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吠檀多哲學史

印度吠檀多哲學史

《印度吠檀多哲學史(上卷)》主要內容包括:正統派哲學的思想始源:吠陀;正統派哲學的思想始源:奧義書;《薄伽梵歌》的哲學思想;吠檀多哲學的根本經典:《梵經》;喬荼波陀與《聖教論》;商羯羅的哲學思想;羅摩奴閹的限定不二論;摩陀婆的二元論;筏羅婆的哲學;16世紀不二一元論派的動向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印度吠檀多哲學史
  • 作者:孫晶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6121347
  • 外文名:A History of Indian Vedanta Philosophy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41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編輯推薦,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印度吠檀多哲學史(上卷)》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孫晶,男,195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1983年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哲學系,1986年碩士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赴日本東京大學留學。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兼法定代表人、香港玄奘法師研究會秘書長、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外籍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印度哲學、梵文、佛教、易經。主要論著有《印度吠檀多不二論哲學》(東方出版社,2002年),《示教千則》(商務印書館,2010年),《印度六派哲學》(台灣大元書局,2011年)等。

圖書目錄

序章
第一節吠檀多的產生
第二節吠檀多派的主要哲學家
一從《梵經》到商羯羅之前的哲學家
二商羯羅之後的哲學家
三吠檀多不二一元論派的哲學家
第一章正統派哲學的思想始源:吠陀
第一節吠陀的成立及開展模式
一歷史過程
二主要內容
第二節《梨俱吠陀》的哲學思想
一《梨俱吠陀》的多神教
二《梨俱吠陀》的宇宙創世說
三原人創世論
四吠陀的輪迴思想
第二章正統派哲學的思想始源:奧義書
第一節奧義書的成立及其意義
第二節奧義書的哲學
一梵與我的概念
二梵我一如思想的發展
三“二梵”說與“二我”說
第三節奧義書的解脫觀
一《梵書》的理論
二奧義書的輪迴觀
第四節奧義書與原始佛教
一理論基礎解析
二外在的區別
三形上學立場的區別
第三章《薄伽梵歌》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薄伽梵歌》的背景及內容簡介
第二節《薄伽梵歌》與其他哲學派別的關係
一數論
二瑜伽
三彌曼差
第三節《薄伽梵歌》的哲學思想
一《摩訶婆羅多》的哲學思想
二神我
三原質
四三德
第四節《薄伽梵歌》的宗教觀
一瑜伽修行理論
二神論
三輪迴說
第五節倫理道德觀
一種姓的職責與義務
二平等觀
三祭祀
第四章吠檀多哲學的根本經典:《梵經》
第一節《梵經》的年代、名義及其結構
第二節《梵經》的不一不異論
第三節《梵經》的宇宙觀
第五章喬荼波陀與《聖教論》
第一節喬荼波陀的歷史背景
一名稱與歷史
二《聖教論》介紹
三《聖教論》發展線索
第二節《聖教論》的哲學思想
一喳的本體論思想
二四位說的現象論
三摩耶的幻相說
四絕對不生說
五梵我一如說
六結論
第三節喬荼波陀與佛教
一理論的時代性和滲透性
二理論上的比較
三結論
第六章商羯羅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商羯羅的生涯與歷史時代背景
一商羯羅的生平與年代
二歷史時代背景
三商羯羅的著作
第二節商羯羅思想研究
一絕對的梵和阿特曼
二宇宙論
三個我觀
四認識論
第三節解脫觀
一輪迴的本質與主體
二無明的本質
三解脫論
第四節商羯羅與佛教
一問題的由來
二吠檀多與佛教哲學的異同
三《梵經注》對佛教的批判
四《示教千則》對佛教的批判
五結論
第五節結束語
第七章羅摩奴閹的限定不二論
第一節羅摩奴閣的生平及時代背景
第二節梵與個我、世界的關係
第三節認識論
第四節宗教倫理觀
第五節結論
第八章摩陀婆的二元論
第一節摩陀婆的生平及著作
第二節摩陀婆的二元論
第九章筏羅婆的哲學
第一節筏羅婆的思想背景
第二節《小注》的哲學思想研究
一作為世界原因的梵
二梵是無屬性的行為主體
三結論
第十章16世紀不二一元論派的動向
第一節時代和思想背景
第二節摩吐蘇陀那·沙羅須瓦提
第三節其他哲學家
附錄印度吠檀多哲學的梵我觀與朱熹理學之比較
參考文獻
梵漢哲學術語譯名對照

編輯推薦

《印度吠檀多哲學史(下卷)》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緒論
一何謂“新吠檀多哲學”
二近現代吠檀多哲學史的分期
三近現代吠檀多哲學的思想淵源
四研究新吠檀多哲學的現實意義
第一編近代吠檀多哲學
第一章近代吠檀多哲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英國人的入侵與殖民統治
二印度近代宗教和社會改革運動
三新吠檀多思潮的興起
第二章新吠植多哲學的先驅者——羅姆莫罕·羅易
一倡導新吠檀多哲學
二對吠檀多不二論的重新詮釋
三奉“梵”為至高之神
四開創社會改革新風
第三章戴本德拉納特·泰戈爾的吠檀多與自然神論
一吠檀多與自然神論的結合
二新吠檀多的倫理觀
三溫和漸進的改革思想
第四章羅摩克里希那的吠檀多與“人類宗教”說
一對傳統吠檀多的革新
二“人類宗教”學說
三以“普遍之愛”為核心的道德倫理觀
第五章新吠檀多理論奠基人——斯瓦米·維韋卡南達
一為新吠檀多奮鬥的一生
二新吠檀多體系的創立
三人的本質
四瑜伽的道路
五“普遍宗教”的學說
六社會改革和民族主義理論
第六章斯瓦米·阿貝德南達的“萬能吠檀多”
一“萬能的吠檀多”
二吠檀多是“哲學與宗教的統一”
三吠檀多是“哲學與科學的統一”
四“證悟自我”是吠檀多的基本特徵
第二編民族獨立運動時期的吠檀多哲學
第七章民族獨立運動時期的社會與思想鬥爭
一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歷程
二社會矛盾與思想鬥爭
三吠檀多哲學的變革與政治化
第八章提拉克的“政治吠檀多”
一何謂“政治吠檀多”
二“積極行動”的人生哲學
三以吠檀多觀念論證民族主義
第九章甘地的哲學與吠檀多
一吠檀多是甘地哲學的理論基礎
二“真理”學說
三“非暴力”學說
四目的與手段的關係
五“堅持真理”學說
六道德倫理學說
第十章奧羅賓多的“整體吠檀多”與“整體瑜伽”
一波瀾起伏的人生歷程
二其哲學的特點與思想淵源
三“整體吠檀多”學說
四“整體瑜伽”學說
五“社會進化”理論
六“人類統一”的理想
七人生理想的實驗基地
第十一章詩人泰戈爾與吠檀多
一“詩人一哲學家”筆下的吠檀多
二人與自然
三人性——有限性與無限性
四人類的最終命運
五樂觀的人生態度
六“人的宗教”學說
第十二章薄伽萬·達斯的“關於‘自我’的科學”
一何謂“關於‘自我’的科學”
二“心理學”的三個組成部分
三人生的最終目的
第十三章薄泰恰里耶的“吠檀多認識論”
一哲學與科學的區別
二哲學的三個發展階段
三否定的方法是其哲學的核心
四“絕對”的三種形式
第十四章羅摩那·摩訶希的“證悟自我”哲學
一充滿傳說的一生
二“證悟自我”的學說
三“工作與智慧之間沒有衝突”
第三編獨立後的吠檀多哲學
第十五章獨立後印度社會變革與意識形態鬥爭
一獨立後政治經濟的變革
二社會的矛盾與衝突
三馬克思主義與西方現代哲學的傳播
四吠檀多哲學的新發展
第十六章拉達克里希南的“精神宗教”
一溝通東西方哲學的一生
二綜合吠檀多不二論與絕對唯心論
三“哲學是行動的指南”
四“精神的宗教”
五“精神宗教”中的道德問題
第十七章斯瓦米·吉納那南達的“哲學的宗教”
一何謂“哲學的宗教”
二“絕對”與對“絕對”的認識
三哲學、宗教與科學的統一
第十八章拉哲的“絕對唯心主義”
一“哲學是生活的指南”
二以“絕對”取代梵
三顯現人的內在本性
第十九章斯瓦米·蘭伽納塔南達的“綜合的永恆達摩”
一什麼是“綜合的永恆達摩”
二宗教與科學的結合
三促進人的完善是理論的核心
第二十章馬哈德萬的“吠檀多價值論”
一吠檀多價值論的產生
二宗教的價值
三道德的價值
第二十一章新吠檀多哲學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新吠檀多哲學的特點
二新吠檀多哲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梵漢、英漢名詞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