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唇魚

厚唇魚

厚唇光唇魚,學名:Acrossocheilus labiatus (Regan, 1908),也叫石花魚、花魚、火燒鯪,鯉科光唇魚屬的一種魚類。生活在山澗溪流中。小型魚類。常棲息於礫石底的急流處。分布於台灣、浙江、福建和廣西等地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厚唇光唇魚
  • 拉丁學名:Acrossocheilus labiatus (Regan, 190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光唇魚屬
  • :厚唇光唇魚
分類信息,形態特徵,相關,

分類信息

中文名稱 厚唇魚
拉丁名稱 Acrossocheilus labiatus(Regan) [Lissochilichthys labiatus]
英文名稱 \
地方名稱 石花魚、花魚、火燒鯪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
拉丁門名 Vertebrata
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
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屬名 光唇魚屬
拉丁屬名 Acrossocheilus Oshima,1919
分布類別 淡水

形態特徵

背鰭Ⅲ~8;臀鰭Ⅲ~5;胸鰭Ⅰ~15~16;腹鰭Ⅰ~8。側線鱗39[5.5/(3.5~4.5~V)]40;背鰭前鱗11~13;圍尾柄鱗16。下咽齒2·3·5~5·3·2;第一鰓弓外鰓耙5一7。
體長為體高的3.3~3.7(3.5)倍,為頭長的3.6~4.1(3.8)倍,為尾柄長的5.5~7.3(6.4)倍,為尾柄高的7.4~9.0(8.3)倍。頭長為吻長的2.4~3.1(2.7)倍,為眼徑的4.0~4.8(4.4)倍,為眼間距的2.5~3.5(3.0)倍。
體延長側扁,全長小於80毫米的個體體高偏低,幾近頭長,超過80毫米的個體體高則大於頭長。吻略前突,吻皮止於上唇基部。口下位,口裂為馬蹄形,上頜長於下頜,後體約至鼻孔之下方,下頜與下唇分離,下唇多肉質,為雙瓣狀;上唇包在上頜之外,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後溝較深,往前至額部中央中斷。須2對,上頜須為眼徑的2/3或相近,口角須長於上頜須。眼側上位,眼間略凸,其寬比眼徑寬。鰓膜約在鰓蓋骨前緣的下方連於峽部。
背鰭起點位近尾柄基比之吻端,背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細柔,其後緣具弱鋸齒,常被鰭膜遮蓋不易覺察,並隨個體成長而變弱。腹鰭起點稍後於背鰭起點,其末端將達(雄魚)或不達(雌魚)臀鰭起點。臀鰭後端達或不達尾鰭基。胸鰭末端與腹鰭起點相距3~4鱗片。尾鰭分叉。肛門緊接著臀鰭起點。
側線完全,幾乎平直,逕行體中央。鰾2室,前、後室之比約為1:2。消化管約為體長的1.2倍。
兩性差異明顯。雌雄個體的吻部及其附近常出現追星,但雄魚比雌魚發達,同時雄的臀鰭條上有,雌的無。在浸液標本中,沿體側在雌魚有左右對稱相連於背部中斷於腹部的6~7狹黑條紋,有的個體在這些直條間另夾帶較短黑斑;雄魚的條紋只達到側線為止,沿側線呈現一縱黑條。

相關

厚唇光唇魚 鯉科
學名Acrossocheilus labiatus (Regan)
體長,側扁,背部弧形,腹部圓。頭側扁,其長約與體高相等。吻鈍,突出。口下位。下頜弧形,前緣露於唇外。唇厚,下唇分兩側瓣,在頦部中央互相接角蟲。須2對,頜須稍大於眼徑。背鰭刺極細,後緣光滑,末端柔軟.雌體體側有6條垂直黑狹條;雄體中軸具縱紋,垂直條紋在側線之上。
生活在山澗溪流中。小型魚類。常棲息於礫石底的急流處。
分布於台灣、浙江、福建和廣西等地水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