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河

御河

御河是大同市附近最大的一條河流,幹流長135公里,流域面積5001.7平方公里。該河匯入桑乾河,桑乾河流入永定河,而永定河是海河支流,御河屬於海河水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河
  • 幹流長:135公里
  • 流域面積:5001.7平方公里
  • 又名:南運河
  • 學科:水利工程
簡介,流域概況,水利樞紐,建設規模,配套情況,旅遊資源,相關歷史,

簡介

昔日的御河河道防洪標準不足20年一遇,河道內污水橫流,雜草叢生,工業及生活垃圾遍布河面,形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龍鬚溝”。御河,自大名路魏縣界經元城縣泉源鄉於村度,南北約十里,東北流至包家渡,下接館陶縣界三口。御河上從交河縣,下入清池縣界。又永濟河在清池縣西三十里,自南皮縣來,入清州,今呼為御河也。
御河
又名南運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岳城水庫蓄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御河

流域概況

大同市
位於山西省北部,北鄰內蒙,東望河北、距北京380公里,南離太原市352公里,實為首都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大同曾為三代京華、兩朝重鎮,在清代以前無不派名將鎮守,既防外來侵略又保京師安危,被譽為“北方鎖鑰”。大同,是京包、同蒲兩大鐵路的交匯點,大秦鐵路的起點,居神府、準格爾新興能源區與京津唐發達工業區的中點;為中國當代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由於大同位於我國中部偏東,交通運輸相對發達,不僅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且在對俄、蒙邊境貿易上,有著巨大潛能。
御河御河

水利樞紐

大同市御河城區段河道治理及中水調蓄工程2001年列入《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大同項目區的水利項目之中。工程設計防洪標準遠期100年一遇。治理工程等別為三等,主要建築物級別為3級。工程治理範圍為:京包鐵路線以上300米至迎賓大橋以下755米,治理長度5275米。其中御河橋以上500米至迎賓大橋以下500米為重點治理河段,總長度3000米,按防洪結合中水調蓄綜合治理。
御河御河
御河橋上游兩岸堤線基本沿原堤線布置,御河橋下游兩岸堤線逐漸東移,裁彎取直後與下游堤防相接,堤距220米;在蓄水區布置中隔牆一道,左側寬70米為行洪道,泄640立方米/秒及其以下洪水,右側150米作為蓄水河道,當來水大於640立方米/秒參與泄洪,汛後全斷面蓄水。
在蓄水河段共設橡膠壩4道,壩高3米。1號蓄水區長700米,2號蓄水區長1400米,3號蓄水區長900米,在每個蓄水區中隔牆上設一處連通門,每座橡膠壩配置充排水泵房及蓄水池一座。工程建成後,形成66萬平方米的蓄水水面,蓄水量130萬立方米,結合上游生態建設和污水處理工程項目,起到了防洪保全、攔截污水、廢水處理、中水調蓄、節水回用、增加清水下泄、改善下游水質的作用,對實現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起到積極的作用。

建設規模

本項目治理段長3000米,設計河寬平均為220米,河道設計行洪流量1840立方米/秒。建設內容
御河御河
本項目建設內容共有堤防、行洪河道、蓄水河道、中隔堤、橡膠壩及泵房蓄水池六個部分。

配套情況

在堤防兩側均建有5米寬的堤頂(兼作道路),與4座橡膠壩配套的4座充排水泵房設施齊全。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項目是公益性項目,項目建成後已將大同市御河城區段的防洪標準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同時改變了大同市御河兩岸的生態環境。配合上游生態建設,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不但改善了大同市御河城區段的環境,而且改善了下泄水質,改善了冊田水庫、官廳水庫的水質,逐步恢復官廳水庫向北京市供水的能力,為首都21世紀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大同市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沒有水的城市缺少靈氣。3000多年來,歷代王朝建造的眾多水利工程,奠定了北京市區河湖水系的基本格局。由皇城西苑中海——菖蒲河(外金水河)——御河連成的一環水系,也是北京城市中心區最重要的一條綠化帶。40年前,菖蒲古河由“明河”變成了“暗渠”,人為截斷了一環水系。重見天日的菖蒲河上接三海,下連御河,輕靈地將京城的一環水系再次串起。
同市御河城區段河道治理及中水調蓄工程是21世紀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化生態環境、節約用水和促進水資源最佳化調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工程總投資1.6億元,工程治理長度5275米,可蓄水17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1300畝,已完工,已完成投資1億多元。開始蓄水,形成千畝水面。

旅遊資源

大同御河生態園,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500-800米,規劃總面積為400公頃,至2004年10月中旬告竣,
使昔日貧瘠、荒涼的御河兩岸重現風光,市民攜老帶幼,爭睹新河風采,大同市自然生態環境得以歷史性的改善。一條河流能給予一座城市以靈魂,河畔生態園使城市物華得以體現,城市的審美和靈性憑河而含,籍園而展,御河蓄水,御園綻綠,兩岸的開發已成為時代的挑戰。御河公園包括兒童活動區、文化娛樂遊覽區、體育活動區、水上活動區、花卉園藝展示區、休閒區、老年活動區、管理區8個功能分區。另規劃了盆景園、植物角、動物角、月季園、牡丹園、槭樹園、櫻花園、蓮池、水生植物園、蔓園等各類專類園。
御河御河

相關歷史

至元三年七月六日,都水監言:“運河二千餘里,漕公私物貨,為利甚大。自兵興以來,失於修治,清州之南,景州以北,頹闕岸口三十餘處,淤塞河流十五里。至癸巳年,朝廷役夫四千,修築浚滌,乃復行舟。今又三十餘年,無官主領。滄州地分,水面高於平地,全藉堤堰防護。其園圃之家掘堤作井,深至丈余,或二丈,引水以溉蔬花。復有瀕河人民就堤取土,漸至闕破,走泄水勢,不惟澀行舟,妨運糧,或致漂民居,沒禾稼。其長蘆以北,索家馬頭之南,水內暗藏樁橛,破舟船,壞糧物。”部議以濱河州縣佐貳之官兼河防事,於各地分巡視,如有闕破,即率眾修治,拔去樁橛,仍禁園圃之家毋穿堤作井,栽樹取土。都省準議。七年,省臣言:“御河水泛武清縣,計疏浚役夫一十,工八十日可畢。”從之。
至大元年六月二十九日,左翼屯田萬戶府呈:“五月十八日申時,水決會川縣孫家口岸約二十餘步,南流灌本管屯田,已移文河間路、武清縣、清州有司,多發丁夫,管領修治。”由是樞密院檄河間路、左翊屯田萬戶府,差軍並工築塞。十月,大名路濬州言:“七月十一日連雨至十七日,清、石二河水溢李家道,東南橫流。詢社長高良輩,稱水源自衛輝路汲縣東北,連本州淇門西舊黑盪泊,溢流出岸,漫黃河古堤,東北流入本州齊賈泊,復入御河,漂及門民舍。竊計今歲水勢逆行,及下流漳水漲溢遏絕不能通,以致若此,實非人力可勝。又西關水手佐聚稱,七月十二日卯時,御河水驟漲三尺,十八日復添四尺,其水逆流,明是下流漲水壅逆,擬差官巡治。”
延佑三年七月,滄州言:“清池縣民告,往年景州吳橋縣諸處御河水溢,衝決堤岸,萬戶千奴為恐傷其屯田,差軍築塞舊泄水郎兒口,故水無所泄,浸民廬及已熟田數萬頃,乞遣官疏辟,引水入海。及七月四日,決吳橋縣柳斜口東岸三十餘步,千戶移僧又遣軍閉塞郎兒口,水壅不得泄,必致漂蕩張管、許河、孟村三十餘村黍谷廬舍,故本州摘官相視,移文約會開闢,不從。”四年五月,都水監遣官與河間路官相視元塞郎兒口,東西長二十五步,南北闊二十尺,及堤南高一丈四尺,北高二丈余,復按視郎兒口下流故河,至滄州約三十餘里,上下古蹟寬闊,及減水故道,名曰盤河。今為開闢郎兒口,增浚故河,決積水,由滄州城北達滹沱河,以入于海。
泰定元年九月,都水監遣官督丁夫五千八百九十八人,是月二十八日興工,十月二日工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