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仙廟

南水仙廟

南水仙廟始建於清康熙22年(1683年),為紀念嘉靖無錫知縣王其勤而建,王其勤廟頭門前臨古運河,二門建有戲台、看樓、廡廊後為正殿、二殿,為廟祀無錫縣令王其勤。該廟原地有“雙忠祠”和“松滋王侯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水仙廟
  • 時間:清康熙22年
  • 紀念:嘉靖無錫知縣王其勤
  •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南長街598號
歷史,發展,

歷史

南水仙廟在元明年間,雙忠詞為漁民朝拜,稱為南水仙廟。1928年南水仙內創辦了培南國小,1946年成了中共無錫工作委員會機關所在地,89年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建成無錫市道教觀。
解放初期.這裡的磚窯還繼續使用,直到1969年.才結束手工燒窯的歷史。現在大窯路上還殘留有20餘座窯址.當初的窯業公所.至今還保存完好.所以.很多人說.大窯路是一個極其珍貴的研究古代磚瓦歷史的博物館。玩乘擺渡船在大窯路上走了段.忽然聽見有人在喊:”擺渡……擺渡……”尋聲望去,驚奇地發現運河上飄著一隻小木船.船工正搖櫓而來。沒想到我們無錫城還有最後一隻擺渡船。江南水鄉.河港密布.咫尺往來.從來都是靠的擺渡。
舊時的無錫渡口眾多.民國時期無錫城區有渡口50多個.僅古運河城區一段就有20多個.周圍農村的渡口更是不計其數。至解放前.無錫縣城內外較大的渡口有數十處,有些渡口為出入要道.需數十隻渡船才能應付.節日裡渡船格外繁忙。據說這個渡口是當時是為了解決附近的振藝絲廠女工上下班和培南國小學生上學的困難而設立的,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解放後仍為絲廠包渡。
1989年3月曾因不符合航規而勒令停駛。停渡使得兩岸居民和職工往來不便後在當地居委會的爭取下.又恢復了擺渡。現今.這是無錫城最後的一隻擺渡船了。搖櫓的師傅名叫陳Ij男他告訴我:現在這條船有船工2名.每天輪班工作.乘客擺渡一次收取二角一天也就二三十元分攤下來並不多。陳巧男還說現在來乘這條船的.並不定是要到對岸去上班、辦事。年輕人路過.覺得好奇,也會乘個來回.也有上了年紀的人.乘擺渡.為的是懷舊。進香水仙廟擺渡下船回到南長街.不遠處就是原培南國小的校址.中共無錫工作委員會機關的舊址.現在的無錫道教協會所在地——南水仙廟。

發展

南水仙廟又稱松滋王侯廟。明代為祀文天祥部將麻、尹兩將軍,在南上塘立廟.稱’雙忠祠“。因廟址在運河旁的驛道上.運河中運糧士卒和漁民船民經過這裡,大多會在此停靠歇息,進廟祈禱.遂奉為水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錫地民眾為紀念明嘉慶年問的無錫知縣王其勤.在雙忠祠南側另建一廟.因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所以+取名‘松滋王侯廟”並將兩廟合為所。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殿宇.至嘉慶十四年(1809年)拓地擴建.鹹豐年間被毀.後又重建.重建後廟宇有頭山門二門,戲台.大殿.酒廳茶廳.蠶師殿及北側的雙忠祠正殿,書廳等建築。那么.水仙廟又怎么成了中共無錫工作委員會機關的舊址呢7這要從培南國小說起。南水仙廟的廟舍從1928年起成為了谷余國小的校舍.後邑人覺得南門缺少中學又升為中學,更名為培南。遂又復為國小。學校在抗戰時期停辦。
1941年.地下黨為了在錫開展工作.需要身份掩護.又復辦培南中學。地下黨員邱寶瑞親任校長其後陸續來了很多地下黨員.皆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革命工作。原來.進香之地.讀書之地和革命之地,是這樣聯繫起來的。走.---q南長街南長街上還應該有許多故事可以講比如南長街本身。南長街.本是一條古驛道,北端的馬昌弄,就是因為附近驛館的馬匹往來頻繁而得名。無錫在元代時有九個驛站郵亭.其中包括前面講到的接官亭。到明代在九個驛亭內確立一個驛館.由中央垂直領導.名“錫山驛館,驛館就在馬廠弄兩側。
馬廠弄後被文人改作”馬昌弄”.並一直延用至今。當時.在無錫城南有水陸三條古驛道.性質為如今的國道。條水驛道即南門古運河水弄堂:兩條陸驛道.即今南長街和南下塘.上塘街與下塘街跑驛馬.分往南往北單向跑快馬之用。”錫山驛館“的設立.為無錫城南伯瀆港米碼頭.制鍋業、燒窯業和羊腰灣造船業以及南長街直至清名橋的商業餐飲業、搬運業帶來無窮生機。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古代的驛道漸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近代郵政的出現。現在的南長街上.還能看到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的南長郵電局。據說民國時期設立郵政支局的原則是附近人口密度大.工商業發達.水陸交通便利。可見.南長街在當時的地位是很突出的。現如今.南長街的北端已經拓寬改造成了大馬路.馬昌弄則完全被這些高樓大廈湮沒了.要不是在弄堂口有幾個歪歪扭扭的紅字提醒.想必是沒有人能感受到這條弄堂的存在。馬昌弄口的阿婆至今還用著很久以前的燒柴爐灶.爐灶靠近家門口.冒出的炊煙.轉瞬間漫散在了小弄堂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