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側異腹胡蜂

印度側異腹胡蜂

印度側異腹胡蜂, 社會性昆蟲,有後蜂、雄蜂、職蜂之別。腹部第一節較長,其餘各節形成長紡錘形的腹部。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廣東、雲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印度側異腹胡蜂
  • 拉丁學名:Parapolybia indica indica Saussure
  • :鞘翅目
  • :胡蜂科
  • :胡蜂屬
鑑別特徵,形態,地理分布,生態生物學資料,毒性,

鑑別特徵

腹部第一節較長,其餘各節形成長紡錘形的腹部。

形態

觸角窩之間棕色,略隆起。兩複眼內緣黃色,額上半部暗棕色。前胸背板前緣隆起,兩肩角明顯,棕色。中胸背板深棕色,小盾片深棕色,後小盾片橫帶狀,端部鈍角突起,呈略淺的棕色。腹部第一節柄狀,近端部處背板隆起,兩側棕色。體長16毫米,雄蜂體略小,體長14毫米。

地理分布

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廣東、雲南。

生態生物學資料

社會性昆蟲,有後蜂、雄蜂、職蜂之別。喜歡甜性物質,主要採食瓜果、花蜜和含糖的汁液,捕食鱗翅目、雙翅目、直翅目、膜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入冬季停止繁殖和採食活動,雌蜂在秋季交尾受精後便進入越冬期,一般在牆縫、樹洞、灌木叢中、土壤內抱團越冬,第二年春季再開始活動。

毒性

動物毒素,蜂毒類。疼痛炎症反應;溶血作用(肥大細胞脫粒作用;心血管系統作用;神經系統作用);細胞溶解作用;過敏反應和免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