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巴哈老城

卡斯巴哈老城

卡斯巴哈是典型的麥地那式或伊斯蘭式的城市,是地中海最傑出的海岸景觀之一。這是一處促使人們回顧歷史的地方。它保留了城堡,古代寺院和奧斯曼宮殿,同時保留了傳統的城市建築以及根深蒂固的民族觀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斯巴哈老城
  • 外文名:Kasbah
  • 類型:麥地那式或伊斯蘭式的城市
  • 地理位置:坐落在米蒂賈(Mitidja)平原附近,面對著海灣的港口與地中海。
  • 建立時間:公元前6世紀
城市簡介,城市歷史,城市風貌,提爾聖谷,

城市簡介

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老城
從空中俯瞰海島,有一座建於公元前四世紀的迦太基貿易驛站,這就是卡斯巴哈。
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建在陡峭的斜坡上(118m高)緊挨著布扎里(Bouzareah)山,坐落在富饒的米蒂賈(Mitidja)平原附近,面對著海灣的港口與地中海。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建立於公元前6世紀。歷史上主要起軍事與貿易職能,現為阿爾及利亞的首都。

城市歷史

現在的阿爾及爾的位置被伊科西姆人(Ikosim)占據著,先後是腓尼基和伊科錫溫(Icosium)的貿易基地,公元一世紀茅利塔尼亞皇帝占領了這裡。
繼五世紀被汪達爾人征服之後,六世紀茅利塔尼亞又落入拜占庭人的統治下。後來阿拉伯人於公元994年奪回了這裡,並且在羅馬城市的遺址上建立了一個新的城市。到了十五世紀,阿爾及爾的歷史又與馬格里布王朝的戰爭聯繫在了一起。
1529年,巴伯路斯(Barberousse)兄弟控制了佩尼翁(Penon)要塞從而結束了西班牙對阿爾及爾周圍島嶼的占領,從那時起阿爾及爾擴展到了海邊。阿爾及爾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者確定為首府城市,並且建起了城堡和防禦城牆。
十七、十八世紀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西地中海的前哨,阿爾及爾這個防禦型的城市也成了野蠻的海盜們的藏身處。在這種軍事和貿易活動的刺激下,阿爾及爾的經濟空前繁榮。
1716年,一場大地震摧毀了麥地那的大部分建築,後來又逐漸重建了起來。1830年被法國占領後,阿爾及爾老城經歷了大規模的改造,這使得從土耳其時代就形成了的城市結構徹底改變了。

城市風貌

卡斯巴哈(用於老城整體的一個專有名詞)占據著城堡之間的三角地帶,建在小山的頂上,靠近海邊。錯綜複雜的街道和小路組成了一個嚴密的“網路”,地勢略顯傾斜,因此這個“網路”中還夾雜著一段一段的樓梯,整個城市都被這個網路覆蓋著。不過,在城市的廣場處這個“網路”是空的,如謝克.貝恩.巴底斯(CheikBenBadis)廣場,這裡是老城的中心。
在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中,土耳其的軍事建築與摩爾人的建築傳統還有地中海阿拉伯建築風格融為一體。沿著山勢而建那些房頂帶有陽台的白房子組成了一幅擁擠、混亂的圖景。許多主要紀念性建築都使用木雕和陶器裝飾房屋,並帶有花園與噴泉,由於這些建築的亮麗使得它們在整個市容中顯得十分突出。這些建築包括大清真寺(11到14世紀)、西迪.阿卜-德-拉曼(SidiAbd-al-Rahman)清真寺(18世紀)、凱喬娃(Ketchaoua)清真寺(18到19世紀)和theDarAzizBentElRey宮(16世紀)在內。
阿爾及爾的卡斯巴哈是一種建築或者建築組合的顯著例子,它是一個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時期的關鍵見證另外,它也是傳統人類定居點的很好例證,它表現了一種在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的衝擊下變得脆弱的文化。

提爾聖谷

提爾據說是紫色顏料的誕生地。它是最雄偉的腓尼基城市,統治著一些海域,建立了象卡地茲和迦太基這樣繁榮的殖民地。它的歷史地位在十字軍東侵之後逐步衰落,但仍保留了許多主要是羅馬時期的重要的考古遺物。
提爾始建於公元前3000年之初,最初是由一個大陸定居區和一個離岸不遠的中等規模的島嶼城市組成。但直到公元前1000年,這個城市才達到鼎盛時期。公元前10世紀,提爾的國王海拉姆通過填海造陸的方法將兩個島嶼連線起來。隨後他又用同樣的方法在浩瀚的海洋中營造出相當可觀的陸地。
腓尼基人的擴張開始於公元前815年,當時來自提爾的商人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最終她的殖民者遍布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同時也為這個城市帶來了繁榮的海上貿易。然而,繁榮和富強也引來了敵人的垂涎,公元前6世紀初,古巴比倫的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圍困這座四面高牆的城市長達13年之久,提爾頑強不屈,巍然屹立。但也可能是當時大陸城市的居民考慮到島嶼完全將其放棄了,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國王在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中占領了這個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海岸基地。由於不能席捲這座城市於一役,亞歷山大國王封鎖這座城市長達7個月,又一次提爾經受了考驗。但統治者利用遺棄的大陸城市的殘跡建築了進攻便道,曾經一度達到了城市的圍牆。亞歷山大利用他的攻城器堅持進攻最終打破了防禦工事。據說亞歷山大對於提爾人的頑強抵抗和其部下的慘重損失極為惱怒,並且因此而毀滅了半個城市。城鎮中的30,000居民或被集體屠殺或被賣為奴隸。提爾和整個古敘利亞在公元前64年都陷入了羅馬的統治之下,而提爾在一段時間內仍然鑄造自己的銀幣。羅馬人在城市中建造了許多重要的紀念物,包括一個溝渠、一個凱旋門和一個在古老遺蹟中最大的競技場。提爾歷史中的基督教人物在新約全書中多次被提到。在東羅馬帝國時代,提爾的大教主使所有腓尼基主教的首領。當時這個城市經歷了第二個輝煌時期,這一點可以從她現存的建築遺蹟和阿拉伯穆斯林軍在公元634年所劫掠的放在Necropolis城邦中的碑銘中得到印證。這個城市沒有抵抗在新的統治者下依然繼續繁榮發展,大量輸出糖、珍珠製品和玻璃。隨著阿拉伯統治的衰落,巴努阿吉爾統治時期,提爾爭取到了一些獨立。這個時期提爾城市被噴泉所裝飾,集市上充斥著玲琅滿目的商品,其中包括地毯、金銀珠寶等。多虧了提爾的堅固工事,它使提爾城市抵擋了十字軍的強大進攻,但在1124年還是不幸陷落了。十字軍在此統治了約180年左右,麥姆盧科斯於1291年重新奪取了這座城市,隨後這座城市在逐漸衰落中進入了16世紀。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提爾完整地歸入了新的國家——黎巴嫩中。
聖谷是世界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的聚居地。它的許多修道院年代已十分久遠,引人注目地坐落在崎嶇不平地谷中,附近是黎巴嫩山林遺址,這裡的樹木是古代宗教建築優質的木材。
聖谷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麗的山谷之一,是典型的世外桃源。在峽谷的底部流淌著發
源於聖松山腳的卡迪沙河,在峽谷的著名的雪松林之上聳立的是黎巴嫩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
“Qadisha”這一詞源於閃族語系,它的詞義是“神聖的”,因而WadiQadisha的意思就是“聖谷”了。聖谷中有一些天然山洞以及由人搭建起的石屋,這些建築自公元前3世紀至古羅馬時代一直有人居住。另外聖谷中還散布著一些用石頭建成的小禮拜堂、寺院以及一些偏僻的修道院。早在中世紀早期,這裡就成了修道士、隱士、苦行修道者的收容所。這些虔誠的教徒屬於不同的教派,這些教派大多是因為對於基督本質的認識不同而形成的,他們中有基督教教派、基督一性論者以及基督一志論派等。那時聖谷中居住著很多信徒,其中甚至還包括伊斯蘭教教徒。這裡的居民講著各種語言,有希臘語、阿拉伯語以及衣索比亞語等。聖谷被一分為二,每一部分都分別以一處修道院的名字來命名。
聖谷從基督教早期就一直是修道士的聚集地。黎巴嫩山林里的樹木是聖林的殘存者,同時也是古代非常珍貴地建築材料。聖谷的修道院是殘存下來的最重要的反映基督教根本教義的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