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漢畫

南陽漢畫

南陽漢畫,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南陽漢畫像石刻採用的是以寫實為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說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為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陽漢畫
  • 性質:石刻藝術品
  • 年代:西漢
  • 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漢畫簡介,漢畫背景,漢畫特點,名人評價,漢畫保護,南陽漢畫館,

漢畫簡介

南陽漢畫像石,是漢畫發展最鼎盛的東漢早中期,先民留下的一筆極其特殊、極其珍貴的頂尖歷史文化遺產。漢代,南陽郡的管轄範圍主要包括現在的南陽市,也包括今天的平頂山市和湖北省北部(漢水以北地區)等地區。南陽地處南北交通要衝,為當時最大的南北經貿集散地,朝廷在這裡設定了鐵官、工官等官營手工工場。西漢時期,南陽就因水利、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高度發展而“富冠海內”。東漢時期,南陽人口由西漢時全國第三位躍居第一位,是漢代全國五大城市之一,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漢畫背景

南陽在西漢時就是霍去病、張騫、王莽等人的封地,也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故鄉和成就帝業之地,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多數出自南陽一帶。東漢王朝確立之後,南陽被稱為“陪都”、“帝鄉”或“南都”。據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四十七人,五位皇后、一個貴人出生於南陽,封在南陽的公主就有七人之多。《後漢書》記載:“河南(洛陽)帝都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皇親國戚、開國功臣、達官貴人云集於南陽,很多功臣名將以退職之後能夠居住在南陽為榮為幸,因此形成一個特殊的貴族階層,其中有的已經達到了“閉門成市”、“富擬封君”的程度。他們崇奢競富且痴迷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人神相通,極為重視“生前身後”,生者有的,死者也要有。因而豪華門闕、祠堂和陵墓規模大且數量多,在其建築上多用青石,關鍵部位幾乎無石不雕,形成了漢畫像石藝術寶庫,得以聞名天下,它讓無數名家為之傾倒。
南陽漢畫南陽漢畫

漢畫特點

南陽漢畫像石風格粗獷豪放,不拘泥形象的細節特徵,多藉助於石材的天然肌理來表現,具有行草書法的筆法特徵,輪廓多為圓弧曲線,展現出濃郁的楚文化風韻。簡約嫻熟的雕刻技法、揮灑自如的線條運用、誇張變形的物象造型、主題鮮明的構圖形式、以形寫實的創作理念、豪放浪漫的藝術張力、活力四射的強勁動感、震撼人心的恢弘氣勢,共同構成了南陽漢畫像石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廣義的漢畫,是指漢代遺留下來的畫像石、畫像磚、壁畫,以及帛畫、器物畫等漢代的繪畫作品。因為畫像石、畫像磚珍稀貴重不便攜帶,拓片就應運而生。這些從畫像石、畫像磚上拓制下來的拓片,被魯迅不經意間定義為 “漢畫”,他在收集南陽漢畫拓片過程中,有多封書信談及拓片,都直說漢畫,如“印行漢畫,讀者不多”,“拓漢畫款,先已寄去卅”等。所以,通常所說的漢畫,就是指狹義上的這種 “漢畫拓片”。
漢畫是從原物上直接拓印下來,所以原物的大小長短、粗細深淺、花紋的陰陽明暗都能表現得自然逼真。拓制精美的漢畫,別具金石韻味。漢畫的拓制過程,融合了獨特的捶拓工藝和拓工的風格、見解,實為二次創作,使漢畫成為珍貴的藝術品。漢畫甚至比原石更加動人心魄,給人以強烈的審美震撼和收藏欲望。漢畫由於捶拓年代的不同和捶拓者水平的不同,價值也有很大區別。捶制出好的拓片,不僅要求捶拓者具備高超的技藝和獨到的審美,而且要求捶拓者“入靜通慧”,將每一拓包都拓得恰到好處。
那些拓畫的工藝大師,惜墨如金,一張拓片,由大小拓包無數次無數遍捶拓而成,不洇,不透,非常吃工費時。精美的漢畫,必然達到準(準確反映原石信息)、勻(用墨均勻無污點)、淨(邊緣乾淨整潔)的標準。這樣的漢畫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有的甚至會超過原石的價值,如果原石已毀,那么這張漢畫就更為彌足珍貴。南陽有不少拓制高手,群體優勢非常明顯,不管用墨或淡(薄如蟬翼)或濃(重如烏金),或黑白或彩色,都讓人嘆為觀止。行家認為,漢畫是後世畫家嘔心瀝血、傾注全力,也只能望其項背的藝術品。所以,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和收藏家之間常以漢畫拓片相贈、交換。
南陽漢畫南陽漢畫

名人評價

魯迅早在北京時已經注意搜輯漢碑圖案的拓本,還打算將集成的《漢畫像考》印出。粗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陽漢畫像石,讓魯迅看到了中華民族鼎盛時期那種強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讚“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魯迅認為,從這些看似古老殘缺的東西中,依然留存涌動著新鮮的藝術生命信息與光芒,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上升期昂揚飽滿的精神風貌。在民族貧弱的時候,這種精神氣質尤為可貴。 魯迅認為從畫像石上,一是可以窺見秦漢典章文物及生活狀態;二是如果參酌漢代的石刻畫像,明清的書籍插圖,並且留心民間所賞玩的所謂“年畫”,和歐洲的新法融合起來,也許能夠創出一種更好的版畫,或可另闢一境界。魯迅給漢畫以科學的定義,希望漢畫能給現代中國美術提供借鑑,希望漢畫中所涌動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國人的靈魂。
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曾自述平生激動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國看印象派一個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參觀南陽漢畫館。他說:“我簡直要跪倒在漢代先民的面前。”“其藝術的氣概與魅力,已夠令人驚心動魄了。那粗獷的手法,準確扼要的表現,把繁雜的生活場景與現實形態概括、升華成藝術形象,精微的細節被統一到大膽的幾何形與強烈的節奏感中。其中許多關鍵的、基本的藝術法則與規律,正是西方後期印象派開始探求的瑰寶。”
歷史學家翦伯贊對漢畫像石極其重視。他指出“……南陽一帶又發現了大批的石刻畫像,始有若干學者開始對石刻畫像作藝術的研究。我以為除了古人的遺物以外,再也沒有一種史料比繪畫雕刻更能反映出歷史上的社會之具體的形象。同時,在中國歷史上,也再沒有一個時代比漢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當時現實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來。漢代的石刻畫像都是以銳利的低淺浮雕,用確實的描寫手腕,陰勒或浮凸出它所描寫的題材。風景樓閣則儼然逼真,人物衣冠則蕭疏欲動;在有些歌舞畫面上所表示的圖象,不僅可以令人看見古人的形象,而且幾乎可以令人聽到古人的聲音。”“這些石刻畫像,假如把它們有系統的搜輯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漢代史”。
藝術大師林風眠讚嘆說:“漢畫像石是中國繪畫之大宗也。”他更進一步指出:“漢朝的畫像石應該是中國藝術的主流。”
南陽漢畫南陽漢畫
中國漢畫學會會長馮其庸有詩讚漢畫:草澤起英雄,乾坤百戰同。漢家功業在,指點畫圖中。
當代藝術學創始人張道一教授在談到漢代畫像石藝術時,指出:“其想像之奇特,結構之巧妙和造型之嚴謹,標誌著我國繪畫藝術的成熟,成為中國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中國畫歷來所強調的氣韻、力度在這裡找到了最早的源頭。”
著名文史專家田秉鍔說:最讓後人品味不盡的,還是漢畫像石。它是無聲的畫,有形的詩,雕鏤的夢想,殂磨的輓歌;它是兩千年前圖畫式的信息庫,它是漢代先民留給後代的無言之教。後人光仰視是不夠的,還要閉目聆聽,潛神思索,或許才能接通斷絕千百年的種族文化聯繫。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分會副主席王冰石為南陽漢畫題詩:百變千奇大漢風,匠師鬼斧奪天工。吾人愧煞手中筆,抹綠塗紅總昧蒙。
魯迅先生在跟人談及南陽漢代畫像石的價值時說:“關於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然無知,耳目所及,也未知有專著的學者……生活狀態,則我以為不如看漢代石刻……漢時習俗,實與秦無大異,循覽之後,猶入其景,猶見其人,猶聞其聲。

漢畫保護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倡導“藏寶於民,利國利民”(李鐵映語),由此,南陽漢畫也進入藝術收藏市場,特別是民間漢畫藏品也有了在市場上出鏡的機會,尋常百姓開始逐漸了解認識漢畫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並作為一種顯示文化品位、寄託思想情感的高雅禮品,珍藏、展示或饋贈。
南陽漢畫南陽漢畫

南陽漢畫館

南陽漢畫館,位於中國楚漢文化的發祥地——河南省南陽市郊,北倚諸葛亮躬耕隱居地中國歷史名勝南陽臥龍崗,南臨南陽市區風景線白河遊覽區,環境幽雅,景色綺麗,是中國第一座專門收藏、陳列、研究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創建於1935年10月10日,1959年、1976年兩次重建,有藏品1500多石,其中一級品150石,主要有東漢大型圓雕——“天祿、辟邪”和東漢建寧三年 (公元170年)“許阿瞿墓誌畫像石”,為漢代藝術的寶庫。是中國建館歷史最早、規模最大、藏品數量最多的一座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博物館,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石研究中心。2000年南陽漢畫館榮獲“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博物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收藏的漢畫先後多次榮登為“國家名片”。
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南陽漢畫館講解
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信道教、巫術的升仙圖和神話傳說。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信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為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台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後拖蛇尾,兩隻飛廉,一前一後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於剔地並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採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南陽漢畫像石是研究漢代社會史、美術史的重要材料,它數量多,內容豐富,屬於墓門及桅楹的居多。漢代工匠在石刻中充分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成功地刻畫出眾多的藝術形象。無論是車馬的賓士,宴樂的喧譁,授經時的肅穆,歌舞時的歡樂,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特別是表現人物、動物的力與速度方面獲得極大的成功。漢代人民的生產勞動、建築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畫像石刻中有充分的體現,這是反映耕作場面的,這是在捕魚,這是漢代的獨輪車。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漢代封建貴族階層的生活情景,這也是南陽漢畫像石刻的主要表現對象。不盡的高樓重閣,對稱豎立的漢闕;駢駕飛馳的戰車;看,在長長的導騎射田獵.......這副鼓樂宴饗圖還採用了上部直視,下部俯視的表現手法,酒杯用陷下去的窩狀來體現,構思可謂奇特。看這些車騎出行圖、田獵圖、鬥雞圖,無一不是他們生前驕奢生活的寫照。作為供墓主人死後繼續奴役的對象,畫像中還刻繪有成群的奴婢侍從,楊柳細腰的高髻侍女,男奴操戈執盾,守衛在殿堂門闕之外,女婢端燈執奩,侍奉在貴族身邊。此情此景。栩栩如生,使我們步入漢畫館,有一日夢回千年之感。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天象與神話廳。該廳是南陽漢畫館的重要主題內容。南陽漢畫像石中有不少以神話傳說和天文圖像為題材的畫幅,這些畫像石,為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圖像資料。西漢時期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重要階段,這時人們對天象的觀察較之前代更為細緻準確,並且掌握了五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對日食、月食、太陽黑子這些現象,人們已逐步認識了形成的原因。
這些在古代文獻記錄中已很詳盡,漢畫像石則是用圖像的方法記錄了天文現象,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圖文並茂的漢代天文學資料。大家看這副日月同輝圖,畫像一端刻圓腹烏鴉,圓腹為太陽,另一瑞刻月輪,月中有蟾蜍,畫像空白處刻飾星宿。烏鴉又叫金烏,金烏背負日輪又叫陽烏,《漢書·五行志》和《晉書·天文志》都有太陽黑子的記錄,這幅圖記錄的其實是古人早已觀察到的太陽黑子,至於“月里有蟾蜍,”則是古人對月中暗影的形象說法。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這幅日月合璧圖,古人用高超的手法,紀實與藝術的處理十分巧妙,象徵月亮的蟾蜍遮住了表示太陽的金烏腹部中心,使人一望即知反映的是日食現象,說明漢代人們對日食產生的原因已有了正確的理解。天文圖像是南陽漢畫像石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量占各地古代石刻天文圖像之首。這裡反映的有準確的北斗星、鉤陳星、雷公車,牛郎織女星及罕見的彗星圖等,是我國漢代天文科學方面的珍貴遺產和實物見證。其中,後奔射日、嫦娥奔月、陽烏巡天、月中蟾蜍、羲和逐日、常羲捧月等遠古神話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
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可以說,南陽漢畫像石刻,藝術風格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形成了漢代藝術史上獨特的畫像石刻藝術流朗,在中國美術史冊上占胡重要的篇章。它主題突出,布局疏朗,藝術表現雄渾,內容言簡意賅,概括性強。如歷史故事畫,既未採用連環畫法,也未嚴格按照史料記載中的細枝末節去全盤繪畫,僅根據故事的主題,抓住主要戲劇性衝突的代表人物或特點加以刻畫,一個長篇歷史故事,只用寥寥數筆,便使人一目了然,回味無窮。這種巧妙的藝術構思與高度概括的藝術表現力,充分顯示出漢代藝術家卓越藝術創作才能和高超的雕刻技巧。南陽漢畫像石對人物、動物的刻畫強調氣勢,誇張動態,注意以形出神,不拘細微修飾,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了後世難以相比的深沉雄大、古樸豪放的氣勢美。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董作賓、張中孚、孫文清等國內文化教育界名流,共同掀起了蒐集、整理、研究南陽漢畫像石的熱潮,特別是魯迅,不顧病魔纏身,對南陽漢畫像石的蒐集和喜愛達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說,未來的光明前景將一定證明,我們是文學藝術遺產的繼承者,也是開拓者、建設者。魯迅先生說得對。建國後,黨和政府明顯加強了對南陽漢畫像石刻的蒐集和保護,新建的南陽漢畫館,就像一座巨大的漢代歷史文化藝術寶庫,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土前來探訪尋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