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盜龍

南方盜龍

南方盜龍(學名:Austroraptor)是一屬已滅絕的馳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約7000萬年前。南方盜龍是一種中型的地棲雙足食肉動物,長度可達5-6米(16.4-19.7英尺),是南半球最大的馳龍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方盜龍
  • 拉丁學名:Austroraptor
  • 別稱:南盜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馳龍科
  • 亞科半鳥亞科
  • :南方盜龍屬
  • 分布區域:阿根廷
描述,發現,分類,

描述

南方盜龍生存於距今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被發現於南美洲阿根廷地區。它的身長約5米,是種大型馳龍類恐龍,是南半球所發現的最大型馳龍類恐龍。與其他馳龍類相比,南方盜龍的前肢相當短。其短小的前肢/身體比例,可與暴龍相比。
模式標本(編號MML-195)包含部分頭骨、數節頸椎與背椎、肋骨、一個肱骨、以及破碎的後肢骨頭。這些化石發現於阿根廷里奧內格羅省的Allen地層,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坎潘階到馬斯特里赫特階),約7,000萬年前。雖然化石的狀態並不完整,但足以發現南方盜龍與其他馳龍科的不同特徵。南方盜龍的頭骨約80厘米長,頭骨的形狀較長。頭骨帶有一些類似傷齒龍科的特徵。前肢非常短小,肱骨的長度只有股骨的一半。南方盜龍的牙齒呈圓錐狀、沒有鋸齒狀邊緣,因此有其他科學家提出南方盜龍類似棘龍科。

發現

模式種是卡氏南方盜龍(A. cabazai),是在2008年由阿根廷自然歷史博物館(Museo Argentino de Ciencias Naturales)的奧尼拉斯·諾瓦斯(Fernando Novas)及其同事所命名。屬名意為“南方的盜賊”;種名則是以Lamarque市立博物館的創建人Alberto Cabaza為名,南方盜龍的化石曾在這個博物館進行部份研究。

分類

諾瓦斯等人在命名、敘述南方盜龍時,同時提出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根據標本的脊椎特徵,將南方盜龍歸類於馳龍科半鳥亞科。他們也提出南方盜龍可能是鷲龍的近親。
參考正模標本的南方盜龍骨骼重建圖參考正模標本的南方盜龍骨骼重建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