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漢畫像石

南陽漢畫像石

南陽漢代畫像石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中國的文物考古學專家從漢代,並認定其為漢代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陽漢畫像石
  • 性質:古物
  • 時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 特徵:圖案和文字
出土,歷史背景,環境,喪葬觀念,畫像石墓,和諧意蘊,畫面境界的和諧特徵,創作手法和理念的和諧運用,相關資料,畫像石,漢代的美術,藝術的發展,社會條件,畫像石的意義,

出土

1931年夏,雨季,南陽連日暴雨傾盆,白河水位暴漲,衝上堤岸,沒想到在南陽城西南18里草店村附近,衝出一座漢墓,墓中的文物被盜搶一空,只剩下搬不動的墓石,後來有學者下到墓中,發現這些搬不動的墓石上刻有許多圖案和文字,沒想到這一發現,打開了兩千年前漢代的生活全景圖。
在其後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不知有多少座漢代畫像石墓被盜掘和拆毀。漢代畫像石在出土後,或被移作別用,或被散落荒郊野外。明清南陽城牆的基礎中,也使用了大量的漢代畫像石,因當時無人知其為漢代畫像石,便誤以為是神仙造化的古景,南陽市方城縣的博望橋,建於明代橋身上有近百餘塊畫像石,備用作橋的基石砌在橋下。傳說中的“石人大睡覺”,就是指橫砌於橋基上的人物畫像石。
南陽漢代畫像石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被中國的文物考古學專家發現,並認定其為漢代遺物,出自漢代古墓。

歷史背景

環境

南陽位於河南省的西南部,地處漢水流域,東、北、西三面環山,是一個扇形盆地。這裡河流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秦時在此設定南陽郡。西漢時,南陽郡因其所處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物產資源而成為農業和手工業極為發達的地區,南陽的冶鐵業在漢代尤為著名,當時的冶鐵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制工具的質量及數量不斷提高,為農業、手工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必然帶來商業的繁榮。從而使南陽郡治宛城在西漢時就已成為全國著名的五大商業都市之一,並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內”的美譽。

喪葬觀念

正是南陽一帶經濟的日益富庶,才使其成為漢代大貴族依附和寄食的地方。西漢時就有不少王侯被分封在南陽,東漢王朝建立後,宛城又成為京城洛陽的陪都。因此,南陽更成為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們的雲集之地。漢代普遍盛行“靈魂不滅,視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因此,那些盤踞在南陽一帶的眾多貴族官僚們便將墳墓建得像生前陽宅一樣豪華氣派。

畫像石墓

就連一些不太富足的中下層地主,商人也不惜傾其家產對其父母實行厚葬,企圖以此舉博得孝名,從而達到躋身仕途,升官發財的功利目的。於是,南陽一帶便出現了大量豪華堅固的畫像石墓。
漢代畫像石墓出土最集中的是在南陽市的臥龍區和唐河、方城、鄧州縣內。南陽發現的漢畫像石墓雖然同屬於兩漢時代,但也存在時間早晚的差異,最早在西漢昭宣時期,最晚在東漢晚期。在南陽地區先後發掘了四十多座漢畫像石墓,後來文物考古工作者經過多次的文物普查,還發現了大量散存的漢代畫像石。南陽市漢畫像館已收藏漢代畫像石2000餘塊,成為全國藏品最多的漢代石刻藝術博物館。
南陽漢畫像石的出土量很大,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涵蓋了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就像漢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因此漢畫館根據畫像石所反映的不同主題,按畫面內容分廳分類進行展出,依次為:生產勞動、建築藝術、歷史故事、社會生活、天文與神話、角牴、舞樂百戲及祥瑞升仙八大部分,從不同層面反映漢代的社會生活狀態。

和諧意蘊

畫面境界的和諧特徵

漢代南陽畫匠、工匠以樸素的觀,把對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體認、追求,進行了情感化的描述和呈現:同源、同本、同類的自然萬物皆秉承天地之氣以生,一切物體都處於或應該處於一種美妙、和諧、自在的狀態,從而組成有節奏的生命律動,和諧地存在。南陽漢畫像石的畫面意境都體現著和諧的特徵。主要表現在:
1.獸與獸的和諧。在南陽漢畫像石中,自然界的動物及想像出來的動物很多:龍與虎、虎與熊、牛與象、象與鳳等,這些不同類別、不同性格的動物出現在一處。它們雖多表現為爭鬥與運動場面,但在古人的心中,它們或具有祥瑞之意,或和祭祀有關,或寄託著人們鎮守自然疆域、保佑人類安泰的期望,或與避邪求福有關。因而畫面之上,均以祥雲繚繞,呈現出祥和、溫潤的情趣,體現了一種相互之間的共生依存、共同協作的關係。如南陽市白灘出土的樓閣立柱的外側,左邊刻有青龍,右邊刻有白虎,共同為主人把守著一方平安。
2.人與獸的和諧。南陽畫像石許多為獸身人首。人與獸斗、人與牛斗是南陽漢畫像石的主要題材,在這些人與獸斗、人與牛斗的畫面中,人絲毫沒有驚慌失措之態,反而有玩耍動作的安閒與滑稽,人與獸似為親密的夥伴。如“羽人”的出現常伴隨著動物,所以給它插上翅膀,讓它似飛禽一樣翱翔於天地之間。人與獸自在、流暢、和諧、融洽地共生共處,表現了漢代人們視萬物如一體,駕馭自然的氣度和心態。
3.人與神的和諧。南陽漢畫像石有大量的人神異質同構的神:伏羲女媧均為人身蛇尾,在神的意蘊和神話思維中二者合為一體。南陽縣草店出土的神獸、門吏畫像,上刻二神獸,下刻二門吏,神獸與門吏共同擁有一方空間,人與神和諧相處。人對神的祭獻神態的描畫顯得更加自然親切,神也不再是陰森可怕,而是和藹可親。在對神的祭拜禮器上,也由原來使用的鼎一類較為講究的貴重的青銅器變為民間凡人使用的清新活潑的日常生活用品。這說明,漢代人從先秦時期對神的敬畏、對高緲的道德理想的精神追求,轉變為神人合一的自然觀,轉變為對個人養生健康的追求,轉變為在神界致福的喜悅和歡樂。
4.人與人和諧。唐河針織廠漢畫石墓,廳堂內外7個人物分成4組。堂內兩組:一組主人端坐,侍從相伴,另一組伎優在彈奏。廳堂外兩組:左方一組是拜謁圖,右方一組樂伎在彈奏。可以看出,所繪人物心態平和,秩序井然,人與人在共擁的環境之中,安然、優雅、和悅地生存。
5.人與周圍環境和諧。漢人極重視人與周圍環境與宇宙之間的和諧共生。唐河石灰窯村漢畫石墓的墓門畫像,上部為建築圖像,四阿式頂樓閣,雙柱,柱上有雙層望亭,柱子兩側各置柏樹一株,樓閣與望樓屋頂坡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鳳鳥姿態各異,柏樹與望樓上的鳳鳥向中心方向聚攏,中間樓閣上的鳳鳥展翅欲飛。畫面上,建築、動物、植物、人物組成十分和諧的關係。整個畫面敞宇高堂,墓室主人藉助於巍峨的建築、青松、伎舞、羽人、鳳鳥的陪襯,表現出雍容優雅的風度,體現了祥瑞自然的氣氛。

創作手法和理念的和諧運用

由於漢畫像石即創即沒的特點,它屬於一種雙關意義上的墳墓藝術。“既為安葬死者而施行裝飾並置以封閉門扉之後將不再開放的幽冥世界。墳墓藝術並不以給生人觀看為目的,經歷著與後者一同幽禁於冥世之命運”。②在這個締造儀式的特殊聖地,要實現生者和死者精神溝通、情感聯繫,要體現人性的價值和尊嚴,要寄託主人或者家屬特殊的心理和畫匠、工匠的藝術水準。創作者不遺餘力,傾其所能,在藝術上追求盡善盡美之境界。
1.雕刻手法的自如運用。漢畫像石以石作為畫面的基質,工匠利用石質本身的紋理,以刀代筆,在堅硬的石面上運用各種刻制手法:平面陰線刻、凹面陰線刻、平面剔地淺浮雕、橫豎紋襯底淺浮雕等手法,創作出和諧的藝術畫面。無論陰與陽、明與暗、粗與細,還是大與小、強與弱、剛與柔,都顯得整齊而不呆板,既重視形體本身——圖的作用,又關注形體之外——石“底”的重要性,具象與抽象、人工與自然,完美地統一了起來。如唐河縣針織廠出土的“荊軻刺秦王”:畫面從左到右,依次排列著荊軻、秦王、秦武陽。整個石面質地粗放,且有道道裂痕,創作者依據石塊的天然狀態,把每個人的外部輪廓與身體內部細節表現得惟妙惟肖,或長或短,或深或淺,與石面肌理渾然一體。
2.空間環境的和諧布局。在南陽漢畫像石中,一幅畫面之中,天上的靈、遠古的神、傳說的龍、現實的人,以神話意境作為交融的空間。尺幅之間,靜謐的幽冥、神秘的天國與喧鬧的人間現世,相互融入、比襯,和諧共處,它表現出創作者對巨觀和微觀、神界和人界的把握程度。南陽縣的雷公畫像石,車外雲氣飄動,車前飛揚拉車的三隻翼虎姿態各異,與趕車的侍從節奏和諧,富於浪漫情趣。唐河針織廠出土的河伯出行畫像石,河伯端坐車中,兩仙人前行,四魚套前,兩魚護後,兩侍騎魚相隨,洋溢著神話般的仙境。畫面主題鮮明,布局舒朗、勻稱,一石一主題,把同一內容的圖像集中於一個畫面,注重整體效果,取得生動的藝術效果。  3.動感線條的流暢描畫。南陽漢畫像石擺脫了三代器物飾造圖案的傳統束縛,形成超過器物之外的形式:流暢的線條,強烈的動感,表現出如行雲流水,輕歌曼舞,浪漫灑脫的和諧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兇猛的虎、豹、獅、熊,溫順的牛、馬、豬、羊,祥瑞的鳳、龜、象、鹿,神秘的麒麟、天祿、辟邪、飛廉,都加入到流動的虛靈空間,陽烏、蟾蜍、星座、雲氣,都在朝一個方向運行,依天體運行的軌跡方式表現,以飛動的形象與雲氣交融結合。南陽王莊出土的舞樂百戲畫像,左方3人,一人揮長袖起舞、一人作滑稽舞、一人作柔道之技。袖舞者體態苗條,戲舞者形體憨朴,柔技者體型柔和,三者形成剛與柔、直與曲的節奏律動。3個人細節被概括,腰被束細,身體被拉長,舞姿極具流線的動態之美。其他像伏羲、女媧形象,他們的身體呈S形,形成了S形的運動曲線,給人以強烈的力量感、運動感、生命感、舒暢感與和諧感。

相關資料

畫像石

“河南的南陽是一個產畫像石在中國一塊很重要的地方,中國的畫像石大概主要的集中地是在山東、徐州、南陽和陝西這一帶,它剛好反映了中國的幾個地方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最有代表性地區的文化特徵,南陽的畫像石它體現的中原文化的特徵,它把這種大氣,博大的特徵暫存下來,而同時它又有它細膩表現的地方,它在繪畫上面利用了雕刻的石面以後其他的了繪畫線條,勾出它的輪廓,勾出它的結構,把這個形象給予了比較充分的表現。那么它不是採用很細膩的這樣的石字,不是採用很多的線條、造型去表現這個形象的,是以簡潔,言簡意賅的這樣的一種語言方式來突出它的形象,來表現它需要表現的題材。所以這一點也是南陽的畫像石它獨特的一個地方,這一種風格,我想更多的是體現了中原文化在這裡面表現出來的沉雄博大的另外一個方面。”
南陽在西周時期屬申國,(今南陽市區北)呂國(今南陽市區西)春秋戰國時期先為楚所滅,後又為曾韓,秦之地,但附屬於楚的時間最長。地域相近,文化傳統相通,南陽漢畫像石自然地體現了楚文化所代表的中國純粹藝術精神。神話跟歷史,現實和神、人與獸的同台演出,羽人插上雙翅,嫦娥擺動蛇軀,雲氣在翻舞飛騰,星體在迴旋流動。畫面通過線性韻律表現了極其深刻生動的意境,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徵。

漢代的美術

“漢代的美術在相當的藝術造型因素上都吸收了楚文化的特徵,比如說一個方面楚文化的靈動、飛揚的這種特徵,是漢文化直接繼承的一個審美品格,所以我們在今天漢畫像石裡面能看到靈動的造型,飛揚的這種氣勢,我們看到它的天象圖裡面的雲霧繚繞,神獸與人在雲彩當中飛揚的這種氣勢,我們就能看出它和楚文化之間或多或少,隱隱約約都是和它有一種聯繫,這種聯繫在一些畫像石裡面,尤其是那種表現神仙、表現天象、表現想像力這樣一類的畫面裡面非常突出。”
運動創造了藝術,南陽漢畫像石中無論人物、動物、自然現象常以運動的形態出現。為了表現運動的力度畫像常改變主體,靜止的空間外貌,把它們的孤立形象加入到流動的虛擬空間,這種運動有極高的速度,以飛動的圖像與雲氣交融結合,似為生命與信念神遊天人之間。如雷公擊行畫像的三隻翼虎,形體被高度概括,似三道閃電出現在空中。狩獵畫像中,犬似利箭,馬似海嘯,它們飛速追逐拚命逃竄的鹿,形如飛的運動速度使南陽漢畫像石的動物形象,顯得栩栩如生。
漢畫像石對龍的表現,達到了更高的境界。所出現的龍均舒展勁拔,剛強生動,表達出各種昂揚的性格,蛟龍騰空躍起,應龍駕雲飛霧,黃龍蠕蠕獨行,蒼龍交尾嘶鳴。龍的形象最能顯示出南陽漢畫像石的雄偉意境。

藝術的發展

秦漢時期,隨著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樂舞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地處中原的河南樂舞,成為漢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方面。舞躍百戲也是南陽漢畫像石的主要內容之一,鼓舞在南陽的出土的畫像石中有多種姿態,一般為二人執桴擊鼓起舞,畫面舒展、奔放。
在這些畫像石中既有倡優伎人專業化的演出,也有賓客主人的自娛性表演、打擊樂、吹奏樂,彈撥樂等五音齊鳴,建鼓舞,長袖舞各展風姿,雜技也在畫像石中有所展現,畫像形神俱佳,場面絢麗。既展現出兩漢時代歌舞昇平的盛世景象,又反映了漢代南陽的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
此墓是東漢時期的一座典型的夫妻合葬墓,首先我們看到兩組並列的墓室。這座漢墓是在南陽方城縣出土的。墓門雕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左邊的刀法雅拙粗放,左邊則顯靈巧細膩。陽剛與陰柔相得益彰。再看墓門上所刻的畫像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左下方門楣上則是寓意子孫繁昌的二龍穿壁圖,右上部門楣刻庵牛圖,這是一幅極為珍貴的畫像。
在南陽的漢畫館,天文與神話廳內展示著很多塊人首蛇尾圖像的畫像石,據說這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伏羲女蝸,她們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神。這幅伏羲女蝸交尾畫像石,又表明我們的始祖神是龍的化身,因此我們中華兒女就成了龍的傳人。

社會條件

“漢代人確實在這個上面它是表現了,把一個形象的圖形賦予想像力這樣的表現,把人類的繁衍的這樣的一個生命過程,用一個象徵性的符號給它表現出來,而更確切地說,它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在漢代,進入漢代以後,哲學思想對生命的一個思考,中國在漢代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陰陽這樣的一種哲學觀念,無形說和陰陽說在這個時期已經成為人們對生命共識天地萬象生存的這樣一個過程它的認識,所以在漢畫像石裡面不僅僅是在南陽,在其他的漢畫像石裡面也大量的表現出這樣一些圖畫,這個圖畫的含義就是在圖式中國對於人生命這樣的一個過程,對於一切的有機體,一切生命的繁衍過程的想像,和他們原始樸素的一個解釋。”
南陽漢代發達的經濟,使南陽出現了不少富商大賈和擁有萬金的土地主,他們憑著雄厚的經濟實力踏入仕途,建功立業,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使漢代社會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在很多畫像石都有所表現。
此石所刻畫像為漢代十分流行的一種宴席間飲酒遊戲——投壺。席中放置一壺,左右賓主二人席地而坐,懷中各抱教父向壺中投入。此畫像石生動的再現了漢代的飲酒文化,也反映了漢代社會貴族奢侈的生活狀態,畫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彪形大漢,兩眼呆滯,吃力聳肩,一副酒力不支而狼狽下場的形象。
漢自然西漢中期角牴之風盛行,人與獸斗,人與牛斗是南陽漢畫像石的另一題材,在獸斗與牛斗中,人絲毫沒有驚惶失措之態,反而有玩耍動作的安閒與滑稽。人與獸似為親密的夥伴。角牴可分為人與獸斗,獸與獸斗,人與人相搏等三種形式。這些畫像的形態誇張生動,富於感染力,動物野性充沛,任務勇猛矯健。在力量與意志的衝突和抗衡中,充分展示了崇力尚武,富於挑戰的時代精神。
一輛輛軺(yao)車,驂(can)駕非馬,高撐華蓋,前有導騎,後有護從,耀武揚威,煊赫過市,據史書記載,西漢政權剛剛建立,連皇帝也未能乘坐純一色的四匹馬拉車,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時,漢朝有了迅速發展,一般的地主,官吏也可乘坐馬車出行。南陽漢畫像石中大量的車騎出行畫像正是這種社會現實的反映。
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南陽漢畫像石中有許多天文圖像,巨大的陽鳥,肩負日輪而行,日輪內刻一象徵月亮的蟾蜍。豐富的想像力,結合神話傳說這是漢代人對“天”的哲學理解的藝術作品。
牛郎與織女就源於天文神話故事,我們所看到的這塊畫像石的右上角就有牛郎的形象,一個小牧童回首持鞭牽引著一頭牛,在牛郎上方刻有三星相連的“牽牛星座”。左下角刻有用連線形成房子狀的四顆星,就是“織女星座”。這一畫像將牛郎織女神話形象與天文星象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充分顯示出了漢代工匠那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藝。這些圖像,有些是漢代天象觀測的真實記錄,具有很高的天文學價值。

畫像石的意義

“南陽的漢畫像石裡面,天象圖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而且它的天象圖表現的比其他地區的畫像石更具特點,它把星座和天象裡邊的一些人物,富有想像力的表現在天象這樣一個世界裡面,而漢代在表現這個天象圖的時候,表達人們一種死後的觀念,當死者死了以後,給他造一個墓,讓他在一個能夠自由翱翔的一個空間裡運行,它的靈魂在一個很廣大的空間他能夠在裡面自由的游往,所以當時在漢代和三國這個時期,就有不少的詩人在寫遊仙的這樣的詩,他是給人展示的一個是天國的世界,天國世界的美好、自由和天國世界裡面的豐富多彩,這樣一個畫面給展現出來,所以這裡面有很多的天國的神靈,異獸、祥瑞、流雲等等這些都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美好世界,讓死後的靈魂,死後的人在天國有一個安詳生存的空間,這樣表現出來,就是給我們生的人感到安慰,死的人能有一個很好的生存空間,他有一個美好的家園,在這裡面給我們展示出來。比如說這樣一個漢畫像石,它的天象圖上,表現了這樣一個龍的星座,28宿裡邊表現出來的這個龍,它是一個星座的概念,在這裡邊它很好的解釋了漢代人的天象觀念,天象作品的這個青龍座,在這個觀念裡邊把幾個星座連線起來,我們看這個畫像上面,除了龍的造型以外,它把龍的星座的排列都按照龍的這樣一個九曲的這樣一個規律給他排列起來,而我們一看,這不僅僅是一個想像當中的一個造型,而是一個表現的是漢代人對於天象的理解,一個觀察把他形象化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就像一個科普讀物一樣,我們一看,這是一個科普知識,把漢代人的宇宙空間觀念在一方石頭上表現的這么具體,這么讓人能夠很好的去把握它,這是漢代人藝術的高超。”
南陽漢畫像石具有囊括宇宙,融合天人的宏大氣魄,對漢代繁榮發展所創造的世界,始終充滿堅定的信心與力量,它依據優越的政治,自然環境,把神話、歷史、現實進行歸納,以浩大的氣勢與力量去表現人類征服外部世界的雄偉意識,這一藝術寶庫的價值在未來將更加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