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生產和出口國

原料生產和出口國,農(主要是經濟作物)礦(石油除外)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其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絕大部分的國家。目前,人口在100萬以上的這類國家近50個,包括絕大多數低收入國家和部分中等收入國家。這種畸形經濟結構的形成是長期殖民統治的結果。殖民主義者為把殖民地變成可靠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殖民地開墾礦山和經營種植園,並以先進的工業製成品摧毀當地人民的自然經濟和手工業生產,阻礙現代工業的發展,從而逐步使這些殖民地變為主要生產和出口一種或幾種農礦原料的國家。獨立後,許多原料生產和出口國為改造這種畸形經濟結構,積極發展其他產業部門,尤其在發展農礦原料加工工業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進展緩慢,並未根本改變這種畸形面貌。同時,由於國際壟斷資本操縱市場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質高價廉的合成原料和替代原料日益增多,導致農礦原料出口市場萎縮,貿易條件惡化,國際收支逆差擴大,籌集建設資金更為困難。它們為了協調各國產量、出口額和價格等方面的政策,維護自身利益,求得公平合理的收入,以及為進行資金和技術合作,交流生產經驗和促進生產合理化等,先後成立了近30個原料生產和出口國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