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馬來人

原始馬來人

南洋群島的馬來人分為兩大族群,即原始馬來人( Proto-Malays)和次生馬來人( Deutero-Malays)。原始馬來人是第一批到達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他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遷徙至南洋群島。次生馬來人大約在公元前2500至前1500年間來到馬來群島,並帶來較先進的種植和金屬冶煉技術,他們同化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其餘的原始馬來人排擠到內陸深林。

現今原始馬來人的後裔包括:加里曼丹的達雅族、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爪哇島的登格爾人、蘇拉威西的托拉查人、馬古魯群島的阿爾弗臘人、呂宋島的伊格羅特人、馬來半島的賈昆人和生活在泰國、緬甸之間海域的莫肯人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始馬來人
  • 外文名:Proto-Malays 
  • 分布:南洋群島 
  • 定義:第一批到達南洋群島的馬來人 
來源,語言,文化,主要民族,達雅族,巴塔克人,伊格羅特人,莫肯人,

來源

原始馬來人的祖先最初來自中國西部,經台灣先後遷徙至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等地。從種族血統的角度看,他們的祖先與台灣原住民有密切關係,屬於亞美人種南亞型,並混有少量高加索成分。進入南洋群島後,部分民族與澳大利亞人種發生混合,另一部分仍保持原貌。
達雅族達雅族

語言

原始馬來人內部的不同民族各有不同的語言,皆屬於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

文化

原始馬來人的社會結構普遍比較落後,直到19世紀大部分人仍處於氏族社會。經濟方面發展不一,有的已發展出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有的還停留在刀耕火種階段,以採集、狩獵為主要生活來源。多住乾欄式建築。大部分原始馬來人都水性很好,善於造船。

主要民族

達雅族

達雅族(Dayak)是加里曼丹島的土著居民,人口八百多萬,內部有數個支族,每個支族有不同的方言。部分居住在內陸的達雅族由於世代隱居在昏暗的熱帶雨林中,少見陽光,因此膚色白皙。居住在沿海地區的達雅族膚色比內陸達雅族深的多,大部分為淺棕膚色。
達雅族達雅族
達雅族的村寨通常建在河岸邊,傳統住宅是高腳長屋。一個村寨由1-8個長屋組成,一個長屋可以住幾十戶人家。達雅族的村寨如同毗鄰公社,村寨之間有明顯的疆界。耕地完全歸小家庭所有,並且可以繼承。小家庭平均5-6口人,子女成家後有一人(子或女)與父母同住。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繼承制度上採取雙系繼承制,兒子和女兒都有平等的財產繼承權。青年男女的婚配方式為自由戀愛,一般先由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成功後由父母前往正式訂婚,結婚無彩禮習俗。
經營農業是達雅族的重要生活來源,他們除種植稻米外,還種植玉米、黍、豆類、木薯、番薯等,在稻穀行間種西瓜、南瓜。村寨和住宅周圍栽種果樹,包括芒果、木瓜、香蕉、麵包樹等。限於地理條件,常見的家畜只有豬、羊,多數家庭還飼養家禽。
加里曼丹島的熱帶雨林里有各種野生動物,這裡數量最多的大動物是野豬和各類鹿。所有的達雅人都會狩獵,除了一般通用的狩獵方法和工具外,他們還用吹箭筒和毒箭頭。在河流捕魚中,除通常用的方法外,達雅人普遍採用毒魚的辦法。達雅族還有一個重要的副業就是收集可食用的燕窩,然後賣給華人。
達雅族達雅族
達雅族善於造船,他們古代造的戰船可長達50米,能載60-70人。最廣泛的手工業是竹編、藤編,幾乎人人參加,產品有簍、筐、籮等,還有席、帽。最受敬重的手工業者是鐵匠,鐵匠工作被認為是神聖的。煉鐵用的工具有陶製坩堝和帶活塞的風箱。制陶工業較粗糙,製品有普通的陶罐,以及各種容器。
達雅族古代有獵頭習俗,各部落之間經常爆發戰爭。達雅人之所以獵取人頭,並非由於他們生來嗜殺,而是因為他們迷信的風俗所使然,他們迷信人頭具有無邊的魔力,相信人頭會帶來好收成,會給部族帶來力量和興旺。人頭獵得多少更是未婚少女擇偶的重要標準。在19世紀以前,達雅人男孩年滿18歲時,必須設法獵取一個敵人的頭顱掛在門外,以示成人和勇敢,向姑娘們證明自己是一個堂堂的男子漢。獵取人頭的風俗雖然早已絕跡,但那些頭顱仍保存至今。

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Batak)是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的土著民族,人口八百多萬,使用巴塔克語。主要居住在多巴湖周圍的高原地區,由大約六個獨立但關係緊密的支族組成。這些支族包括托巴族、西馬隆族、卡羅族、代里族、昂科拉族、曼代林族。巴塔克人混有少量庫布人(屬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血統,因此膚色普遍較深,但也有淺膚色的。
巴塔克人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農業較發達,主要種植稻穀還有木薯、番薯、玉米、馬鈴薯等。河谷地一般是水稻田,坡度較緩的山坡上是旱稻田,他們建造住宅、鋪設道路、建設牧場等多在這個高度上。再往上的山坡上建造梯田,種植蔬菜、木薯及各類果樹。菜園和宅旁園地上,人們種植蔬菜、甘蔗及各種果樹,部分地區還種植菸草、咖啡、擯榔樹。他們擅長紡織、染布。在造船和建房方面有著驚人的技藝,許多住房結構極為複雜,房屋及某些家具都裝飾上精美的雕刻圖案。
多巴高原擁有廣闊的熱帶草原,非常適合放牧。因此畜牧業在巴塔克人的經濟中起著很大作用。巴塔克人主要牧養牛和馬,他們的馬行銷往全國。
巴塔克人在繼承制度上採取父系繼承制,女兒被排斥在繼承者之外,但父親可以給她一定數量的土地。過去遵循氏族外婚制,但現在氏族外婚制已經逐漸消失。有錢人可以多妻。婚前,姑娘們享有充分的性自由,但是婚後如果夫婦間發生背叛行為將遭到嚴懲。結婚這天,參加婚禮的越多,說明新郎家威望越高。參加婚禮的人先去教堂舉行儀式,再在村中央的廣場擺設筵席。嫁出的姑娘接受丈夫氏族的名稱,同時保留本氏族的名稱。丈夫死後,還要轉嫁給丈夫家的男性親屬。如果不願意轉嫁或丈夫家沒有男性親屬娶她,可以回到出生的氏族,但要退還丈夫家為娶她而支付的彩禮。
巴塔克人巴塔克人
巴塔克人一度有過食人習俗,但吃人肉並非日常飲食,而是儀式性的食用死刑犯作為對犯罪的懲罰,巴塔克人有時會將死刑犯以凌遲的方式處死,並將肉割下給民眾分食。

伊格羅特人

伊格羅特人是對呂宋山區部落民族的統稱。分為六個語言群體:伊富高人、邦都人、伊巴呂人、阿巴堯人、卡林加人、坎卡奈人。其中部分伊富高人混有少量尼格利陀人血統。
伊格羅特人伊格羅特人
伊富高人生活在伊富高省,使用四種不同的伊富高語,因其梯田稻作而聞名,著名的巴拿威梯田是菲律賓列名世界遺產的景點之一。巴納韋梯田的修建始於公元前200年,總長度達19000千米,最高的梯田在海拔1500米以上,擁有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統。邦都人生活在中部高山省,使用邦都語,主要從事農業、耕種梯田,保持較原始的集體協作勞動方式。伊巴呂人生活在本格特省,使用伊巴呂語,從事傳統農業,種植水稻。阿巴堯人生活在阿巴堯省阿巴堯河岸及其支流地區,使用阿巴堯語。僅有刀耕火種式農業,男人負責清理林地,從事狩獵和捕魚,女人負責耕種和收割,處理家務並從事手工業。阿巴堯人過去存在獵頭習俗。卡林加人分布在卡林加省阿巴堯省,部分居住在卡加延省,使用卡林加語,卡林加人分為南北兩支,主要種植水稻和旱稻。坎卡奈人分布在高山省西部、南伊羅戈斯省東南部、本格特省北部及其他一些地區,坎卡奈人擅長耕種,他們在山區的崎嶇地帶修建梯田以擴大農作空間。
伊格羅特人大多實行一夫一妻制,只有伊富高人例外,伊富高人允許富有者多妻,多妻中的第一個妻子擁有特權,她所生的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全部財產。伊格羅特人普遍存在試婚制度,男女青年在婚前都享有充分的性自由,未婚男女可以到村內專門設立的房子幽會,但如果關係已經確定或姑娘懷孕,就要開始籌備婚事。卡林加人的婚俗是例外,卡林加人多為父母包辦婚姻,每個人在孩提時,父母就為他們訂婚,未婚同居的情況非常少見。
伊格羅特人伊格羅特人

莫肯人

莫肯人(Moken)是馬來半島的少數民族,分布於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該族各分支均自稱為莫肯人。但馬來西亞通常稱之為賈昆人。泰國、緬甸的莫肯人以及一部分居住在海濱島嶼的馬來西亞莫肯人,皆以漁業為生,他們居無定所,經常乘著自家小船從一個島遷到另一個島,被稱為海洋吉普賽人。另一部分馬來西亞莫肯人隱居在人跡罕見的熱帶雨林深處,與塞諾伊人塞芒人為鄰。莫肯人一定程度上與塞諾伊人發生混合,塞諾伊人混有莫肯人血統,莫肯人也混入部分塞諾伊人血統,莫肯人的部分支系顯示出較多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的體質特徵。
莫肯人莫肯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