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精神

南泥灣精神

南泥灣精神,是以八路軍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創造的,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南泥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體現,是激勵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拯民於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柱,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灣精神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泥灣精神
  • 時間:1941年至1943年
  • 地點:陝西延安
  • 意義:在艱苦中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主要內容,時代價值,

主要內容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南泥灣精神的核心和本質就是艱苦奮鬥自力更生。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了作為陝甘寧邊區南大門的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屯田墾荒。正是在開荒過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
三五九旅剛開進南泥灣的時候,南泥灣還是一個梢林滿山,荊棘遍野,野獸出沒,人煙稀少的地方。戰士們描繪那時的南泥灣是:“南泥灣啊爛泥灣,方圓百里山連山。雉雞成伙滿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竄。猛獸當家百年多,一片荒涼沒人煙。”條件艱苦可想而知,但廣大指戰員說:“幹革命需要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才能幹好革命。”廣大指戰員積極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難,創造輝煌。
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先是露營,在用樹枝搭起的簡陋帳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濕,就燒火取暖,後搭草棚、打窯洞,解決了住的問題;糧食不夠吃,就在飯里摻黑豆和榆樹錢,旅團首長帶頭,冒著風雪嚴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長等地去背糧;沒有菜吃,戰士們到山裡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樹皮,收野雞蛋,打獵(野豬、野雞等),下河摸魚;沒有燒的,戰士們就打柴燒木炭;穿的很困難,每個戰士一年只發一套軍衣,平時就縫縫補補,夏天光著膀子開荒、種地、打場,長褲改短褲,短褲改褲衩,磨破褲衩的布條打成草鞋,絕不浪費;沒有生產工具,他們自己製造;沒有耕牛,就用钁頭;沒有燈油,就用松樹明子,或者把樺樹皮捲成筒當燈點;缺少學習用具,就用樺樹皮當紙,用炭當筆;沒有擦槍油,就採集野杏仁榨油代替。[2]部隊在困難的時候,節衣縮食;在生產自給有餘的時候,仍然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旅首長曾向全旅發出號召:“生產要多,消費要省。”1942年以後,部隊已經達到了糧食自給,還是將瓜菜、紅薯、山藥蛋等摻和在糧食里做“八寶飯”吃,而且每天仍然堅持吃兩乾一稀。從1941年起,部隊基本上沒有向上級領過被子。戰士們被子裡的棉絮,早就滾成一團團的疙瘩了,可是發下新被子時,戰士們誰也不肯要,說:“哪天不打敗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換被子。”總之,在短短的三年內,三五九旅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南泥灣由此成為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
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南泥灣精神不只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而且是一種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三五九旅和其他機關單位之所以會到南泥灣開荒生產,不是某個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建立在以朱德等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調查研究工作為前提的黨中央的“南泥灣政策”科學基礎之上的。
1940年5月,朱德從前線返抵延安。戰爭的景象,使他注意到了在這場持久戰中,糧食和各類物資將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條件。他提出了以部隊強壯、眾多的勞動力投入生產運動,以減輕人民負擔,密切軍民關係,同時,幫助邊區建設,改善部隊本身生活的主張。9月,朱德、董必武、徐特立、張鼎丞和王首道等親臨南泥灣和臨鎮等地實地考察。11月中旬,朱德正式提出軍墾屯田的構想,指示部隊在不影響戰鬥、訓練的情況下,實行墾荒屯田。[3]這種主張得到毛澤東和三五九旅旅長王震的贊同。
為了了解南泥灣的真實情況,為軍隊墾荒屯田做好準備,1941年春,朱德率中共中央直屬財經處處長鄧潔、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政委左齊以及技術人員,再次來到南泥灣,對南泥灣的開墾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朱德一行在踏勘時,白天披荊斬棘,跋山涉水,觀察地形,研究措施;晚上簡單地搭個窩棚,歇宿荒郊。在踏勘時,朱德訪問了當地一位姓唐的老鄉。朱德通過談話,了解了南泥灣的山、水、林、路各方面具體情況。對南泥灣哪裡荒地多,哪裡土地肥,四時八節種什麼農作物好,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怎樣都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後來,這位唐姓老鄉在開發南灣過程中成了開墾部隊的編外“顧問”。
經過幾天踏勘,朱德對南泥灣的實際情形做到了胸中有數。傳說這裡的水有毒,不能喝;他們來時自己帶了水。臨走時,他又取走當地的水樣和土樣。由於延安化驗條件差,就把水樣、土樣送到重慶周恩來處,請他找人化驗。最後,弄清當地有些水由於長年經過腐化爛葉的浸泡,喝了有害健康,採取適當措施就可以解決。這就為不久後開墾大軍的前來創造了條件。
可見,南泥灣軍墾屯田,開荒生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一貫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這也成為南泥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
三五九旅是在非常艱難的情況下進行南泥灣開荒生產運動的,但充滿革命樂觀與英雄主義精神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不會被任何困難嚇倒的。在大生產運動中體現出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共渡難關的優良作風同樣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內容。
三五九旅在大生產運動中,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和炊事員,一律編入生產小組,同甘共苦,戰勝困難。由王震帶頭,各級幹部都戰鬥在開荒第一線,擔負和戰士一樣的生產任務。不同的是,凡出現困難的地方,幹部總是沖在前面,真正做到了領導生產“不是指手畫腳,而是動手動腳”。王震是旅長兼政委,還兼任延安軍分區和地委的領導工作,但他卻常住在南泥灣,很少留在延安,經常擠出時間參加勞動。由於組織領導全旅生產取得優異成績,王震被評為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勞動英雄,一位到邊區採訪的外國記者由衷地讚嘆道:“王旅長的雙手像他的部下一樣,由於勞動而生滿了老繭。”[4]副旅長蘇進、副政委王恩茂,也都上山開荒,下田種地。曾在戰鬥中負過15次傷的補充團團長蘇鰲也經常參加勞動。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政委左齊在抗日戰場失去左臂不能拿钁頭開荒,就給戰士們做飯,燒水,並挑送上山。營連幹部,更是與戰士們一同勞動、生產和學習。如第七一八團九連連長白銀雪,一次參加開荒比賽,連續勞動15個小時,挖了5.46畝地,獲得了全旅第一名。
正因為軍官與戰士同甘苦,戰士們才與軍官同舟共濟,甚至在關鍵時刻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正因為領導幹部的一身作則、率先垂範,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振奮了精神,直接轉化為凝聚力和戰鬥力。憑著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共克時艱的優良作風,南泥灣這塊無人問津的“處女地”終於在三五九旅手中煥發了生機,三五九旅在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培育了永放光芒、歷久彌新的南泥灣精神。
勇於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不只是一種迎難而上、勇往直前、以苦為樂、埋頭苦幹的奮鬥精神,而且也是一種勇於創造、敢為人先的拼搏進取精神。
中國歷史上有軍墾民屯的傳統,但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還沒有先例,朱德總司令提出實行墾荒屯田,這個主張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在艱難困苦之中,勇於創造、積極變革、不墨守陳規、敢為人先的積極進取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發展、壯大的重要精神根源,也是南泥灣精神的重要內涵。三五九旅廣大指戰員在南泥灣開荒過程中貫徹、培育了勇於創造、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
如前所述,三五九旅初到南泥灣時,無論是在生產,還是在生活上都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如果沒有勇於創造、善於創新、敢為人先的積極進取精神,那就連立足生存都可能成問題,更不用說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取得如此巨大成績了。當時,南泥灣人煙稀少,更沒人種過水稻。三五九旅的戰士有很大部分來自江西、湖南,他們發現南泥灣水源充足、地理、氣候與陝北其他地方不同,於是就打破陝北只種旱地的傳統與常規,把南方耕種水稻的經驗同南泥灣的生態結合起來,試種水稻、開闢稻田獲得成功。
當時,條件艱苦,生產工具不夠,在三五九旅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情況下,他們就用廢銅爛鐵打造工具。這些工具,今天看起來,很簡單,很簡陋,但在當時是從無到有,由舊到新,白手起家,很不容易。在開荒生產中,戰士們還根據山地和平地的不同情況,創造發明了不同的開荒方式,如在山地上開荒時,從最上面和最下面同時開墾;在平地上開荒時,選擇中心地帶突破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開荒效率。在開荒種地解決糧食和蔬菜供給的同時,戰士們又搞畜牧飼養業,養了牛、羊、豬、雞、鴨等家畜家禽,滿足了大家吃肉的需要,後來他們還開商店,辦合作社,搞多種經營,堅持農工商並舉,解決了部隊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給問題。所以,毛澤東當年對王震旅長題詞“有創造精神”,正是對三五九旅這種勇於創造、敢為人先創造進取精神的讚譽與肯定。
總之,三五九旅南泥灣軍墾屯田孕育了南泥灣精神,通過這種精神的發揚,使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渡過了難關,實現了由小到大、以弱勝強,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也使南泥灣精神能夠穿越時空,永放光芒,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

時代價值

南泥灣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的創業精神。這種精神。雖然這種精神是毛澤東、黨中央在延安時期培育起來的革命精神,可它的影響和作用,在空間上已經遠遠超出南泥灣和三五九旅的範圍,而大到了全軍、全黨和全國;在時間上也已跨越抗日戰爭時期,而不斷延展到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現在,並將繼續延展到遙遠的將來。因此,繼承和發揚南泥灣精神,對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是從現實國情出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需要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們完全有理由為已經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自豪,但我們決不能自滿,因為這只是偉大征途上邁出的堅實一步。應該看到,我們國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於世界後列,教育、科學、文化等方面和已開發國家相比還落後的國情並沒有真正改變,加之我們在發展中又付出了一些新的代價。可以說,目前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地區發展不平衡,個人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拉大,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瓶頸。今後一個時期,這種狀況不僅依然存在,而且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要建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必須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毛澤東同志早在建國初期,就強調“要使全體幹部和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後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5]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也指出:“我們要經常記住,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長期奮鬥才能趕上已開發國家的水平。……必須下長期奮鬥的決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不能不提倡和實行艱苦創業。”[6]新的歷史時期,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更強調指出:“全黨同志必須清醒認識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需要繼續奮鬥十幾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則需要幾代人、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為此,要求我們“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努力。”[7]可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既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也符合黨一貫的社會主義建設基本路線和方針原則。當前大力提倡和弘揚南泥灣精神,是從現實國情出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需要。
(二)弘揚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客觀需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項建設協調發展是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和總體布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極大地解放了我國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是,應當看到,對外開放會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東西和消極影響,市場也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容易助長或誘發爾虞我詐、不擇手段地走私販私、製造或出售假冒偽劣商品、偷稅漏稅、牟取暴利、貪污受賄、權錢交易、賣淫嫖娼、吸毒販毒等違法亂紀的現象和崇洋媚外等思想傾向。目前,我國社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的思潮有所泛濫,解放初期已經絕跡的黃、賭、毒醜惡現象和封建迷信思想又死灰復燃。如果任憑這些思想、現象蔓延和發展,勢必敗壞社會風氣,腐蝕人民民眾奮鬥意志,損害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而文化卻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並要求“堅持不懈地加強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教育,倡導敬業創業精神”。江澤民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提倡艱苦奮鬥、勤儉建國,人們只想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貪圖享樂,不圖進取,那么,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沒有不走向衰落的。”胡錦濤也強調:“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主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9]這充分說明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在今天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繼承和發揚南泥灣精神,對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特別是向青少年進行艱苦奮鬥優良傳統教育,就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億萬人民民眾中蘊藏的積極性、創造力和勞動熱情充分調動起來,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最終把我國建設成更加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更加顯現的社會。
(三)弘揚艱苦奮鬥的南泥灣精神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加強執政黨作風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的迫切需要艱苦奮鬥精神屬於黨的作風問題,但卻與黨的先進性息息相關。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決定了我們黨和黨的各級幹部必須自覺弘揚艱苦奮鬥精神,忠誠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延安時期我們黨依靠艱苦奮鬥這一法寶培養了良好的黨風,形成和鞏固了與人民民眾的血肉關係,從而增強和保持了黨的先進性。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證明,什麼時候堅持和發揚了艱苦奮鬥精神,什麼時候黨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不斷發展壯大;反之,黨的事業就會受損,甚至遭受嚴重挫折。今天,我們黨是在改革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條件長期執政的黨,這種歷史方位容易使一些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產生脫離人民民眾的官僚主義和各種腐化墮落現象,從而損害黨的先進性。為此,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就成為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大課題。
大力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有利於我們黨密切與人民的血肉關係,更好地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人民民眾是我們的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建黨90餘年來,我們黨的一切奮鬥,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這也正是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和根本標誌。從建黨之日起,我們黨就把艱苦奮鬥看作是密切聯繫民眾的紐帶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竭動力。具備了這種精神,就意味著具備了一種百折不撓、頑強搏擊的堅韌鬥志,一種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一種不怕犧牲、忘我奉獻的不懈追求,一種埋頭苦幹、勤勤懇懇的務實作風,一種常懷憂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態度,一種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高尚節操。一個具備了這種精神的政黨和黨的幹部,才能心中裝著民眾,真心實意為民眾謀利益;才能贏得人民民眾的信任和擁戴,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朝著遠大的目標奮勇前進。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黨只有堅持艱苦奮鬥,與人民民眾同患難共甘苦,才能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才能保持同人民民眾的密切聯繫,代表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獲得無窮的力量,才能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永葆黨的先進性。
總之,南泥灣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南泥灣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這種精神實際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這種精神,是求生存、謀發展的一種志氣,一種自信心,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正是靠這種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勝了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偉大勝利。正是靠這種精神,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找到了中華民族自由解放之路。也正因為如此,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我國首次載人航天圓滿成功大會的講話中指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艱苦奮鬥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奪取事業勝利的重要法寶。”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核心的南泥灣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將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