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手工藝品

印染手工藝品,運用中國傳統印染手工藝而製作的印花織物及其製品。《詩經·豳風》 《周禮·考工記》曾有記載。古代有關印染工藝的記載很多。《詩經·豳風》中反映了西周的印染,如“載玄載黃,我朱孔陽”。《周禮·考工記》記載設色的工匠有 5種,其中畫工、繢工約是在織物上描繪圖畫和圖案,而鐘工是專管紡織印染。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西漢泥金銀印花紗和印花敷彩紗,圖案均為多單位的連續紋樣。

正文
運用中國傳統印染手工藝而製作的印花織物及其製品。
古代有關印染工藝的記載很多。《詩經·豳風》中反映了西周的印染,如“載玄載黃,我朱孔陽”。《周禮·考工記》記載設色的工匠有 5種,其中畫工、繢工約是在織物上描繪圖畫和圖案,而鐘工是專管紡織印染。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西漢泥金銀印花紗和印花敷彩紗,圖案均為多單位的連續紋樣。其中泥金銀印花紗採用木刻凸版捺印工藝,三色套印,約捺印1290次,工藝精細;而印花敷彩紗則採用鏤版漏印工藝,線條宛轉流暢。由此可見,漢代印染手工藝已臻成熟。唐代,以染纈(即絲綢印染)為服飾成為社會時尚。唐代,染纈品種很多,在製作方法上形成獨具特色的夾纈、蠟纈(蠟染)、絞纈(扎染)工藝。其中夾纈工藝已有很高的技藝水平。它是用木板鏤刻成兩塊相同紋樣的漏空花版,然後將織物對摺,夾在兩塊花版中間,用繩捆緊,將染料注入花版空隙。乾後,拆開花版,織物上便印出對稱的彩色圖案。1959年以來,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甘肅敦煌莫高窟等地發現了棕色地斜方格小花印花絹、絞纈絹幡等文物。宋代,貴族服飾爭奇鬥豔,染纈工藝更加精巧。為此,在天聖二年(1024)、政和二年(1112),宮廷曾詔令禁止民間穿著華麗的印花絲綢服裝。元代,《碎金》記載染纈有檀纈(淺赭色,有暈色效果)、蜀纈(產於四川成都)、撮纈(扎染的一種)、三套纈(三色套印)、鹿胎斑(在紫地、白地或紅地上印有白花,紋樣如同梅花鹿身上的斑點,因而得名)、錦纈(如同織錦)的方勝格子紋樣)等 9種工藝,名目繁多。明清兩代,印染手工藝更加發達。據<天工開物>、《揚州畫舫錄》、《木棉譜》等記載,印染的色彩更加豐富,有紅、紫、白、黃、青、綠、藍、黑、雜色等類,其中紅又分大紅、桃紅、銀紅、粉紅等,雜色類有古銅、駝絨、蝦青等。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明代宣德(1426~1435)、崇禎(1628~1644)年間的五彩夾纈絲綢,上有牡丹、石榴、魚戲荷花等圖案,色彩有金黃、淡紫、深藍、淺藍、大紅、草綠等,有的運用套色疊印工藝,取得豐富的色彩效果。明清兩代的澆花布(即藍印花布),是由宋代的藥斑布發展而來,在民間流傳很廣,並以蘇州為最著名。
印染手工藝具有現代機器印染所不可取代的色彩暈染、冰裂紋等自然而複雜的藝術效果,從而使印染手工藝品形成鮮明的特色。1970年以來,傳統的印染手工藝在中國有了迅速的發展,其中手工彩印主要產于山東,蠟染集中在西南諸省,扎染則以江蘇南通為主。在日本,中國印染工藝早在隋唐時代就已傳入,至今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還珍藏唐代的山水夾纈紗羅以及夾纈“花樹對鹿”和“花樹對鳥”屏風等。手工彩繪、手工印花、扎染等已成為日本和服的傳統裝飾技法,越來越受到日本人民的喜愛。在歐美國家,手工蠟染、扎染也正在興起,並且廣泛套用於服裝、室內裝飾等方面。
參考書目
張道一著:《中國印染史略》,江蘇美術出版社,南京,19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