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學

危機學

《危機學》是對危機進行系統研究的開創性專著。《危機學》是對危機現象的一般性理論分析,通過將總體邏輯抽象與歷史現實發展統一起來,來闡明危機現象的本質特徵和基本規律。通過一般理論、基本社會領域危機理論和具體危機形式三個層次,對資源危機、能源危機、金融危機、本幣危機、公共教育危機、公共衛生危機、道德危機、意識形態危機、領土危機、戰爭危機、財政危機、選舉危機等進行了系統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危機學
  • 作者:高鵬程
  • 頁數:414頁
  • 定價:¥49.00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3-1
  • 開本:20開
內容概要,中文目錄,英文目錄,序言,一、創建危機學的迫切現實需求,二、創建危機學的強烈理論需要,三、創建危機學的根本理論指導,四、創建危機學的理論架構設計,參考文獻,經典文獻,危機與危機學理論,經濟危機部分,政治危機部分,社會危機部分,

內容概要

我們所生活於其中的時代,是充滿各種形式危機的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今天的社會生活呈現出高度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危機現象愈來愈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成為人類經常面臨的重要發展困境。
危機現象大既有研究大多採用了“問題—→反應—→應對”的思維方式和分析範式,這些研究對認識危機、採取對策提供了有益啟發。本書力圖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危機現象的一般含義及其發展規律與不同領域不同形式危機現象的本質規定性及其發展規律的相互印證出發,通過從抽象到具體、從現象逐層深入到本質的邏輯運演方式,對危機現象展開一般性理論分析,力求達到總體邏輯抽象與歷史現實發展的統一,以闡明危機現象的本質特徵和發生髮展的基本規律,為預防、應對和解決危機現象提供理論依據和應對思路。
本書將危機學劃分為一般理論、基本社會領域的危機理論和不同領域的具體危機形式三個層次。在結構篇章上分為危機學的理論和方法、經濟危機的一般理論和具體經濟危機形式、社會危機的一般理論和具體社會危機形式以及政治危機的一般理論和具體正政治危機形式四個部分。從具體危機形式研究來說,本書對經濟危機中的基礎資源危機、能源危機、金融危機、本幣危機,社會危機中的公共教育危機、公共衛生危機、道德危機、意識形態危機等,政治危機中的領土危機、戰爭危機、財政危機、選舉危機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本書適合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管理學專業的學者和學生、國家和地方行政學院以及中央和地方黨校學員研究和使用。

中文目錄

序 言
目 錄
圖 表
第一章 危機
第一節 危機的含義
第二節 危機的特徵和過程
第三節 危機的類型和作用
第二章 危機學
第一節 危機學理論
第二節 危機學方法論
第三章 經濟危機
第一節 經濟危機
第二節 經濟危機理論
第四章 資源危機
第一節 資源危機
第二節 基礎資源危機
第三節 能源危機
第五章 貨幣危機
第一節 貨幣危機
第二節 金融危機
第三節 本幣危機
第六章 社會危機
第一節 社會危機
第二節 社會危機理論
第七章 公共危機
第一節 公共危機
第二節 公共教育危機
第三節 公共衛生危機
第八章 文化危機
第一節 文化危機
第二節 道德危機
第三節 意識形態危機
第九章 政治危機
第一節 政治危機
第二節 政治危機理論
第十章 國家危機
第一節 國家危機
第二節 領土危機
第三節 戰爭危機
第十一章 政府危機
第一節 政府危機
第二節 財政危機
第三節 選舉危機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

英文目錄

Contents
Prologue
Catalog of Figures
Chapter 1 Crisis
Section 1 Conception of Crisis
Section 2 Fretures and Stages of Crisis
Section 3 Types and Role of Crisis
Chapter 2 Crisisology
Section 1 Theory of Crisisology
Section 2 Methodology of Crisisology
Chapter 3 Economic Crisis
Section 1 Economic Crisis
Section 2 Theory of Economic Crisis
Chapter 4 Resource Crisis
Section 1 Resource Crisis
Section 2 Basic Resources Crisis
Section 3 Energy Crisis
Chapter 5 Monetary Crisis
Section 1 Monetary Crisis
Section 2 Banking Crisis
Section 3 Currency Crisis
Chapter 6 Social Crisis
Section 1 Social Crisis
Section 2 Theory of Social Crisis
Chapter 7 Public Crisis
Section 1 Public Crisis
Section 2 Public Education Crisis
Section 3 Public Health Crisis
Chapter 8 Cultural Crisis
Section 1 Cultural Crisis
Section 2 Moral Crisis
Section 3 Ideological Crisis
Chapter 9 Political Crisis
Section 1 Political Crisis
Section 2 Theory of Political Crisis
Chapter 10 National Crisis
Section 1 National Crisis
Section 2 Territory Crisis
Section 3 War Crisis
Chapter 11 Government Crisis
Section 1 Government Crisis
Section 2 Financial Crisis
Section 3 Electoral Crisis
References
Epilogue

序言

危機現象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現象。人類文明和社會生活從遠古發展至今,危機現象自始至終相伴隨,因此,危機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研究。早在中國夏商周時期,中國古代的人們和思想家就已經開始關注社會危機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今天的社會生活呈現高度的複雜性和多變性,危機現象因此成為人類社會生活經常面臨的重要現象和發展困境,危機現象的研究也日趨擴展和深化。
從關於危機現象的既有研究來看,絕大多數研究採用的是“問題—→反應—→應對”的思維方式和分析範式,這些研究對於人們認識危機現象和採取對策措施提供了有益的啟發。不過,就深入認識危機現象的本質規定性和有效應對危機而言,則需要切實準確把握危機現象的發生原因和發展規律,從具體的危機現象進行科學的抽象,概括、揭示和闡明危機現象的一般特性。因此,本書力圖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危機現象的一般含義及其發展規律與不同領域不同形式危機現象的本質規定性及其發展規律的相互印證出發,通過從抽象到具體、從現象逐層深入到本質的邏輯運演方式,對危機現象展開一般性理論分析,力求達到總體邏輯抽象與歷史現實發展的統一,以闡明危機現象的本質特徵和發生髮展的基本規律,為預防、應對和解決危機現象提供理論依據和應對思路。

一、創建危機學的迫切現實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創建危機學迫切現實要求。從“SARS”危機到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較為充分地顯現出這種迫切要求。
2003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近二十五年。在這二十五年中,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不斷進步,政治體制不斷完善。中國的社會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2003年2月,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春節的喜悅之中,危機卻向著享受著長假快樂的中國人民奔襲而來。
2003年2月10日,有媒體注意到,廣州市出現了板藍根等抗感冒藥物的熱銷甚至斷貨現象。原來,廣州部分大醫院突然出現了許多原因不明、具有高傳染性的疑似肺炎死亡病例。根據病源學考察,在2002年11月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病例。2003年1月,在廣東河源出現了一定規模的傳染。不過,當地仍認為,這不過是冬季經常發生的感冒現象。由於地方醫院無法治癒該疾病,病人被送到廣州市的大醫院進行救治。病毒跟隨著病人也來到了廣州,從此開始了讓世界震驚的被稱為“SARS”(又稱為非典型性肺炎、非典、薩斯等)的公共衛生危機。
由於春節期間大規模的人口流動,“SARS”病毒被帶往北京等大城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病毒感染後造成的死亡,使得醫療機構、社區組織、交通網路和各級政府都被動員起來抵抗“SARS”。在近半年的時間中,“SARS”對中國造成了巨大衝擊,國民生產總值隨之下降,社會秩序趨於混亂,恐怖情緒瀰漫全國主要城市。同時,我國的這種狀況還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關注。
雖然“SARS”危機僅僅持續了半年多時間,但是它卻對中國社會意識產生了巨大衝擊。在“SARS”危機過程中,新聞媒體、社會輿論、醫療衛生機構以及政府部門和官員都具有了實際的危機體驗。他們對於自身在“SARS”危機中的觀點和看法、行為以及職能和責任都進行了廣泛的反思。
在“SARS”危機之後,政府更加重視危機問題並積極採取措施應對各種潛在的危機,其中包括:
(1)國家和政府組織研究力量系統地研究突發事件和應急管理問題,黨和政府的政策研究室、高等院校和相關專業協會以及政府公務員培訓機構等都參與了危機問題的研究。
(2)中央政府制定了應對危機的制度和預案,期望能夠從制度上為應對具體危機的發生提供充分的保障。
(3)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也針對本地和本部門準備了相應的應急管理預案,為應對突發事件進行應急管理做出積極的準備工作。
2004年到2007年開始逐漸出現全球性H5N1禽流感傳染病例,在預防H5N1禽流感傳染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新聞媒體和社會都取得了優秀成績。這一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病毒至今仍然處於可控制的範圍內。中國處理疾病傳染危機事件的能力和方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讚。
2008年,又是危機頻發的一年。年初,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發生了特大規模的冰雪雨災害。在這場嚴重的自然災害中,以交通、通訊和電力為主的社會基礎設施全面癱瘓。在二十多天的時間裡,部分地區出現了生活必需品無法運輸、電力能源系統中斷以及通訊系統中斷的狀況。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省發生了里氏八級的汶川特大地震,近七萬民眾在這場特大地震中遇難,三十多萬民眾在地震中受傷,並造成了數千億元的經濟損失。
2008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這場看起來不過是普通債務危機的金融危機,隨著住房貸款違約率的上升,通過債券市場、股票市場和期權市場一波比一波更猛烈地推向全世界。在次貸危機爆發過程中,很多國際知名的大公司轟然倒下,某些國家政府財政瀕臨崩潰。目前,美國次貸危機已經對世界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全球性經濟衰退已經隨之而來,它很有可能成為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世界經濟危機。從本質上來說,這場潛在的世界經濟危機仍然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特定表現形式,只不過這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以債務形式通過國際金融體系傳染到全世界的,而費像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那樣以直接的產品過剩表現出來。
在應對2004年到2007年的全球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過程中,在應對2008年南方冰雪雨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這兩場特大自然危機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雖然中國經濟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較大影響,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處在非常有利的地位上,相信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必將在應對危機的國家建設中繼續前行並取得更大的成就。
從“SARS”公共衛生危機到美國次級貸款危機所引發的世界經濟危機表明,我國社會發展不僅進入內部危機事件頻發階段,而且所面臨的外部世界也危機重重。嚴峻的現實迫切要求理論研究者探尋危機發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創建危機學理論,以求在理性研究的基礎上確立正確的危機意識,有效防範、應對和解決危機,防止危機可能帶來的嚴重社會後果。

二、創建危機學的強烈理論需要

早在1996年,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王貴秀在《理論探討》雜誌上就發表了題為《創建危機學芻議》的論文。在該文中,王貴秀認為,“人類對於社會危機的認識尚處在幼年時期,這突出表現在:迄今為止,在科學之林中尚無一門專以社會危機為獨立研究對象的科學,即關於危機的科學——‘危機學’。” 此外,王貴秀還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
(1)“危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
(2)要“衝破原有的心理障礙,打破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勢”,承認“危機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可能發生。”
(3)“危機學以社會危機(在廣義上也包括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生存、發展有關的自然危機)為專門的、獨立的研究對象,其外延廣闊,內涵豐富,可以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邊緣科學。”
(4)從危機學的研究層次上,可以將危機學分為巨觀危機學、中觀危機學和微觀危機學等危機學分論。 [1] 這些前瞻性的觀點體現著學者對於創建危機學的強烈理論呼喚。
2003年的“SARS”危機直接促使中國學界對“危機管理學”展開了研究。2003年“SARS”危機之後,公共衛生危機一度成為重要的學術研究主題,針對該主題所發表的論文數量達到數萬篇,危機管理學也因此迅速發展起來,國家危機管理、政府危機管理和城市危機管理等方面的著作相繼出版。至2007年,危機管理方面的著作已有五十餘部。在高等院校中,公共管理學科開設了危機管理課程,部分大學和機構還成立了危機管理方面的專門研究組織。例如,2007年1月,中央財經大學成立了“危機管理學院”,主要從事金融系統危機管理方面的教育、研究和培訓工作。從危機管理學的發展來看,危機管理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套用大大改善了人們與危機相處過程中的被動局面。
然而,我們也發現,2008年所發生的危機卻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管理性。一方面,冰雪雨災害和汶川大地震都是特大規模自然災害,對於這種規模的氣候災害和地質災害,任何國家和個人目前都沒有實際能力去阻止。另一方面,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是國際層面的危機,中國也沒有可能去阻止其發生。顯然,面對這樣的危機,防範勝於救助,而認識危機又是防範危機的前提。因此,認識危機有著更為基礎性和前提性的地位,這就不但需要建立普遍性危機意識,而且還需要深入系統地研究危機理論,以為指導人們準確深入認識危機,把握危機發生髮展的規律性,取得應對危機的主動權。

三、創建危機學的根本理論指導

雖然人們對具體危機已有相當認識,但是,危機現象的本質規定性和發生髮展規律性,仍有待於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予以科學理性的系統分析。
就其特點來看,危機現象不同於人類社會的其他社會現象。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現象通常呈現暫時現象和長久現象:相對於歷史的長河來講,有些現象具有暫時性,它們會隨著社會的歷史發展迅速發生、發展和消逝。人類社會的另外某些現象又會長久延續性地伴隨著人類生活,重複出現並與人類社會一起走向未來。相形之下,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危機現象,既不會黃鶴一去不復返,也不會與君朝夕常相伴,而是潮起潮落總有時,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變換方式出現,從而以歷史階段性的方式展現出來。因此,認識這一現象,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不但為人們提供了解開危機之謎的鑰匙,而且也為人們打開了創建危機學的空間。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分析社會現象的科學方法論,它為人們認識社會現象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和工具。因此,只有從唯物史觀出發,才能科學認識和把握社會生活中的危機現象。
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任何具體的個人都是歷史地存在著的,都是以社會的方式存在著的,都是有意識地採取特定社會行為實踐地集體存在著的。這就意味著,無論具體的個人,還是特定的社會群體,不管是在過去的歷史中,還是在即將降臨的未來里,他或他們都會以這樣的方式生存。如果任何人違背這樣的生存方式和法則,那么生存的對立物——危險、死亡和崩潰就會到來。人們在危害或者死亡迫近時所面對的,實際上就是危機,因此,就從其本質而言,危機實際是生存危機。一方面,危機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客觀的、外在的情勢,另一方面,危機也是人們在面對這種外在情勢時反映形成的主觀意識,而聯繫著危機存在和危機意識的正是人們的社會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既在社會實踐中感知著和認識著危機,同時社會實踐也就是人們繼續生存並以此來避免危機的特定社會活動。
在此基礎上,人類的社會活動實際具有趨利避害、逃避危機的基本性質。一方面,人們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著產品和服務,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就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來講,經濟活動不過是人們為避免生存危機所必須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2] 在此基礎上,人們政治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能夠保證經濟生產正常進行的必要社會關係,亦即維護能使社會生產生活正常進行的社會秩序,因而政治也不過是人們為了避免集體生存危機的特定活動。由此可見,人們社會活動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和特定的政治秩序下,從事著社會生產和自身的生產,從事著精神意識的生產。從維持這些生產的運行乃至維持社會生活來講,人類的社會活動的基本含義,在於避免生存危機。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從人類社會生存基礎和生存方式意義上,指明了危機的社會和歷史定位,這就表明,只有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指導下,才能創建和發展科學的危機學。

四、創建危機學的理論架構設計

在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創建危機學,不僅應分析和闡明危機的一般理論,而且應當闡明不同領域危機的一般理論;不僅應當分析過往的重要危機,更應關注現實危機;不僅需要汲取危機學研究的既有成果,更應著眼於危機學的理論建構和創新。
按照這樣的原則要求,本書在篇章結構、具體內容以及寫作方法上力爭做到理論性和通俗性相結合,希望使讀者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危機學,也希望從事不同專業學習和工作的讀者都能夠通過本書獲得與本專業和本職工作相關的危機知識。
第一,從篇章結構方面而言,筆者試圖在結構層次、具體危機內容選擇和既有危機研究文獻基礎方面做到綜合性的平衡和協調。(本書的基本架結構見圖1)
在篇章結構上,本書將危機學劃分為三個層次:
(1)危機學的一般理論。在這一層次上主要解決危機的一般性理論問題,其中既包括危機的語義、定義、特徵、過程、類型和作用等,還包括目前一般危機理論的發展狀況以及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危機的問題。
(2)基本社會領域的危機理論。基本社會領域主要包括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和政治領域三個組成部分,這三個基本社會領域內的危機具有其領域內部的一般性,把握不同基本社會領域內部危機的一般性同樣十分重要。
(3)不同領域的具體危機。這一層次的危機從範圍而言已經相對狹窄,它既涉及到具體危機發生的外部環境的特殊性,也涉及到具體危機內部運行邏輯的特殊性,認識具體危機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依據這樣的層次劃分,本書在篇章順序上分為四個基本部分:
第一部分,闡述危機的一般性質、危機學的理論和方法。具體來說,第一章主要討論危機的一般性質,第二章主要討論危機學的理論和方法。
第二部分,分析經濟危機的一般理論和主要經濟危機形式。具體來說,第三章主要討論經濟危機的一般理論,第四章主要討論資源危機這種重要的實體經濟危機形式,第五章主要討論貨幣危機這種重要的虛擬經濟危機形式。
第三部分,探討社會危機的一般理論和主要社會危機形式。具體來說,第六章主要討論社會危機的一般理論,第七章主要討論社會公共領域內具有物質性的具體危機,第八章主要討論社會文化領域內具有精神意識性的具體危機。
第四部分,闡發政治危機的一般理論和主要政治危機形式。具體來說,第九章主要討論政治危機的一般理論,第十章主要討論作為政治集體生活核心的國家所發生的具體危機,第十一章主要討論代表國家的作為具體政治組織形式的政府所發生的具體危機。
第二,在具體危機的選擇上不但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具體危機的現實性,而且還要考慮到既有危機研究的成果豐富性。
具體危機的現實性能夠使讀者將最近有過體驗和經歷的具體危機與危機理論聯繫起來,能夠幫助讀者通過對於現實具體危機的認識,達到對於危機一般性的理解和把握。因此,針對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低的狀況,選擇了資源危機;針對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選擇了貨幣危機;針對“SARS”危機和可能的禽流感病毒危機,選擇了公共衛生危機;針對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選擇了戰爭危機;針對中國台灣問題,選擇了領土危機等。這樣,本書在選擇分析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具體危機時,力求既能夠緊密聯繫中國社會生活的實際,也能夠切實揭示這些危機的普遍特性。
危機學的創建需要以既有研究成果為基礎。在經濟學中有蕭條經濟學、資源經濟學、金融學和貨幣銀行學等分支領域,這些具體分支學科中都廣泛地涉及到了具體危機的問題,其中金融危機貨幣危機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政治學中的政治革命理論、政治改革理論、政治穩定理論和政治秩序理論等也都以政治危機作為其重要研究對象,國家學、財政學、軍事學和選舉學的研究內容當中也都廣泛地涉及到危機問題。社會學領域當中的社會倫理學、知識社會學、公共教育學和公共衛生學等也都與危機有著密切聯繫,道德危機、意識形態危機、公共教育危機和公共衛生危機等一度成為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研究熱點。基於以上考慮,這些學科對於危機的研究,為危機學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知識資源
第三,在內容的寫作上力求同時關注到基礎性和通俗性。從基礎性來講,本書對於危機以及具體危機的基本概念的語義、含義、特徵和類型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證和分析,從而能夠使規範的概念與日常理解的觀念相區別。從通俗性來講,本書儘量將具體危機的歷史發展和邏輯推演結合起來,將具體危機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內在聯繫揭示出來。
王貴秀教授坦誠地指出,“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危機學的提出和創建,和任何新學科的提出和創建一樣,或許會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懷疑、指責、冷嘲熱諷;也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危機學在剛剛提出和問世的時候,一定是很粗糙、很幼稚。但是我們應該確信,在危機學這個廣闊的領域中,有志於此的專家學者們,只要傾注心血,發揮聰明才智,定會結出碩果,為人類做出貢獻。危機學的創建,將有助於人類逐漸學會認識和駕馭危機,由危機的必然王國進入危機的自由王國,由屈從於危機的奴隸變成駕馭危機的主人。”[3]
誠如斯言,將危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新學科進行一般理論研究,是具有開拓性質的工作。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新兵,創作本書的出發點,在於提高人們認識、把握和應對危機能力的良好願望,通過展開是項研究,期望自己的研究能對社會危機管理有所助益。由於筆者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所作研究疏漏錯訛之處在所難免,尚祈讀者不吝指正。
2008年11月於北京大學
[1] 王貴秀:《創建危機學芻議》,《理論探討》1996年第10期。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第92頁。
[3] 王貴秀,《創建危機學芻議》,《理論探討》,1996年第10期。

參考文獻

經典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版)
《列寧全集》(第1版)
《列寧選集》(第1版)
列寧著,《進一步,退一步:我們黨內的危機》,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論述摘錄和論點索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危機與危機學理論

潘光主編,《當代國際危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楊耕著,《“危機”中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現代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何新著,《危機與反思》,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王慶瑜著,《危機理論、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五南,2001年。
[美]喬治·索羅斯著,劉恩盼譯,《全球資本主義危機》,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德]尤爾根·哈貝馬斯著,劉北成、曹衛東譯,《合法化危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張慶熊譯,《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
[加]麥可·D·沃特金斯著,胡平、張磊譯,《未雨綢繆——可預見的危機及其防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美]托馬斯·潘恩著,柯嵐編譯,《美國危機》,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H.C.G.Matthew Harvie著,《19世紀英國:危機與變革》,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

經濟危機部分

關夢覺,《經濟危機論初步》,生活書店,1940年。
[英] J·溫特尼茲等著,劉思慕等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危機論》,上海:世界知識社,1950年。
宋承先著,《資產階級經濟危機理論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蘇] A·門德爾遜著著,斯竹等譯,《經濟危機和周期的理論與歷史》,三聯書店,1977年。
[美]J·科爾科著,陸力譯,《美國與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吳大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陳特安著,《資本主義的“大地震”——經濟危機的歷史、現狀及新特點》,北京:長征出版社,1991年。
[美]保羅·克魯格曼著,朱文暉、王玉清譯,《蕭條經濟學的回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健生著,《經濟危機理論的演變》,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年。
[日]林直道著,江瑞平等譯,《危機與蕭條的經濟理論——對日、美及東亞經濟衰退的剖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濤著,《羅斯福新政——積極的反危機政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董崇山著,《困局與突破——人類能源總危機及其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齊高岱等編譯,《中東局勢與能源危機——歐佩克30年的發展和政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年。
[美]戴維·古德斯坦著,王乃粒譯,《石油危機——人類文明的未來出路在哪裡?》,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浩君編著,《石油效應——全球石油危機的背後》,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年。
呂古賢、曾紹金等著,《我國主要金屬礦產礦山資源危機程度評價》,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4年。
吳連喜著,《家園的危機——土地資源與土壤污染》,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
鄭通漢著,《中國水危機:制度分析與對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年。
楊樹清著,《21世紀中國和世界水危機及對策,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前兆、李小燕、蘇德榮編著,《水資源危機》,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環境科學與工程出版中心,2002年。
[英]朱莉·斯托弗著,張康生、韓建國譯,《水危機——尋找解決淡水污染的方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馬軍著,《中國水危機》,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美]威廉o恩道爾著,趙剛等譯,《糧食危機——運用糧食武器獲取世界霸權》,北京: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08年。
霍華德·T·奧德姆、伊莉莎白·C·奧德姆著,嚴茂超、毛志峰譯,《繁榮地走向衰退——人類在能源危機籠罩下的行為選擇》,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加]馬克·德維利耶著,嚴維明譯,《水: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機》,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
[蘇]阿·艾捷里南特著,中國人民大學編譯室譯,《資本主義總危機時期資產階級的貨幣、信用與財政理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64年。
[美]享利·赫茲里特著,段承璞譯,《通貨膨脹危機》,北京:時事出版社,1981年。
周先平著,《共生危機論——銀行危機、貨幣危機共生現象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
郞曉龍著,《貨幣危機與資本管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陸前進著,《貨幣危機的理論和匯率制度的選擇》,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年。
梅遠謀著,張衛寧譯,《中國的貨幣危機——論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四日的貨幣改革》,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年。
[美]羅伯特·特里芬著,陳尚霖、雷達譯,《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美]理察德·鄧肯著,王靖國等譯,《美元危機——成因、後果與對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鳳京著,《俄羅斯的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危機:剖析與借鑑》,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年。
楊國慶著,《危機與霸權——亞洲金融危機的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趙靜梅著,《金融危機救濟論》,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戴維·德羅薩著,朱劍鋒、謝士強譯,《金融危機真相》,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
[美]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著,朱雋、葉翔譯,《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年。
安佳著,《國際資本流動與金融危機》,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多米尼克·巴頓、羅伯托·紐威爾、格雷戈里·威爾遜著,徐志宏等譯,《險象環生的市場——如何應對金融危機》,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帕德瑪·德塞著,王遠林、王立元、徐占東譯,《金融危機,蔓延與遏制——從亞洲到阿根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姚國慶著,《經濟虛擬化下的金融危機》,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江生著,《國際金融危機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
[美]查爾斯·R·莫里斯著,周晟譯,《金錢貪婪欲望——金融危機的起因》,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
徐滇慶著,《危機意識與金融改革》,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
劉力臻著,《國際金融危機四重分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德祥著,《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李建軍、田光寧著,《九十年代三大國際金融危機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

政治危機部分

楊玉清著,《國際政治之危機》,亞東圖書館,1934年。
[日]田中仁著,趙永東等譯校,《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政治史:中國共產黨的危機與再生》,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
[澳]約翰·伯頓著,譚朝潔、馬學印譯,《全球衝突——國際危機的國內根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趙子聿、賢峰禮著,《國家安全危機決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韋正翔著,《國際政治的全球化與國際道德危機——全球倫理的圓桌模式構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許蔓舒著,《國際危機預警》,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著,陳東曉譯,《第二次機遇——三位總統與超級大國美國的危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法]米歇爾·克羅齊、[美]塞繆爾·P·亨廷頓、[日]綿貫讓治著,馬殿軍等譯,《民主的危機——就民主國家的統治能力,寫給三邊委員會的報告》,北京:求實出版社,1989年。
[美]克萊·G·瑞恩著,程農譯,《道德自負的美國——民主的危機和霸權的圖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伯超著,《憲政危機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美]克里斯·華萊士著,程克雄譯,《危機時刻的大國領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
日本評論社編,《日本的軍費膨脹與財政危機》,南京:日本評論社,1933年。
呂福新等著,《危機與反危機——中國物價、財政實證分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金嶺著,《晚宋時期財政危機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賈康、劉尚希主編,《公共財政與公共危機——“非典”引發的思考》,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
賴建誠,《邊鎮糧餉:明代中後期的邊防經費與國家財政危機》,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
符勇編著,《帝國危機》,北京:朝華出版社,2005年。
陳文德著,《北宋帝國危機生存》,北京:九州島出版社,2006年。
李峰著,徐峰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許文惠、張成福主編,《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高鴻志著,《英國與中國邊疆危機:1637-1912》,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經中編著,《政府危機管理》,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年。
薛瀾、張強、鐘開斌著,《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英]麥可·雷吉斯特、朱蒂·拉爾金著,謝新洲、王宇、魯秋蓮譯,《風險問題與危機管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王茂濤著,《政府危機管理》,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成根主編,《國外大城市危機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肖鵬英編著,《危機管理》,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
鄒藍著,《經濟安全與公共危機管理》,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

社會危機部分

閻梁、翟昆主編,《社會危機事件處理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
劉福森著,《西方文明的危機與發展倫理學——發展的合理性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蔡志強著,《社會危機治理——價值變遷與治理成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興無譯,《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李程偉主編,瞿旭彤譯,《公共危機管理:理論與實踐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
[日]大前研一著,劉錦秀、江裕真譯,《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
莊希泉、余佩臬著,《南洋英屬華僑教育之危機》,上海:南洋教育社,1925年。
[美]庫姆斯著,趙寶恆等譯,《世界教育危機——八十年代的觀點》,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美]菲利普·庫姆斯著,趙寶恆,李環等譯,《世界教育危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黃白蘭編著,《盲點——中國教育危機報告》,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
冉雲飛著,《沉疴——中國傳統教育的危機與批判》,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
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與社會特別工作組編著,《開發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出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
鄔大光、林莉著,《危機與轉機——WTO視野中的中國高等教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現平著,《比較教育身份危機之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
[美]帕克·羅斯曼著,范怡紅主譯,《未來的研究——解決全球危機任重而道遠》,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永明主編,《教育危機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馮潔菡著,《公共健康危機與WTO智慧財產權制度的改革——以TRIPs協定為中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余瀟楓著,柯嵐編譯,《非傳統安全與公共危機治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秋原著,《西方文化危機與二十世紀思潮》,台北:學術出版社,1981年。
牟宗三等著譯,周陽山編,《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李小兵著,《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與危機——當代人本主義思潮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美]戴仁柱著,劉曉譯,《十三世紀中國政治與文化危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
鄧佑玲著,《民族文化傳承的危機與挑戰——土家語瀕危現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美]斯坦利·羅邁·霍珀著,瞿旭彤譯,《信仰的危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美]吉米·卡特著,湯玉明譯,《我們瀕危的價值觀——美國道德危機》,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
秦越存著,《追尋美德之路——麥金太爾對現代西方倫理危機的反思》,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美]阿瑟·克萊曼著,方筱麗譯,《道德的重量:在無常和危機前》,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李英明著,《文化意識型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
房德鄰著,《儒學的危機與嬗變——康有為與近代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孝正著,《人口危機》,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年。
楊東平主編,《中國環境的危機與轉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丁文廣、陳發虎、南忠仁著,《自然—社會環境與貧困危機研究——以甘肅省為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美]詹姆斯·吉斯塔夫·史伯斯著,李燕姝、沈素芹、朱琳翻譯,《朝霞似火——美國與全球環境危機-公民的行動議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