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繪畫

印象派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興盛於70、80年代,反對因循守舊的古典主義和虛構臆造的浪漫主義,19世紀最後30年,它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並影響整個西方畫壇。 代表畫家馬奈、雷諾瓦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為繪畫追求的主要目的,他們倡導走出畫室,描繪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間的印象,使畫面呈現出新鮮生動的感覺。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象派繪畫
  • 外文名:Impressionist painting
  • 代表人物:莫奈、修拉、梵谷
  • 起興:19世紀60年代
內容介紹,誕生,分類,代表人,歷史意義,影響,評價,成就,

內容介紹

在西方繪畫史上印象派繪畫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例如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谷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繪畫

誕生

1863年,與官方沙龍畫展唱反調的“沙龍落選作品展”在巴黎舉行。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畫一裸婦與紳士們在草地上午餐。此畫被認為有傷風化而受到激烈批評和嘲罵。而富有創新意識的莫奈、雷諾瓦、德加、西斯萊、畢沙羅、塞尚等畫家卻樂意與馬奈結盟。1874年4月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辦了題為“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等無名藝術家展覽會”。“瘋狂、怪誕、反胃、不堪入目!”這是巴黎一位藝術批評家的怒斥,畫展迅即成為巴黎街談巷議的話題,觀眾不但前往訕笑,甚至向畫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繪的一小幅海景,受譏嘲最多,畫的是哈佛港晨景,題名為《日出·印象》,藝術觀點保守的記者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藉此畫名挖苦其為“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印象主義”由此而得名。印象主義畫展從1874年到1886年共舉行了8次,除了第一、第四和 第八次外,均使用“印象主義”一詞作為展覽名稱。

分類

印象派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印象派時期代表人物有莫奈畢沙羅雷諾瓦德加西斯萊等;新印象派時期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後印象派時期代表人物有梵谷塞尚高更等。
印象派
印象派畫家提倡走出畫室,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借用“物體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產生的,物體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這一最新的光學理論,印象派畫家認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有不同的顏色,他們的使命便是忠實地刻畫在變動不居的光照條件下的景物的“真實”,這種瞬間的真實不恰恰就是一種轉瞬即逝的“印象”嗎?而印象派畫家把這種“瞬間”永恆地記錄在了畫布上。
新印象派
亦稱新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派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19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是運用科學化的描寫法追求對外光的表現。運用色彩的分割理論,即分割法作畫。從光學原理看,分割法是色光的混合,能增加光量,提高反射率與明度。畫家們在畫面上使用純色,不在調色板上調混顏色,這樣中間色是在觀賞者(離畫面有一定的距離)的眼中自然混合而產生的。
印象派繪畫
根據這個原理,他們將色調分割成七種原色——即太陽光的七色,作畫時即純用原色小點排列,利用人們眼睛自行把色彩混合,而把調色的工作直接訴諸視覺作用。例如:桃色是用白和紅色調成的,但如果把白色和紅色擺在一起,不使其混合,觀者的眼睛在一定的距離看過去,仍有“桃色”的感覺。他們為了避免在調色盤上調色而造成色彩的混濁,因此嘗試以原色小點直接點在畫面上,保持色彩本身的純度和明度,使畫面色調鮮明而活潑。因為完全採用短筆觸點描的技法,所以“點彩派”就成為新印象派的別名。
新印象派的另一特色是在構圖上運用數理的構造,從色彩的細密分割、面全體布局,以至於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人物遠近大小關連,均依固定比例分割、這亦即他們在繪畫上大膽導入希臘有名的“黃金分割比例”。從形態關係上追求韻律的統一,純然以造型手段表現出一種夢幻的詩的氛圍。
後印象派
"後印象主義"不是“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 風格的延續,而是對印象主義的突破和叛逆。所謂“後印象主義”並不是一個藝術團體,他們沒有宣言,也未舉辦過作品聯展,只不過他們與印象主義有密切聯繫,但創作傾向又與印象主義不同,後來的美術家為了將他們與印象主義區別開來,冠之以“後印象主義”名稱。
印象派繪畫
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再現和對外光與色彩的描繪,他們強調抒發畫家自我感覺,表現主觀感受和情緒;在造型方面重視形體結構和構成形的線條、色塊、體積;強調藝術不等同於生活形象,即繪畫不是科學,要依據畫家的主觀感覺在創造,因此,後印象主義畫家的表現手法誇張,變形,追求個性化藝術語言。後印象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導致西方繪畫同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決裂,至此,一種全新的藝術觀念出現了,20世紀西方現代派藝術開始萌芽。

代表人

馬奈
愛德華·馬奈(édouard Manet,1832- 1883)是19世紀印象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出生於法國巴黎。他從未參加過印象派的展覽,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態度,卻深深影響了莫奈塞尚梵谷等新興畫家,進而將繪畫帶入現代主義的道路上。受到日本浮世繪及西班牙畫風的影響,馬奈大膽採用鮮明色彩,捨棄傳統繪畫的中間色調,將繪畫從追求三元次立體空間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朝二元次的平面創作邁出革命性的一大步。
莫奈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在視覺觀察方面他無疑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天才。他善於從光與色的相互關係中發現前人從未發現的某種現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與色上,從而找到了最適於表達光與色的明度差別變化的形式,他把這種光色明度差別變化從繪畫的各種其它因素中抽象出來,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
修拉
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 是新印象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出生於一個封閉的宗教家庭,早年在美術學院接收過傳統的藝術教育,作品始終帶有古典氣質。他崇尚理論,把理論看的高於感覺和直覺。儘管他用色點表象對象,但他十分看中對形體的塑造,這與印象主義不同的。1886年展出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是一副最能體現“新印象主義”繪畫原理的代表作品。畫面人都是按照遠近透視安排的,並以數學計算式的精確,遞減人物的大小和在深度中進行重複構成畫面,畫面中領孩子的婦女正好被置於畫面的幾何中心點。每一個部分都是由上千個並列互補小筆觸色點組成的。整個畫面在色彩量感中取的了均衡與統一。這幅畫開創點彩畫的先河,是西方點彩藝術的重要代表作。
印象派繪畫
修拉的這幅畫預示了塞尚的藝術作品以及後來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和超抽象主義的問世,使他成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者之一。
西涅克
西涅克(Paul Sianac 1863--1935)是新印象主義的另一位代表畫家,以風景畫為主。畫法單純,筆觸大膽粗放,強化色彩對比,有運動節律。代表作《亞威農的教皇宮》、《早餐》等。《早餐》中光線處理生動細緻,但由於過分採用色彩揉擦法,以至於形象不夠生動,人物如機器人一般僵硬。
塞尚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出生法國南部一個銀行家家庭,多次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受畢沙羅的影響較大,作品《自縊者的小屋》曾參加1874年印象主義第一次展覽,代表作品《蘋果和橘子》、《溫室里的塞尚夫人》
高更
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出生於法國,35歲開始做一名職業畫家,43歲前往法國南太平洋殖民地--塔西提島,與當地土著民一起生活,這段時間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創作階段。代表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全畫面色彩斑斕,沒有透視感,色彩和體形都呈現為裝飾畫的平面,人物形象單純幼稚,充分體現了高更那具有原始意味的裝飾畫風;其他作品《手捧果物的女人》。
梵·高
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是著名荷蘭畫家,一生主要創作活動都是在法國完成,《向日葵》是梵谷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他的向日葵不在是普通的花,而是有著金黃色彩的太陽之花,是熱情、光明和生命的象徵。代表作品有《食土豆者》、《星月夜》、《夜間咖啡館》。他的藝術對後來的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影響很大。
印象派繪畫
凡·高把第二幅自畫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標誌。"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過去平靜得多了,儘管在我自己看來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滯了些。我帶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試著畫的,不過我覺得你會更喜歡這一幅,我在創作這幅畫時有意畫得簡約質樸些。等你見到老畢沙羅時,把這幅畫給他看看。"畢沙羅與凡·高自己看法正相反,這面孔絕非平靜,表情也絕非茫然呆滯;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堅定、專注、決不退縮。作者用旋動的冰藍色筆觸描繪出似乎在顫動的背景,背景襯托出身著中產階級上衣和坎肩、留著桔紅色頭髮和鬍鬚的畫面主公,同時畫家的面孔又出現了我們所熟悉的氣質性光彩。凡·高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覆信心。他讓泰奧把這幅畢沙羅看,這表明他急切地想離開醫院,想回到畫家群體的環境中去。在同一封信中,他還寫道: "一個人畢竟不應該僅僅作畫,他還必須跟人見面,必須不時地調整自己的情緒,並且通過與別人的接觸給自己補充思想內容。"凡·高把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復原和可以重新作畫的標誌,因此當他回到北方時,便從泰奧那裡將它取走,把它帶到了奧弗。
這幅作品感動了奧弗的加歇醫生,他想要一幅摹繪品。然而凡·高並沒有留的摹繪品,不過也許是為了讓這位恩人高興,他採用這幅作品的色調和筆法風格,為醫生畫了一幅肖像。凡·高的自畫像所表現的是現代畫家的氣質與抱負,是從畫家的立場上追求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境界。背景使用灰藍色的連續曲線,產生如旋渦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與變動的背景形成對比。而他的眼神,就如安東尼阿得所說的,"能把一個人穿透"一般。

歷史意義

影響

印象派是19世紀中葉歐洲藝術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印象派畫家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針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派畫家吸收了寫實主義繪畫的營養,在繪畫中開始對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現。印象派畫家摒棄16世紀以來狹隘的褐色調,倡導走出畫室、去戶外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直接描繪陽光下的風景和日常生活。印象派完成了繪畫中色彩造型的變革,將光與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中,革新了傳統的固有色觀念,創立了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現代寫生彩學。還認識到藝術形式的獨特審美價值,在形式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為現代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此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潮流層出不窮,世界藝術形式的大變革開始了。

評價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有學者專門撰文介紹和評價印象派繪畫,印象派一詞也見於各種文章,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藝術的特點,印象派繪畫對現代中國油畫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學者和藝術家把印象派藝術與中國藝術作比較,認為印象派的審美趨向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有著相互呼應的東西。徐悲鴻很重視印象派畫家的寫生,並對印象派畫家運用色彩予以肯定,說他們的畫重神韻。林風眠則從繪畫革新的途徑上對印象派的貢獻加以肯定。黃賓虹認識到印象派風景畫與中國山水畫有相通之處。

成就

印象派繪畫的最重要成就,就是發現和表現戶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間變化。為了捕捉瞬間的“印象”,印象派繪畫在構圖上往往較為隨意,力求突出畫面的偶然性,增加畫面的生動和生活氣氛,凸顯對內心主觀意象的表達。需要提醒的是欣賞印象派繪畫最好不要距畫太近,若貼近看則會感覺色彩支離沒有混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