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淝河

南淝河

南淝河是合肥的母親河,與其姊妹河東淝河正源都在肥西縣高劉鎮東部的江淮分水嶺地區。南淝河古代稱為“施水”,東淝河古代稱為“肥水”,早在東漢桑欽的《水經》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便有專述。古名施水,流域面積1700平方公里。

合肥之名便是因為南淝河和東淝河相交得名,合肥(淝),相交地點在合肥市的逍遙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淝河
  • 流域長度:70公里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安徽省合肥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水文特徵,名稱來歷,河流水源,未來發展,治理構想,保護開發,政策措施,

歷史

先秦時期,在南淝河上游江淮分水嶺處開鑿人工運河,溝通長江流域的南淝河和淮河流域的東淝河(尚待考證)。
三國時期,曹操發動軍民進行重修,因而又有“曹操河”之名。南宋隆興年間(1163~1164年),築南淝河下游堤防及長河翟公堤,築成三十六圩。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肥知縣胡震亨在東城外建石閘,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經廬州知府王成修復後改名王公閘。
1953年2月至1954年6月,對合肥市東門橋以下31公里河道進行了疏浚。
1956年秋至1959年秋,又先後三次按底寬20米、河底高程5.88米,分別對合肥市區、板橋至湖淺及施口進行局部疏浚。
1978至1979年為引水抗旱,結合航道清淤,對水西門至湖淺10公里河道進行疏浚。
為解決省會合肥市的防洪問題,1956年11月開始在合肥市西郊董鋪郢南淝河幹流興建董鋪水庫。水庫的主要功能是城市防洪、供水和灌溉。
1956年2月,安徽省水利廳、安徽省城市建設局、合肥市政建設局組織董鋪水庫設計組設計,治淮委員會工程總隊三支隊施工,1958年2月工程竣工。1962年遇大水,於1964~1965年進行續建,並開挖了寬50米的溢洪道。
1978年始,按照大型水庫的要求陸續進行了防洪加固。
加高培厚水庫大壩,加高防浪牆,對壩體進行了護坡,擴建溢洪道,新建了溢流堰,至1983年加固工程基本完成。
1958年9月,在肥東縣臨河集南淝河支流店埠河上動工興建撮鎮電灌站,1959年建成臨時站,這是省內首建的大型電灌站。
後經三年續建,建成一、二、三級站。1963年經滁縣專署水電局編制擴大初步設計,三級站總揚程達到40米,設計灌溉面積27萬畝。
1965年大旱,又進行改建、增加機組,灌溉面積發展到31萬畝。1966年又遇大旱,是年冬又增建劉營三站,1971年遇五十天不雨旱情,灌溉面積達35萬畝。
1978年灌區內又增建十多座小型電灌站,灌區面積擴大到47萬畝。
1988年撮鎮一級站共裝機泵61台套,8845千瓦,淨揚程14.5米,最大提水流量為28.6立方米每秒。
二級站共裝機泵48台套,5250千瓦,淨揚程11.0米。東三站共裝機泵25台套2750千瓦,淨揚程15.5米。
北三站共裝機17台套,2420千瓦,淨揚程16米,抽水9.5立方米每秒,向北送水到滁河乾渠,溝通巢湖與淠史杭水源。
1960年在合肥市北郊大房郢村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開工興建大房郢水庫,當時設計總庫容1.38億立方米,控制面積179.3平方公里。
均質土壩,最大壩高38.95米,與董鋪水庫一樣同屬合肥市的防洪工程,1962年停工。築成大壩土方38萬立方米,耗資230萬元。
至1988年底工程尚未復建。
80年代,為提高合肥市城市防洪標準,修建了防洪牆一期工程,同時增建了排水站。
南淝河古稱施水,源於江淮分水嶺大潛山余脈長崗(地面高程72米)南麓。
東南流向,至夏大郢進入董鋪水庫,於大楊店南出庫後,穿亳州路橋,經合肥市區左納四里河板橋河來水,穿屯溪路橋至和尚口左納二十埠河來水,至三汊河左納店埠河來水,折西南流,於施口注入巢湖,全長70公里。

水文特徵

南淝河全長70餘公里,其支流眾多,流域總面積1640平方公里 ,其中山丘區占90%,圩區占10%。
蕪湖路橋以上為丘陵河道,比降較陡,約1/6000;蕪湖路橋以下進入平原圩區,比降平緩,約1/15000~1/30000。
亳州路橋至施口河段長33.3公里,河底寬30~80米,河底高程6~5米,洪水深約8米,兩岸堤防高程16.2~13.0米。
南淝河北門站1954年7月11日洪水位16.19米,為歷史最高,實測相應最大流量為1040立方米每秒。
董鋪水庫以後,合肥東門站1983年實測最高水位為12.32米(7月24日),最大流量為145立方米每秒。

名稱來歷

酈道元著名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南淝河,發源於合肥西鄉江淮分水嶺的將軍嶺一帶,經市區注入巢湖,全長70公里。
南淝河南淝河
雖談不上源遠流長,卻是合肥人民的“母親河”,可以說沒有南淝河就沒有合肥城。
從自然實體講,“蜀山淝水”就是合肥的“形象代表”,老百姓世代擇水而居,淘米洗菜,飲水灌溉。

河流水源

俗話說“樹有根,水有源”,說起南淝河的源頭,歷史上曾有多種說法,主要包括雞鳴山說、蘭家山說、紫蓬山說、小蜀山說、將軍嶺說和亂流說等6說,以及近代的長崗說和長豐多源說。合肥“母親河”南淝河的源頭在哪?一直爭論不休。
南淝河與東淝河在古代皆被稱為肥(淝)水,它們一入江,一入淮,孕育了合肥與壽春這兩座歷史名城。合肥之名即由此水而來;“淝水之戰”更使淝水聞名天下。其中南淝河,又名施水,穿合肥市而過,經過巢湖流入長江,為合肥的“母親河”。南淝河全長70餘公里,流域總面積1640平方公里。其支流眾多,正源位置到底在哪,多年來眾說紛紜。為弄清其正源,自2009年8月1日開始,由安徽水文局、合肥水文局、合肥市水務局和肥西縣水務局等單位組成了科學考察小組,並聘請了河海大學相關專業的知名教授擔任顧問,分別多次對南淝河流域範圍內的肥西縣境內的河源區域和主要水系進行了全面考察,並查閱了《合肥市水利志》、《肥西縣水利志》、《長江志》、《巢湖志》等史志,以及近代關於南淝河河源的論述論斷,初步理清歷史上關於南淝河源的多種說法,並於野外一一進行了考察研究(記者曾跟隨考察組徒步野外考察,並推出多篇獨家報導)。
南淝河源頭碑南淝河源頭碑
考察組自2010年年8月1日開始,分三次對南淝河上遊河源區域進行考察。考察過程中,分別對董鋪水庫上游段河流、四里河、板橋河三條河流及其各支流的長度、流量、流域面積、河源地勢進行了綜合考察,通過對考察結果的分析、比較,董鋪水庫上游段河道最長,流量和流域面積最大,河勢最順直,確定為南淝河主河道,從而排除了四里河和板橋河。而董鋪水庫上遊河道又有左、中、右三條支流,通過同樣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比較後,最終的考察結論為:南淝河正源為董鋪水庫上遊河道北源右支,始於江淮分水嶺東南側,跨肥西長豐兩縣交界處。南淝河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源頭部分為江淮分水嶺東南側的肥西和長豐兩縣交界區域,肥西縣高劉鎮崗北村何老家西北側的紅石橋。正源碑的設立,將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南淝河源,從而保護淝河水質。源頭保護工作將結合新橋機場建設和旅遊開發,採取引導、示範、扶持等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綠化美化步伐,打造生態水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正源紅石橋正源紅石橋
源頭源頭

未來發展

南淝河上只有壽春路橋、長江路橋等3座橋樑安裝了燈飾。但是南淝河作為省城的一條主要河流和風景地,如何使得整個南淝河亮起來,是迫切的發展目標,合肥市燈飾辦為此邀請了深圳等方面的燈飾專家,對南淝河的燈飾工程進行規劃。南淝河上游凸顯綠色生態、中游展示都市魅力、下游營造田園景觀,河流整體定位於“一條風光迷人的都市母親河”。隨著1.7億元南淝河治污項目的啟動,“合肥市南淝河城市景觀設計”專項規劃也已初步編制完成,並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根據該項設計規劃,南淝河將被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根據各段河流所處城市區域的不同、功能的各異,分別進行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觀設計。其中:上游結合森林公園,突出“綠色生態”的景觀理念。主要圍繞“綠色港灣”,打造親水空間。包括沿河水邊修建人行廊道,營造親水氛圍;沿河重要節點設計觀景點和景觀小品等。中游定位於“集中創造城市魅力的展示舞台,營造市民旅遊休閒的溫馨港灣”。該段流域將利用環城公園北段現有景觀、空間條件,重點設計環城遊憩帶,同時選擇布點,打造全民體育運動的休閒場所。下游重點突出“中心城區與濱湖新區的綠色紐帶”概念,側重“鄉野生活的物質載體”。將利用市郊近巢湖流域的生態農業特色,建設沿河濱湖田園景觀,並在與巢湖連通的節點建設“漁人碼頭”。
合肥市投資1.7億元啟動截污及水質改善項目,按照規劃,預計到2010年後,南淝河總體水質將穩定達到國家規定的城市景觀水(V類)標準。水質有了保證,再通過河流景觀的整體規劃設計和改造建設,省城南淝河在不久後將真正成為一條展示都市形象、連線中心城區與濱湖新區的“綠色紐帶”。

治理構想

水源地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 ①劃定源頭萬畝自然保護區;②樹立“南淝河正源”碑;③實施生態修復工程:A.恢復源頭千畝濕地;B.營造源頭6000畝生態林,打造百樹園、百草園、百花園、百果園; C.建設生態廊道,設定水源保護隔離帶;D.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避免化肥、農藥殘留物污染。

保護開發

①保護源頭3公里長原生態景觀及合壽古道上具有五百年歷史的紅石橋古蹟;
②保護性開發將軍嶺上7.7公里長的“曹操河”遺蹟;
③保護南淝河節制閘附近清道光年間“雞鳴三縣”碑;
④開發董鋪水庫入水口附近的三國時期合肥新城遺址;
⑤開發淠河總乾、瓦東乾渠、滁河乾渠樞紐新民壩景觀;
⑥開發長崗街道西側寶教寺遺址;
⑦開發長崗店元末明初72口古井群遺址;
⑧開發新橋石佛寺遺址;
⑨開發燕山運動死火山-雞鳴山自然景觀。

政策措施

建立保護區扶持基金。①市財政每年預算投入1000萬元;②對調整農業結構營造生態林的農戶,每畝每年補貼500元;林權屬於集體的,聘用當地農民擔任護林員,按月發給護林員工資;林權屬於農戶的,則該戶享有林木收益權。
南淝河截污及水質改善工程概算1.79億元,主要建設內容是對南淝河上游段(二環西路~當塗路橋)17.3公里河道分步實施綜合治理。第一階段(2007~2008年)實施截污、新建泵站及改造工程,實現污水不入河;第二階段(2009~2010年)實施河道綜合生態治理,包括清淤、賦氧、補水、生態浮床建設,進一步提高水體自淨能力。 該工程於2007年7月開工建設,計畫2008年年底前全部完成。106個排污口已截污76個。配套工程二里河、清Ⅰ/Ⅱ沖泵站及清Ⅲ沖排口箱涵已開工建設,蜀山叉東渠、63號排口泵站工程招標已結束,計畫2008年5月中旬開工建設。
在南淝河的下游,有關部門會將南淝河與二十埠河綜合改造結合起來,將瑤海工業園區等區域的污水攔截,送到朱磚井污水處理廠接受處理。
環城河以內老城區因排污量大,有關部門進行了調研,準備出台針對性的系統治理方案,保障城區南淝河水質的優良。合肥還打算結合小型污水處理廠的規劃建設,在河道兩側管網覆蓋不到或建設成本太高的地方,布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生活污水就地處理,並開展“中水回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