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危機

漢語危機

新聞出版總署日前下文要求,在漢語出版物中,禁止出現隨意夾帶使用英文單詞或字母縮寫等外國語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義不清的詞語;禁止任意增減外文字母、顛倒詞序等違反語言規範現象。總署還要求有關單位嚴格執行規範使用漢語言文字有關規定,堅決抵制不良文化傾向,正確使用漢語言文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語危機
  • 外文名:Chinese Crisis
  • 時間:網路等新媒體出現以後
簡介,出現原因,

簡介

新聞出版總署的這項通知,來源於近期學術界一個普遍共識——漢語危機。
中國青年報就此問題做了一項民意調查,3269個受訪者中80.8%的人確認我們當前存在漢語套用能力危機。事實上,隨著電腦的普及,習慣於敲打鍵盤的我們是有常常提筆忘字的時候;年輕人熱衷於用“火星文”網聊,知“杯具”不知“悲劇”也不是新鮮事,可這是否就說明,我們漢語套用能力出現危機,漢語危機了呢?

出現原因

根結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外語熱”、網路語言泛濫是出現漢語危機的主要原因。但仔細分析便知,這三種現象並不能使漢語走到危機的地步,反而是漢語發展的驅動力。
首先,“外語熱”本身並不是語言系統內的事,而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一種社會現象。與我國“外語熱”同步的還有外國的“漢語熱”。老外穿著漢服、拿著毛筆寫漢字的時候,不會想到這是一種令母語危機的事;而我們在努力向外國普及孔子學院,宣傳漢文化(包括漢字)的時候,卻為何對“外語熱”大喊“狼來了”?我認為,這是因為我國長久固步自封、缺乏交流,初敞國門後形成一種文化不自信,以至於外來文化稍微進入百姓生活就忙著抵制。況且,任何一種語言的發展史中都少不了外來語這一環,“廣告”、“現金”、“幹部”這些詞都是來源於日本的外來語,是否都要抵制掉呢?
網路語言對於傳統漢語是有一定衝擊的。從“打醬油”、“躲貓貓”、“杯具”到現在正火的“給力”、“神馬都是浮雲”,嚴格上說都不是漢語的正確使用。然而從辯證的、歷史的角度來說,現在不正確並不代表未來不正確,就看這些網路詞語是否被絕大多數人識得並接受。若大眾接受了,它們就是語言的創新,若不接受,它們自然會退出歷史舞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賀陽教授說:“語言系統具有自我淨化功能,一種新的語言要素要想進入大眾語言系統,首先要被大眾廣泛接受。”所以,那些有歷史局限性、幼稚的、不具普遍傳播意義的網路語言,很難對漢語本身造成污染。
時代在飛速發展,我們的漢語不可能脫離於時代不受衝擊,要不然漢語只會停留在“之乎者也”的年代。面對衝擊,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保護,手段上不應只是簡單的“禁止”、“抵制”這樣“一刀切”。我們有能力讓外國人學習我們的語言,我們也要寬容外國語言進入我們的生活。這不是文化危機的表現,而是文化繁榮的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