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村(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武陽鎮下轄村)

南豐村,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武陽鎮下轄村。南豐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熟溪北岸,壺山南麓。東連中南村,南臨熟溪與江山新村相望,北靠縣城壺山街,西界上松公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豐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武陽鎮
  • 人口:1249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鄉村簡介,當地氣候,農業發展,工業發展,村莊建設,地圖信息,

鄉村簡介

南豐系寓意豐收而沿用。唐天授二年(691)武義置縣後,歷來是縣治所在地,屬縣城西南隅。1930年屬武陽鎮。1946年屬壺山鎮。50年代初屬城關鎮第五行政村。1954年成立南豐農業社。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熟溪管理區。1961年建立南豐大隊。1985年建立南豐村委會,分10個村民小組。村民以徐姓為多。1992年底有415戶,1249人。隸屬於武陽鎮。
村內原來房屋大多簡陋低矮,多為磚(泥)、木挑檐結構。1974年開始,村民擇地壺山山麓建造新房,即西門新村。1983年又闢地新建房屋,定名永豐新村。兩個新村分南北隔城腳路拔地而起。同時,開闢新街,改善路面,使古老的南豐村初露現代城區的風貌。有90%以上的村民喬遷新居。房屋均為水泥鋼筋的磚混結構,且式樣新穎,裝飾講究。新、老村路巷均改為水泥路,路下排水設施良好。縣有機化工廠、縣自來水廠、武警中隊、縣電視差轉台、縣第一中學均設在村內。在村區,工業迅速發展。近年來,浙江行風鞋業公司大樓、縣城鎮中學大樓等相繼落成,第一中學新校園、半月池別致高雅。正在施工的勞動大橋橫跨熟溪,建成後直通南豐村。

當地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9℃,1月平均氣溫4.7℃,7月平均氣溫28.8℃。年均降水1477毫米。年均日照1964小時。無霜期228天。時空差異較大,不同地區也會發生低溫,旱澇、冰雹和颱風等自然災害。

農業發展

南豐村有耕地1072畝,其中水田1033畝,地39畝,山林面積1439畝,庫塘水面95畝。山地產松木、毛竹等。丘陵地帶產水果和茶葉。水田以種水稻為主,旱地主種玉米、小麥、油菜及蔬菜。
50年代前,南豐村生產水平很低,單一種糧,生產方式落後。1949年糧食畝產只有150公斤。村民生活貧困,農閒時靠賣苦力,肩挑背馱,充當搬運工度日。經過土改和合作化,依靠集體力量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使易旱易澇的田地生產條件大有改觀。1957年興建黃壟水庫,蓄水23萬立方米。以後又建築從源口水庫渠道引進的水泥水渠1420米,建築水泥U形水溝424米。農田灌溉面積達95%以上。1969年築防洪堤1100米。並連續三年溪灘改田開田60多畝。同時,實行科學種田,改善生產條件,修建低產畈水溝4條,機耕、脫粒、排灌、治蟲等實現半機械化操作,化肥、農藥增多。特別是推廣了雜交水稻,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78年糧食總產量569噸,畝產近400公斤。此期間由於單一抓糧食,多種經營少,雖然糧食產量上去了,但農民的年收入集體分配部分只有119元。80年代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各種專業大戶,特別是村辦、聯辦和個體工商業的逐步興起,茶園果山、養豬養魚業的迅速發展,使單一的農業走上"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各業齊發展的軌道。近年來,在原有茶葉基地430畝、柑桔110畝的基礎上,又新開發胡柚400畝、食用竹80畝,山林特產經濟收入達25萬元左右。耕地雖然有所減少,但1992年糧食總產量仍達739噸,創歷史最高記錄,比1978年增加30%,農業總收入111.91萬元,人均收入超千元,是50年代初期的12倍,1978年的9倍。

工業發展

南豐村在改造生產條件,增加農業收入的同時,大力創辦村辦企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1970年1月辦起南豐預製場,生產水泥預製構件。1987年創辦南豐母料廠,生產塑膠母料。1988年4月建立軋鋼廠。1991年3月創辦武義電聲廠,專門生產揚聲器。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貫徹後,僅半年時間就創辦了武義不鏽鋼管廠、武義造漆廠、壺山電聲廠、五金儀件廠、武義電機廠等5家村級企業。工業總產值從1986年的17萬元猛增到1992年的400餘萬元。
武義不鏽鋼管廠創辦於1992年1月,廠長由村黨支部書記朱憲華兼任。從1986年起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朱憲華,人稱"拚命三郎",為興辦村級企業盡職盡力。投資130萬元的不鏽鋼管廠投產後,朱憲華馬不停蹄地奔走上海、武漢、南京等地。一港商有意投資300多萬美元,與南豐村聯辦電子玩具廠。

村莊建設

南豐村黨支部有黨員11名。全體黨員團結一致,黨支部、村委會配合默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支部設立黨員活動室,堅持三會一課制度。黨員素質不斷提高,村內各項事業協調發展。1992年"9.23"水災中,南豐村被洪水沖毀房屋163間。黨支部、村委會發動民眾抗災救災,重建房屋140多間,被洪水沖毀的15畝田全部得到改造。
原黨支部書記徐康雲是帶領村民開田改田,興建水利的好書記;現任黨支部書記朱憲華、村委會主任陳同法是南豐開發高效優質農業項目、創辦村級企業的領路人。由於措施有力,行動迅速,使村級集體經濟從1986年的4.1萬元,提高到1992年的20多萬元。每年將收入的20%下放給村民和用於補貼農業生產,40%留在村里作公益金。1992年投資16萬元安裝自來水及老區水改線,全村環境衛生大有改觀,集體房屋達4862平方米,集體資金達183.6萬元。1992年被中共武義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發展集體經濟先進單位。村黨支部在1981、1983、1987、1990年均被中共武義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1992年又被中共武義縣委評為奔小康標兵黨支部。
80年代的改革開放,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惠,也造就了一批致富能人。省勞動模範、農民企業家、武義縣政協委員、村民顧能顯,1984年在熟溪上游從事養鴨業,至1987年共養鴨8000多羽,向國家投售商品蛋61噸,創效益4.2萬元。1988年創辦擁有130畝土地的武義縣振興綜合養殖場,實行種、養、加工一條龍,先後建立農業車間、養殖車間和加工車間。種植水稻80畝,年產糧6萬多公斤,還兼營水果10畝;飼養生豬1000多頭,兼營24畝水面養殖;加工年萬噸配合飼料,兼營一個小型黃酒釀造廠。1990年冬,又承包村里70多畝統管山,發展胡柚,至1992年底已開發胡柚140多畝,辦起年飼養量超過200頭的外銷豬場。
村民邵飛雙,1985年春,與妻子吳淑蘭創辦雙蘭養殖場。夫妻倆在城西兩頭門坑坑窪窪、亂草叢生的爛泥塘上創建豬舍11間,計280多平方米,還建起露天活動場196平方米。至1992年,已向國家投售肥豬1200頭,擁有7萬多元的資產,為發展商品經濟,豐富肉食市場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地圖信息

地址:金華市武義縣俞源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