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龍琴

卡龍琴

卡龍琴是維吾爾樂器裡弦最多的古老彈弦樂器,清代史籍中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近似古箏,但比古箏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它盛行於新疆的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哈密等地。卡龍(Kalon)音色輕細悠揚,委婉動聽,令人心曠神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龍
  • 外文名:Kalon
  • 類型:撥弦樂器
  • 民族:維吾爾族
  • 流行地區:新疆
卡龍琴介紹,歷史,發展,從熱瓦普到卡龍琴 破解刀郎人的音樂密碼,卡龍琴:刀郎木卡姆獨有的樂器,

卡龍琴介紹

歷史

據史籍記載,卡龍琴是學者和音樂家艾布·納斯爾·法拉比(約公元870—950年)發明的,法拉比出生在阿爾泰地區(據《樂師史》)中記載,相傳法拉比將一段粗大的楊木掏空,用獸骨做琴軸,用羊腸做琴弦,創造了第一個卡龍。後來用共鳴箱代替胡楊木殼,鋼弦代替羊腸,鐵軸代替獸骨,經過改進的卡龍琴,聲音更加優美悅耳,深得人們喜愛。他用卡龍琴演奏過《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烏夏克》等古典音樂大曲和間奏曲。大約在20世紀初,民間的卡龍才使用一些金屬弦。演奏時使用的揉弦器,傳說是麥蓋提毛拉曼的侄子烏拉依木·潑萬受到鳥鳴的啟發後,創造發明了揉弦器“闊西塔甫”(為“鳥兒鳴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後來才改用金屬製作。
卡龍琴

發展

現代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卡龍琴,琴身用桑木製成,共鳴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狀似左半張揚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馬、拴弦釘、弦鈕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框是共鳴箱的四周框線,用長短、厚度不同,寬度一致的四塊桑木板製作,其中左側框板應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彎度。琴框上、下兩面分別粘以用桑木薄板製成的面板和底板。面板上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並組成各種圖案,面板左側邊緣粘有曲形山口。琴馬有活動馬和條馬兩種,它們的位置不固定,都可以移動。面板左側置若干活動馬,馬峰稍尖,排列呈曲線;面板右側置一個長形條馬,馬峰較尖,其上多置一段粗鋼絲。右框板上置有拴弦釘,左框板上設有弦鈕,數量與琴弦相同,均為木製,旋轉弦鈕可調節音高。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維吾爾族風格的圖案花紋。卡龍張有16組或18組琴弦,每組為兩條同音弦。琴弦使用金屬弦,以前多為銅絲弦,如今常用鋼絲弦。銅弦發音柔美,鋼弦音色清脆。較常見的卡龍,前15組用鋼絲弦,最後一組低音弦用一條銅絲弦。琴弦均用裸弦,因纏弦、直徑、長度不同,發出的樂聲也是高低有別的。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長,高音弦細且短。過去民間流行的卡龍,多為民間藝人自製自用。
卡龍 (Qanun)琴卡龍 (Qanun)琴
卡龍琴
演奏時,將卡龍置於木架或桌上,前邊略高,近奏者的後邊略低,琴面微向演奏者傾斜。右手拇指和食指執木製或竹製撥片或食指戴指套撥彈琴弦發音、演奏旋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鐵制揉弦器(又稱“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動,產生各種裝飾音。右手技巧有彈、撥、掃、劃、雙彈、多彈和快彈等,左手技巧有實音、滑音顫音和壓弦顫音等。卡龍的最低音定弦為G或c,按七聲音階排列,音域G—a2。改革的22組弦卡龍的音域為c—e3, 達三個多八度。卡龍還常以所奏樂曲的調式音階定弦,如一個降號的樂曲,就把b定為bb ,一個升號的樂曲,則把f定為#f。卡龍的音色清脆明亮、錚錚悅耳,尤其是左手演奏的吟音和滑音裝飾旋律,具有獨特的風格,適宜演奏速度較慢的樂曲。改革卡龍的演奏技法有所創新,已發展為雙手各執一撥,均可演奏旋律,左手中指、無名指兼執揉弦器配合奏出吟音、滑音,它既能演奏速度較快的樂曲,又能自如地奏出各種音程的雙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具有較為豐富的表現力。
在南疆和東疆的維吾爾族民眾中,每逢佳節、婚禮、盛夏之夜或豐收之後,人們常常聚集在一起,舉行載歌載舞的“麥昔萊甫”,表達內心的歡樂,男女青年則用它來傳遞愛慕之情。卡龍是 “麥昔來普”中演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離不開的樂器,更是演唱“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特別是演奏“刀郎木卡姆”的散板部分,最能發揮它風格濃郁的特色。

從熱瓦普到卡龍琴 破解刀郎人的音樂密碼

刀郎木卡姆的演奏中,有四種樂器是與眾不同的,刀郎人獨有的卡龍琴、刀郎熱瓦普、刀郎艾捷克、刀郎人的手鼓。其中卡龍琴和刀郎熱瓦普被稱為刀郎樂器,是刀郎木卡姆中的靈魂。
不同種類的刀郎樂器演繹著不同風格和節奏。二十年前,不少外國以及中國其他省份的作曲家、音樂家都想嘗試把這五種節奏的和諧之聲記錄成五線譜,但都在採風數月後,紛紛放棄,最後,還是刀郎人自己的兩位音樂家熱合甫·吾拉音,阿不都熱依木·尼亞孜花費十年時間將刀郎木卡姆九套曲子和刀郎民間十九首民歌整理成可以流傳於後世的五線譜,刀郎樂器從此更是在無數作曲家、音樂家眼中變得更加神秘。

卡龍琴:刀郎木卡姆獨有的樂器

關於卡龍琴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大約500年前,有一位叫毛拉的刀郎人,酷愛音樂,用一塊三角形箱式木料,把野獸的腸子曬乾,擰成細弦釘上,便可以彈奏出音響。後來,毛拉幾經改制,將三角形改成四邊形,彈奏出的聲音更加美妙了,這“有聲的音箱”就是卡龍琴的始祖。
現在,刀郎人將枯死的胡楊從中間掏空,加工成槽狀、旋成弧、箍成桶,做成琴箱。
琴長85公分,寬55公分,高15公分,琴弦固定為19對,弦軸和面板取材於桑木、核桃木。
在新疆其他地域的木卡姆演奏中,也出現過類似於卡龍琴的樂器,吐魯番地區的“”,從外形和演奏的方式來看,基本相似,可這其中的門道還得聽聽專家怎么說。
麥蓋提縣文工團原團長熱合木·卡德爾道破兩種樂器的區別:“先有卡龍琴,再有鏘。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樂器,卡龍琴19對琴弦只有一個琴軸,裝在左側上部,而鏘至少有四個琴軸;卡龍琴彈奏複雜,許多音得左手用銅器按壓,右手彈奏,就這樣,有些音還是無法彈奏,但鏘就不一樣了,所有的音都可以直接彈奏。”
卡龍琴是刀郎人最古老的樂器,對於刀郎人自己來說也是有些難學,對外人來說那更是晦澀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