氣
處於困境,自己要有辦法轉過身來
累到極點,一切就都放下了
盡心照顧大眾就是培福
自己怎么會騙自己?
沒有經過身心的共難,不可能達到身心的統一
第6章身心感應不管它
2009.06.11第二天晚間開示
痛到極點,豁然消退
不必吃、不必喝的精進佛七
全身骨頭劈里啪啦響
又哭又笑的杜鵑窩
期望境界再現,你就無法和真心相應
麻痹的身體,開始感覺活氣
不要讓自己被疼痛帶著跑
從心裡生起正念
身心展現力量,福德因緣也會轉變
第7章氣動怎么辦?
2009.06.12第三天上午開示
身體外在的抖動,是因為身心沒有好好安排
禪宗不作怪,老實做人
把舍利收起來!
下飛機時,我被人用擔架抬下來
我幫村莊灑淨,被認為作法靈驗
陷於神通感應,就會迷失、著相
身心健康,才能承當責任
在我心中,德念法師永遠鮮活著!
同修道友,要彼此分享修行的身心感受
第8章念念都是深切相憶
——用“憶念”的方法念佛
2009.06.12第三天下午開示
念佛:對佛陀的崇仰和懷念
一句觀世音,殲除一切苦
借“方便門”入“實相門”
內外都能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力量
愈是偏荒的地方,愈要去弘化!
普遍又殊勝的大勢至法門
和佛菩薩“相憶”
分不出“所念的法”和“能念的我”
把六根的作用全部歸攝在“憶念”的用功上
第9章句句分明不分別
——用“持名”的方法念佛
2009.06.12第三天晚間開示
從自己身心的“門頭”下手用功
打開耳朵,讓聲音進來
讓“個別相”得以還其本貌
體驗定境中身心的微細感受
以“妄心”參“真心”,永遠參不透!
心在何處?
聽聞的當下,直緣本性修行
清楚明白動靜二相,但不生起差別對待
心、境、智都空了,豁然圓成
不受色身限制的悲心愿力
……
第10章把佛法化做生命的喜悅
第11章到底是什麼?
第12章沒有慚愧心,就沒有積極的悲心愿力
第13章剛強的心,永遠學不了佛
第14章心地了悟無量壽

序言

很多人知道我會教“話頭禪”,不知道我也能教“念佛禪”;還有更多人認為念佛的人不宜參禪,參禪的人不應念佛。事實上,我們修行,用功是手段,法門是方法,不管你用了什麼手段方法,目標都是要見到自己的清淨本體。更何況,一真一切真,佛佛道同,何處不開悟?哪裡沒有佛!
我在2009年的夏天,應法鼓山僧團的邀請,到美國、加拿大地區演講、主持禪七和一些教學活動,我也在法鼓山的象崗道場主持了一次為期五天的“念佛禪”共修。這是我主動爭取來的,我告訴負責安排行程的人員說:“我也能教念佛禪噸!”就這么自我推薦,主持了這次的念佛禪。
為什麼我能教念佛禪?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從十二歲開始,我就在師公東初老人的身邊,受盡了這位大禪師的磨難。師公給我的生活教育,讓我在不知道什麼叫做禪法的時候,就學會了要去降伏我慢、我見、我愛。我在聖嚴師父的逼拶訓練之下,明白當下的禪法是“頓”時具足、“頓”時成就、“頓”時圓滿。剎那之間,諸佛現前。大約在1978年間,師父就印證了我,帶我到祖堂禮祖。
聖嚴師父的教法,其實是從天台的止觀、如來禪等教理演變而來的。如果沒有東方佛學院(現在的佛光山佛學院)幾位師長的教誡,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可能還得再繞一大圈。
我在青少年時期很叛逆,一心想逃離我的“魔王”師公。我在復興高中讀了一年,就想盡辦法跑到東方佛學院就讀,而且,一讀就是“高級班”!在佛學院的三年,讓我有機會親近了許多大善知識,跟隨好幾位大德法師學習。
當時教我天台學的老師是會性老法師,他長年深入經藏,讀遍整部大藏經,並且把同一部經典的不同譯本詳做比較,寫成了一部《大藏會閱》。明朝的智旭大師著有《閱藏知津》作為藏經提要,現代人若要深入藏經,《大藏會閱》是很好的指導。
會性老法師的天台學教得非常好,我所有的佛學基礎和教理思想,就是在當時學來的。他講完天台學後,又應我的要求,特地幫我和同學開了一門“華嚴五教”。雖然我在佛學院只念了三年,但無論是天台四教或華嚴五教,我都能有所領悟。
教我唯識學的法師是淨空老法師。淨空老法師雖然教唯識,但他的實修法門是以念佛契入。雖然我沒有跟隨他打過佛七,但是他經常教導我們應該如何用功,才可以和念佛法門相應。
讓我身心獲益、得力最多的是唐一玄居士。他不是出家人,但他的禪宗教法讓我到現在都還深受其益。他的禪法屬於祖師禪的頓禪,不離教理又具備真正的實修。雖然不是一字一句地解釋經文,但無論《楞嚴經》、《圓覺經》、《法華經》、《楞伽經》、《華嚴經》,他老人家在教導我們的時候,都著眼於如何去真正實修,如何去相應到清淨的本體,乃至於從清淨本體起修時,經典上如何論述其次第過程。他讓我們藉由經典教理來“借教悟宗”,也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做“向上一著”。一玄老人的教誡對修行者而言,真是有畫龍點晴的作用。
教我淨土法門的是居士老師方倫教授。方教授把佛學知識分成初、中、高三階段來講解,有興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看看他的初級、中級和高級佛學課本。他老人家還在左營的家裡,成立念佛會,經常帶領大家念佛。
因為這些善知識大德的教導,我在深入話頭用功時,就能把以前所學的經教義理,匯歸到心性上來用功,而不是住著在教理或自己內心的攀緣相,所以能夠抖落相上的執有。師公給我的生活磨鍊,師長給我的經典教導,再加上聖嚴師父的逼拶,讓我很快地就能心開意解。
我也參加過煮雲老和尚主持的精進佛七,並且從中得到一些身心體驗。當時,煮雲老和尚的精進佛七遍行整箇中國台灣,他帶領很多大專學生和居士修學淨土。他的淨土佛七,一天要念滿九支大香,念完後,每個人還要拜一千五百拜的佛。當時我得病半身不遂,必須要用“分解動作”的方式才能跪拜,同修的道友拜了十拜,我才能拜完一拜。就在我拜得死去活來的時候,所幸真的活了過來。 我主持的禪七,到2009年大約已經有五六十次,該如何去用功、如何去下手,我自己有很深的體驗,我相信自己能夠帶領大家。至於念佛,我也曾經接受善知識的教導,自己用功過,身心也得到一些真實的感應與體驗。所以我相信,無論是“淨”或“禪”,以及“教”和“禪”該如何合一,我都能給大家真正的幫助。
早兩年前,我不會這么自我推銷、主動出擊。但自從聖嚴師父圓寂後,作為傳法弟子的我,沒有選擇,必須如此!如果沒有師父的慈悲,就沒有今天我自己身心的受益;而也正因為師父的慈悲,我才能夠教導大眾。我以無盡的感恩,進行每一次的領眾修行,我希望每一位禪眾,都能親領實受,從心地下手,莊嚴極樂國度,享受最美好、最豐富、最精彩的每一個當下。
我的師長們雖然因老、因病離開了人世間,但我卻時時刻刻沐浴在他們的教誡里,尤其近兩年來,我特別感受到他們對我和我弟子們的眷顧。
師父在2009年2月3日圓寂後,我必須面對自己傳承法脈的責任。就在我著手規劃把我主持的玉佛寺(台北中和)改為禪修的道場之際,玉佛寺卻要被徵收作為捷運機房用地。眼看著我和我的弟子們就要面對無處可去的窘境了,幸能及時得到捐助,我轉而在台北北投籌建“祖師禪林”,作為專修祖師禪的道場。
“祖師禪林”和“中華佛教文化館”相距只有十分鐘的車程,而離我十二歲到文化館依止師公東初老人,卻已經將近五十年了。五十年來的此刻,是我最能感受到師公恩澤的時刻,也是我最能感受到師公魔掌的時刻——那個急著逃離文化館的慘綠少年,現在滿懷感恩、滿心歡喜地回到北投常住。
祖師禪林的原址是一處道觀(道教寺廟),曾經想要捐給法鼓山,聖嚴師父還親自來看過這個地方,當時師父告訴捐助人“現在還沒能處理”,道觀就此擱置,一直到捐助人找到認同聖嚴師父禪法的人選,所以現在由我來承接。
我的弟子們得知這段往事,個個都感到很振奮,認為這是聖嚴“師公”留給他們的道場,鼓勵他們在法上用功,在道業上精進,要讓更多人知道佛法的好!
我的老師會性老法師晚年駐錫在中國台灣,不管是否受歡迎、有沒有人要聽,他就是天天開課、天天講經,直到圓寂。會性老法師講經的錄音,現由我的同學體仁法師的弟子整理文稿。2011年玉佛寺百日禪期,部分課程就是聽聞會性老法師講《楞嚴經》的錄音。
我的另一位老師唐一玄老人的著作《禪門剩語》,早已經是我指導禪眾的教材。2010年玉佛寺百日禪,我以一玄老人的《六祖壇經禪學基本教材改正版》作為教材,以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為禪眾講說《六祖壇經》。
我從師公、師父和師長處受益,我希望我的弟子以及所有有緣來參加我主持的禪期、教學、活動、聽聞我的錄音、閱讀我的著作的大眾,也都能因此受益。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因此而老老實實從心下手,體驗自己和佛無二無別的真實生命!
本書是2009年我在法鼓山美國象崗道場帶領念佛禪的記錄。在這次念佛禪的五天共修里,我以《楞嚴經》作為念佛禪的理論基礎,特別介紹“憶念念佛”和“持名念佛”兩個修學法門,並且帶領禪眾懺悔和三皈五戒。透過禪眾的提問,我詳細解說了許多修行的具體方法和身心的細微覺受,最重要的是在說明念佛何以能為禪,以及供禪修帶領人參考的教學方法。
本書在2011年4月出版時(初版書名為《果如法師教念佛禪》),我的弟子們有一些擔心。有人從市場角度來看,擔心長達20萬字的書,沒人要看;有人從書籍編輯的角度來看,認為“禪期開示”的書,顯得囉嗦;有人從學術價值的角度來看,主張內容應該要更為嚴謹才能彰顯“大師著作”。但我何嘗是為了市場、為了出版、為了個人名望呢?禪期開示的記錄,是要讓參加過的人,可以借著書中的文字,時時“聞、思”修行的要點,並在生活中實踐修行;讓沒能來參加的人,得以窺知修行的具體方法和要義,不再盲修瞎練;如果真有私心,就是希望我法鼓山的師兄弟們,可以從中得知師父早期的教法,以及帶領禪修時如何不落在按表操課的形式和其中的善巧方便。
沒想到這本書二刷之後,很快就賣完了。因為祖師禪林的經費和資源相當有限,沒有再刷的計畫,因此成為我的第一本“絕版書”。一直到2012年初,有居士菩薩們來到祖師禪林請書,發現很多修學人無書可請,當下發心布施護持,推動了《果如法師教念佛禪(修訂版)》的出版因緣,之後陸續有更多的菩薩,共同成就本書的出版。我也趁此因緣籌組“祖師禪林法施功德會”,以專款專用的方式,作為日後文字及影音出版品的經費和物力來源。
這是一本落實修行的書,也是一本修行落實的書,難免在篇幅上較長,在義理上較深,在修行上則要求禪眾步步踏實、直緣心地。我希望你能細細地用心閱讀,並且以此對照你自己的修行體驗。有任何問題,咱們禪堂見!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1章 修行貴在正知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禪期一開始的時候,就知道怎么去發心、怎么去用功,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讓自己的身心真正融入佛法的修行里。如此一來,我相信大家在這短短几天的念佛禪期里,一定可以得到很殊勝的受用。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時間的長短
佛法的修行,當然需要長遠恆續的用功,但修行能否得力,並不在於用功時間的長短。
修行若要得力,必須建築在正確的知見之上。唯有在正確的認知基礎上,你才會了解如何去發心、如何落實用功的法門、如何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以及在這些過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心之處。如果不懂得這些修行的層次和方法,你的修行之路就會像繞道逐物一樣,非常辛苦;更有甚者,明明應該往南,你卻偏偏向北,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經常有人問我:學佛已經好多年了,也參加過好幾次禪七、佛七、法會等等的修行活動,但為什麼總是不能得力?根據我這些年來的觀察和教學經驗所得到的結論是:究其根本,大多數人學佛,都是在人天福報上求成就,因此不能體悟到真正的功德。
禪宗六祖惠能早就教誡我們:不識本心,不見本性,學法無益。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不觀照、不運用自己的“清淨心”,而是任由自己的身心住著在妄想、貪執和分別里,那么,即便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六度萬行上再怎么努力,或者在經典教理上多么認真深入探究佛法的智慧,仍然還是落在“法”上計較取捨、在“相”上分別執著,甚至還會誤以為自己這樣就是在用功修行!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妄逐妄,何時能了?
真正的修行,貴在“正知見”。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清淨心“到底是什麼”,並且從清淨心中生起修行的想法和觀念,如此“稱性起修”,才能使得“你的身心”、“你的修行”和“你的真心”相應。唯有如此,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功,才不會變成以妄逐妄。
佛陀在經典里一再教誡我們,一切眾生雖然本自具足、本自清淨,但因為妄想執著,所以我們的身心既無法相應到自己清淨的本體,更無法證得和佛陀一樣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反應出來的,就是經常被自己的欲望牽引、四處追逐,或者雖然知道要修行,但卻沒有力量。本具真如、清淨圓滿,卻無法顯現真正的德用——這就是我們需要修行的原因。
你可能很贊同這樣的說法,並且感同身受,但問題是:我知道我在妄想執著里打滾,我也一直努力不想這樣下去,但卻還是如此,我到底該怎么辦?或者我總得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現實的生活即便不至於聲色犬馬,也仍是五欲塵勞,我究竟該怎么修行?
其實,不只你這樣,不只你有這個問題,眾生皆然。
在《圓覺經》里,普賢菩薩已經代我們向佛陀問了這個問題。他是這樣問的:“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如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佛陀回答:“修行,就是要以種種的幻法,來對治我們的幻心。”
離不開“身心相”,就會患得患失、時進時退
對於佛陀的回答,你可能感到不解和困惑,你現在先不必急著找答案,在這個禪期里,我會進一步為大家說明經典的意義。基本的觀念是,你要先從幻心(妄想,執著)里,生起“一念覺”,再以這一念覺去修種種的幻法。如此“以幻修幻”,然後“知幻離幻”,這樣一步一步地用功下去,才能真正相應到我們真實的本體、清淨心。
在座的各位,無論是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如果不知道真正的用功就是要這樣下手,也不了解整個修行過程的次第和層級,只是糊裡糊塗地聽從別人的指使——叫你念佛就念佛、叫你拜佛就拜佛、叫你打坐就打坐,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用功,但永遠只是住著在身心表相的努力。
“身心相”本來就是虛妄的,但你卻離不開這個身心相,甚至你還可能會發覺自己的努力,也能在身心相上有所獲得或有所安住,這樣一來,你就無法降服真正的我相(我執、我慢、我見、我貪、我愛等等),你就沒辦法真正去對治這個造成諸多煩惱的“自我中心”。
這樣的“修行”,就會花費,甚至浪費你很多、很長的時間。當然,在借著用方法讓妄心稍微停息下來的時候,你偶爾也可以相應到一點兒真心,你會感受身心有所受用,也能體會到那么一點兒的佛法,但當這種身心相的統一、清明、和諧消逝過後,你就會發覺自己又回到原本的故我。
然後,你就會覺得“好難喔”!為什麼已經這么用功了,也讓身心能有一段安寧了,自己也能有一段的覺悟和受用了,但過了不久,怎么又恢復故我?怎么又處在煩惱痛苦之中而無法出離?
所以,你常常不是怪自己的業障太重,就是覺得“佛”和你好像沒有感應,菩薩也不慈悲,佛法也沒什麼真正的大用。這么一來,你就會陷在一種患得患失的得失計較之中,而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造成的結果就是在修行道路上時進時退,或者進兩步、退三步,令你提不起心力全力以赴。這樣,你的修行就會很苦。
我希望大家修行或學佛,一定要先清楚知道“佛”是什麼、自己的清淨心是什麼、該怎么去努力。這樣,你就會知道自己的身心雖然具有真如本性,但是還沒有真正的著力點,也還沒有顯現真正的德用,所以你要真正地去用功,並且在方法上真正地去實踐。
如果你能清楚明白這些層次,也隨時有人可以從旁指導你,或者你隨時都能從經典里得到佛法教理上的指點,自己也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地用功,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真正見到自己的清淨心。否則,在生死存亡之中,你就會常常做不了主的;面對生死,你只是無可奈何地在五蘊里流轉。等到年華老去,形滅了、身滅了,就不知該如何是好。
或許有人會問:情況真的那么嚴重嗎?是的,的確如此。試想此時此刻你尚知精進,都已經無可奈何了,當油盡燈枯、氣衰力竭時,又要如何去對治呢?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真修實證”,不要只是“知道要修行”而已。知道要修行,但是不肯下手去用功,或者知道要修行,也下手去用功了,但卻只是盲修瞎練,不具足正知見,這都不是修行的方法。
因此,我們這次的共修,首要之務就是為大家建立修行的正知見。
在禪期的第一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修行正確觀念是“發大心”。所有佛法的修行,都是從“發大心”開始。一定要先Open your mind(打開你的心),你才會有一個Open Heart(開放的心),否則絕對沒有辦法得力。
什麼是“發大心”?我的師父聖嚴長老把“發大心”分為幾個層次:首先要發“菩提心”,其次要發“奮恥心”,第三要發“精進心”,第四要有“恆常心”,第五要發“悲願心”。具足了這樣的心態,才叫做開始修行。
第2章 發大心,行大行
以前,每在禪期開始的時候,我的師父都會告誡我們要“發大心”修行。
發大心有不同的層次,第一,要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醒覺心,就是要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不要把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身心,誤認為“實有的我”。如果把“我”當做是“實有的”,你的一切修行就會掉著在“我”上,永遠無法出苦離苦。
第一“發菩提心”: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
該怎么修行才能出苦離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假有,並沒有真實的存在。但是,因為自己還沒辦法體認、親證這個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淨除妄念、妄覺、妄分別等等一切“妄”的時候,“不妄”的真實,就會呈現。
修行就是要去覺悟、了解佛陀所講的“空性慧”,也就是要去覺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但不要把“沒有真實的我”當成“斷滅空”,一切諸法雖然因緣和合,當下本性是空,但因緣和合時仍然有“相”的存在。
就如同空中雖然無花,但卻含藏著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其實就是一切諸法的本相,代表著一切諸法雖然當下空寂、本性是空,但也當下具足一切。我們的身心相雖然了不可得,但要離身心相而去追尋一個“真實的我”,其實也是不可得,找不到的。
唯有借著實際的修行將一切全部抖落,真心、究竟實相顯現時,才能出離“我”而體證真正的“無我”。例如我們今天念佛,念到動靜二相了不可得,身心二相了不可得,染淨、凡聖二相了不可得,所有一切的對待分別皆了不可得,最後連“不可得”也不可得時,諸法實相也就現前了。
聽到這裡,你可能感到很疑惑:到底在講什麼啊?什麼是連“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是在繞口令嗎?
我坦白告訴各位,如果你的修行沒有真實的體證,無論你再怎么認真聽,你不但無法理解,甚至會愈聽愈糊塗!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實證的智慧,你聽完後,只能集合自己所認知、學習過的一切常識知識,去判斷、去理解、去揣摩,只能用自己的分別心去分別,而你愈是運用這些知識、認知和判斷來聽“無我”的佛法,你就愈容易落在“我”上。換句話說,以緣慮心、生死心來修學真實法,真實法也會變成凡夫法。
但是,如果你自己有真實的修行體悟,只要聽到我告訴你“一切身心相了不可得、一切對待分別了不可得”時,你馬上就知道所謂的“不可得”就是如此!如果我再告訴你,某種心態或思維也不可得時,你馬上就會知道下一步該怎么用功!這樣的用功方式,就是做到真正的“於相離相”。
〖JP2〗什麼叫做“於相”?比方在念佛的時候,如果你認為自己“在念佛”,所以佛就會來慈悲你、讓你有所感應,或以為自己念一句佛號就能夠消多少的業障,這都是住著在身心相、功德相、有所得相、有所求相,也就是“於相”在修行。
如果你執著、放不開這些相,你的用功會不會有收穫?會,你會有收穫。但那種收穫是進進退退的,你無法見到真正的諸法實相。
什麼又是“離相”?如果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觀照到一切諸法本自空寂,但雖然空寂,自己仍然要借著這個因緣和合的身心,用念佛的方法來用功,借著修行不斷舍離,這樣的用功修行就稱做“於相離相”,當你用功到最後,是連“離相”的心也要離,到達無離可離、無遣可遣的境地時,你的真心就會顯現。如此,才能真正稱之為修行。
而這樣的修行,我們就稱之為發菩提心,這也正是“念佛禪”和“念佛”的不同之處。
〖JP2〗我們雖然在念佛,但我們不求往生西方,我們知道身心當下的本自清淨,當下就是西方、就是彌陀,一切本自具足、本自空寂,本來就沒有身心相可得。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沒有身心相,為什麼我們現在還要念佛?還要把我們逼得這么緊?這是因為各位現在還無法悟到、體證這樣的道理,所以就要用其他方法來“打死你的妄心”。其實“打死”,也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哪有什麼東西打得死呢?只要當下能放下,那就是真正的“打死”;如果放不下,你就被它綁住了。
簡言之,了解諸法沒有究竟的實相,了解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所以遠離一切有所求、有所得的心來用功,稱性起修,就稱做發菩提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