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

厭,原義表示嫌惡,憎惡,排斥;也作滿足解。讀yā時用作動詞,指一物壓在另一物上。

基本介紹

  • 拼音:yàn
  • 注音:ㄧㄢˋ
  • 部首:廠
  • 部外筆畫:4
  • 總筆畫:6
  • 五筆 86&98:DDI
  • 倉頡:MIK
  • 鄭碼:GGGS
  • 四角號碼:71284
  • UniCode:U+538C
  • 繁體:厭
字形結構,基本字義,詳細字義,古籍解釋,常用詞組,詞組出處,漢英互譯,方言集匯,English,

字形結構

漢字部件分解: 廠犬
筆順編號: 131344
筆順讀寫: 橫撇橫撇捺捺

基本字義

厭 (厭)
yàn ㄧㄢˋ
1 嫌惡,憎惡,排斥:~惡(wù)。討~。~倦。喜新~舊。不~其詳。兵不厭詐。
2 滿足:貪得無~。學而不~。

詳細字義

厭1yā(動)
⑴一物壓在另一物上 [press]
厭,笮也。――《說文》。段註:“此義今人字作厭,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隴西,厭四百餘家。――《漢書·五行志下之上》
如牆厭之。――《荀子·彊國》
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荀子·解蔽》
⑵又如:厭覆(車翻人壓)
⑶泛指壓制;抑制 [restrain]
東厭諸侯之權,西遠羌胡之難。――《漢書·翼奉傳》。――師古曰:“厭,抑也。”
故賢人立朝,折衝厭難,勝於亡形。――《漢書·辛慶忌傳》。師古曰:“厭,抑也。”
⑷又如:厭抑(壓制)
⑸以迷信的方法,鎮服或驅避可能出現的災禍,或致災禍於人 [pray for suppressing or driving away]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史記·高祖紀》
⑹又如:厭法(厭勝法。是一種用咒符來制服對手的巫術)
⑺堵塞 [block up]厭其源,開其瀆。――《荀子·修身》。註:“厭,塞也。”
⑻厭禮 “與揖類似,甚至誤會其相同者,則為厭禮,前謂推手者,拱其手於前,引手者,劍其手於胸,前為揖,後為厭,本不一致……葉與厭音同,古文禮,厭與揖不同,勝於今文禮,故鄭從古文,而後人乃合揖厭。三者為一,其謬甚矣。”(引自黃現璠《中國禮節之形態與變遷》,載《掃蕩報》文史地周刊版第三期,1941年2月26日)
另見yàn
厭2(yàn)(形)
⑴ (形聲。從廠(hǎn),猒(yàn)聲。廠,象山崖石穴形。
《說文》:“厭,笮也。”意思是“壓”。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來,會意,表示“吃飽”、“滿足”。本義:吃飽)
⑵ 飽,滿足。後作“饜” [be satisfied]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不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無厭。――宋·蘇洵《六國論》
求之者無厭。――宋·蘇軾《教戰守》
⑶又如:厭極(滿足窮盡);厭飫(吃飽;吃膩;滿足);厭塞(滿足);厭偽(對奸邪巧偽感到滿意);厭戀(以此為滿足而眷戀);厭副(滿足);厭足(通“饜”,滿足)
⑷憎惡;嫌棄 [loathe;abhor;detest]
人常厭事。――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惟厭事也。
猶厭言兵。――宋·姜夔揚州慢
無厭其為迂。――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乾聖怒。”——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這兒我住厭了。――曹禺《雷雨》
⑸又如:厭世(現世;出醜露乖);厭厭地(無精打采地;微弱的樣子);厭物(罵人話,指討人厭的東西);厭鈍(討厭,掃興);厭色(厭煩、不滿的臉色);厭苦(厭煩以為苦事)
另見 yā
厭3(yàn)(名)
義為安舒、安靜、安和之“安”。厭的繁體為“厭”,因字形、字音通假作“猒yàn”、“懕yān”、“愔yīn”。
《荀子·儒效》:“天下厭然猶一也。”王念孫注曰:“厭然,安貌。字本作‘懕’,或作‘猒’,又作‘愔yīn’。《方言》曰:‘猒,安也。’《玉篇》音於廉切。《爾雅》曰:‘懕懕,安也。’《秦風·小戎》篇‘厭厭良人’,毛傳曰:‘厭厭,安靜也。’《小雅·湛露》篇‘厭厭夜飲’,《韓詩》作‘愔愔’。昭十二年《左傳》‘祈招之愔愔’,杜注曰:‘愔愔,安和貌。’皆其證也。下文曰‘猒猒兮其能長久也’,《王霸》篇曰‘厭焉有千歲之固’,《正論》篇曰‘天下厭然,與鄉無以異也’,義並與此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於葉切《集韻》《韻會》益涉切,𠀤饜入聲。《說文》笮也。從廠,𤞣聲。《徐曰》笮,鎭也。壓也。一曰伏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將以厭眾。《前漢·杜鄴傳》折衝厭難。《注》厭者,壓也。鎭壓𡨥難,使之銷靡也。
《正韻》順從貌。《荀子·儒效篇》天下厭然猶一也。
《增韻》禳也,當也。《史記·高祖紀》於是因東遊以厭之。
合也。《周禮·春官巾車》王后厭翟。《注》次其羽,使相迫也。
損也。《左傳·文二年》及晉處父盟以厭之。《注》厭猶損也。
《儀禮·鄕飮酒禮》賔厭介入門左。《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厭。《疏》引手曰厭者,以手向身引之。
《廣韻》惡夢也。
《集韻》厭次,地名。
《集韻》或作壓。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豔切,饜去聲。《集韻》足也。《詩·周頌》有厭其傑。《注》厭,受氣足也。《前漢·王莽傳》克厭上帝之心。《注》厭,滿也。
《韻會》厭,斁也。《詩·葛覃》服之無斁。註:厭也。
通作饜。《禮·曾子問》孔子曰:有隂厭,有陽厭。《注》厭是饜飫之義。
《唐韻》《集韻》於琰切。《正韻》於檢切,𠀤音掩。《荀子·解蔽篇》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
《正韻》惡也。《論語》天厭之。
《廣韻》厭,魅也。別作魘。《韓愈·游湘西寺詩》怵惕夢成魘。
《正韻》與黶同。與掩藏之掩同音。《禮·大學》見君子而後厭然。《注》厭讀為黶。厭,閉藏貌。
《集韻》於鹽切,音㤿。同懕。《說文》安也。《詩·小雅》厭厭夜飮。《秦風》厭厭良人。《注》安靜也。
《正韻》同𤞣。《左傳·昭二十八年》屬厭而已。《杜預注》言小人之腹飽,猶知厭足。
《集韻》《正韻》𠀤乙甲切,音押。《前漢·劉向傳》抑厭遂退。《注》師古曰:厭,音乙甲反,謂不也。
《荀子·儒效篇》厭旦於牧之野。《注》厭,猶臨也。謂𨻰於將旦之先也。
《正韻》通作壓。
《集韻》乙及切,音邑。厭邑,濕意。
《集韻》鄔感切,音暗。沈溺意。《莊子·逍遙遊》其厭也如緘。

常用詞組

厭薄
yànbó
[look down upon] 厭惡,鄙視
厭薄名利
厭煩
yànfán
[be bored with;be sick of;be fed up with] 厭惡;膩煩
他厭煩她耍小聰明
厭恨
yànhèn
[detest and hate bitterly] 討厭、憎恨
他厭恨那種勢利小人
厭倦
yànjuàn
[detest and reject] 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不願繼續做
他讀小說從不厭倦
對空虛、無聊和頹廢感到厭倦
厭膩
yànnì
[detest;abhor] 厭惡、膩煩
他逐漸對這種生活厭膩了
厭氣
yànqì
[anaerobic] [方]∶厭煩;令人生厭
我待打殺那後娘孩子,我自家男生哩?厭氣殺人!沒的人是傻子么!――《醒世姻緣傳》
厭棄
yànqì
⑴[detest and reject]∶厭惡嫌棄
⑵[distaste for]∶討厭或膩味
個人對他的職業的厭棄
厭世
yànshì
[be pessimistic;be world-weary] 悲觀消極,厭棄人世
千歲厭世,去而上仙。――《莊子·天地》
情高不戀俗,厭世樂尋仙。――鮑照《白雲篇》
厭惡
yànwù
[detest;abhor;abominate;be disgusted] 討厭,憎惡
看到這樣的食物不可能不厭惡

詞組出處

1)厭世
a。消極悲觀,厭惡塵世。《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南朝 宋 鮑照 《白雲》詩:“情高不戀俗,厭世樂尋仙。” 唐 李玖 《白衣叟途中吟》之二:“厭世逃名者,誰能答姓名?” 宋 陳亮 《祭呂東萊文》:“豈其於無事之時,而已懷厭世之情。” 胡懷琛 《為高吹萬題寒隱圖》詩:“幽人無俗懷,厭世每獨往。” 老舍 《黑白李》:“我決不會因為談到宗教而想他有點厭世,或是精神上有什麼大的變動。”
b去世。死的婉辭。南朝 宋 顏延之 《為湘州祭虞舜文》:“百齡厭世,萬里陟方。” 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高力士》:“方知上皇已厭世, 力士 北望,號泣嘔血而卒。”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上》:“吾頃疾病且死,忽夢 文殊大士 謂吾曰:‘女未應厭世,後三年, 震旦 有大沙門,從女受道。’” 清 周亮工 《祭王瑞芝太翁文》:“ 太翁 厭世時, 長公 、 季公 依依在側,哀禮備至。”
c.猶現世,出醜。《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如此沒用的老東西,也來厭世,死活纏人做甚么?”
2)厭食症
厭食症(Nervosa)就是由於怕胖、心情低落而過分節食、拒食,造成體重下降、[渙糩踔輛芫??腫畹吞逯氐囊恢中睦碚習?約膊 T?5%為女性,常在青少年時期就有類似的性格傾向。主要包括:小兒厭食症、青春期厭食症以及[窬?匝崾持?Q崾持⒒頰叨嚶兄瘟粕系睦?眩??栽加?0%-20%的人早亡。原因多為營養不良引起的併發症和精神抑鬱而引發的自殺行為。
3)厭氧菌
厭氧菌尚無公認的確切定義,但通常認為這是一類只能在低氧分壓的條件下生長,而不能在空氣(18%氧氣)和(或)10%二氧化碳濃度下的固體培養基表面生長的細菌。按其對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專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
4)厭學
厭學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並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輕者,厭學的孩子對上學不感興趣,但迫於家庭或外界壓力又不得不走進學校。在校學習狀態消極,學習效率低下,人也會變得煩躁不安,多思多慮,容易發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麼都不順眼,對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厭煩,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重者,當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再也學不進去的時候,當他覺得上學學習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的時候,他就可能會從心底產生對上學和學習的厭惡情緒,最終可能會選擇退學、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
5)厭倦
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不願繼續做。
漢 荀悅 《漢記·武帝紀四》:“諸方士後皆無驗,上益厭倦,然猶羈縻不絕,冀望其真。”《南史·齊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蕭子良 ﹞勸人為善,未嘗厭倦,以此終致盛名。” 宋 蘇洵 《答二任》詩:“古人居之富者眾,我獨厭倦思移居。” 宋 陳亮 《類次文中子引》:“此書類次無條目,故讀者多厭倦。”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 秦淮 名妓 葉素華 ,……厭倦風塵,嫁 劉 某為妾。”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對於連年的混亂,他確實是十分厭倦了的。”
6)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7)兵不厭詐
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國曹國和衛國,要他們與楚國絕交,才讓他們復國。楚國被激怒了,撤掉對宋國的包圍,來和晉國交戰。兩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對陣。
晉文公重耳做公子時,受後母迫害,逃到楚國,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問重耳以後如何報答,重耳說:“美女、綢緞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給您什麼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國執政,萬一遇到兩國發生戰爭,我就撤退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楚國還不能諒解,雙方再交手。”
為了實現當年的諾言,晉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國大將子玉率領楚軍緊逼不捨。
當時,楚國聯合了陳、蔡等國,兵力強;晉國聯合了齊、宋等國,兵力弱。應該怎樣作戰呢?晉文公的舅舅子犯說:“我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對於注意禮儀的君子,應當多講忠誠和信用,取得對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戰陣之間,不妨多用欺詐的手段迷惑對方。你可以採取欺騙敵軍的辦法。”
晉文公聽從了子犯的策略,首先擊潰由陳、蔡軍隊組成的楚軍右翼,然後主力假裝撤退,引誘楚軍左翼追趕,再以伏兵夾擊。楚軍左翼大敗,中軍也被迫撤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城濮之戰。晉國取勝後,與齊、魯、宋、鄭、蔡、莒、衛等國會盟,成為諸侯霸主。
出 處:《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漢英互譯

be disgusted with be satisfied be tired of detest

方言集匯

粵語:jim3
潮州話:iam3 iam1 (iàm iam)「澄海」iang3 iang1

English

dislike,detest,reject; satiat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