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膳鎮

南大膳鎮

南大膳鎮,2005年10月由原北大鄉、原雙豐鄉和原南大膳鎮合併而成,距沅江市城區74公里,是洞庭湖區有較大輻射影響力的中心集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大膳鎮
  • 外文名稱:Nandashan
  • 別名:南大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沅江市
  • 政府駐地:南大膳鎮沿河路
  • 電話區號:0737
  • 郵政區碼:413116
  • 面積:169.7平方公里
  • 人口:90478
  • 方言:南大話
  • 著名景點:北堤春曉、柳林夕照、膳食文化街
  • 車牌代碼:湘 H
基本介紹,得名由來,地理環境,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交通區位,農業發展,工業現狀,城鎮建設,生態環境,社會民生,地方特產,風景名勝,文化習俗,

基本介紹

南大膳鎮隸屬於益陽市沅江市,南大膳鎮以原雙豐鄉、北大鄉和南大膳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南大膳鎮的行政區域,現轄1個社區居委會、21個建制村,總面積169.7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南大膳鎮沿河路。
南大膳鎮

得名由來

南宋初年,洞庭湖地區爆發農民起義,岳飛部將牛皋率兵來剿,相傳起義軍首領楊麼將之擊敗後在湖洲上大擺宴席,綿延十里,湖洲最南端得名“南大膳”,最北端得名“北大膳”,如今統稱南大膳鎮。

地理環境

位置:位於東經112°38′11″~112°50′05″,北緯28°57′46″~29°06′28″。地處沅江市區東北部,東瀕東洞庭湖,與漉湖蘆葦場相連,南與茶盤洲鎮隔草尾河相望,西與黃茅洲鎮接壤,北與大通湖區金盆鎮毗鄰。
地貌:系洞庭湖平原,海拔28~32米。呈西南高,東北低走勢。
水文:屬洞庭湖水系。沅水、澧水經草尾河自西向東流經全鎮,過境段長17千米。
氣候: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春溫多變,夏季易澇,秋季多旱;湖泊效用明顯,有嚴寒期短、暑熱期長、晝夜溫差小、四季風力大、水汽霧日多的湖區氣候特色。

建制沿革

早期文明:上世紀80年代,據境內南金山、天星洲遺址考古發掘的陶器表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本地就已達到相對較高的文明程度。梁承聖元年(552年),於此置重華縣,故址在隔河相望的泗湖山鎮,南大膳鎮一帶當屬於“虞舜故城”。
唐宋明清:唐宋以前,境內有錫江山,宋置錫江寨。明嘉靖年間,此地淪為澤國,為南大膳湖。清末復出成洲,湖霸爭搶築垸,並從湘陰等周邊縣和益陽、邵陽、衡陽等地區陸續遷移農民租地墾荒。
民國時期:現南大膳鎮中心集鎮一帶在當時是沅江和湘陰兩縣水上貿易處,人員往來頻繁,商業日漸繁榮,民國五年(1916年)在福壽垸防洪堤形成了1條不足千米的麻石街道,稱南大鎮,連同周邊湖洲垸田皆隸屬湘陰縣錫安鄉,後屬湘陰縣十八區。
解放以後:1954年,境內發生特大洪水,持續時間長,諸垸皆潰。新政府組織疏散大量災民,全面防治血吸蟲病,領導人民大興水利,動員全民修築大堤,歷時半年終於挽成大垸。本地自此劃入沅江縣,是為沅江縣三區。
1958年10月設南大人民公社,分為南大鎮和4個大隊。
1960年設南大區,下轄南大鎮、南大鄉、北大鄉、小波鄉、靈官鄉。1995年撤區並鄉,南大鄉併入新的南大鎮,稱南大膳鎮,靈官鄉與小波鄉合併為雙豐鄉,保留北大鄉建制。
2005年南大膳鎮、北大鄉、雙豐鄉並為現在的南大膳鎮。全鎮現轄21個村和南大社區,社區管轄中心集鎮,代管堵堤、小波、南漁等3個集貿場。

行政區劃

新中國建立後,對建制村區劃多次調整,尤以2008年、2016年為最。
2004年,域內原雙豐鄉34個村合併為12個村。2008年,域內原南大膳鎮23個村合併為8個村,域內原北大鄉19個村合併為7個村。8個漁業單位整合為3個漁村。中心集鎮和3處集貿場整合為南大社區。2016年,轄域內設有南大社區,行政村由2008年的30個村(含3個漁村)合併為21個村:牛洲村、雙螺村、石東港村、小康村、同豐垸村、東堤村、南大河村、南豐垸村、西福垸村、眾興村、義南村、南京垸村、南漁口村、北大市村、大東口村、合利紅村、三新村、華豐垸村、靈官嘴村、華勝村、南大漁村。

交通區位

南大膳鎮位居環洞庭湖經濟圈的中心位置,是環洞庭湖生態公路圈的中心節點之一。漉樂線、河南線兩條省道在鎮區交叉,縱橫貫穿全鎮。

農業發展

南大膳鎮主產糧、棉、油、蘆葦、魚、蝦、豬、牛、禽。全鎮有耕地12萬畝,水產專業養殖面積1.6萬畝,湖洲濕地6萬畝,縱橫交織的大小渠道百餘條,土地肥沃、水利發達,農漁兩業旱澇無憂,糧食、水產品產量長年居全市之首。2018年全鎮出產四大家魚1.6萬噸,出產特種魚0.9萬噸。全鎮水產品產值1.5億元。1980年代以來,南大膳鎮以特色養殖烏鱧(俗稱財魚)著名,2000年被評為“全國烏鱧養殖示範鎮”。
2018年南大膳鎮申報全國綠色原料(水稻)生產基地面積6.67萬畝。截止2018年底,全鎮有專業合作社超過130家,擁有“一家親”、“漁來福”、“十全食味”等優秀農產品加工企業。小龍蝦、螃蟹、烏鱧(俗稱財魚)、優質有機大米成為地方農業支柱,其中稻蝦共養面積近3萬畝,同時發展“蓮蝦”、“稻蛙”、“稻鰍”和“稻龜”等養殖方式,已形成“種養加,名優特”農業產業新格局。

工業現狀

全鎮規模工業6家,規模以下工業269家。雙學垸鄉鎮工業園區功能配套漸趨完善,建材、化工、製衣、能源、食品、家具等產業不斷出彩。2016年與湖北凱迪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在雙學垸工業園區投資建設3.48億元的生物質發電項目。2018年與特變電工新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3.2億元的風電投資項目。

城鎮建設

南大膳鎮人口集中,物產豐富,商業發達。鎮區現有各類酒店賓館超過40家,超市、餐飲、零售店面總計2200多個,經濟服務能力輻射周邊鄉鎮30萬人。鎮內電力、供水、燃氣、通訊、排污基礎設施齊全,在西區已建成湘北農貿綜合市場,大潤發超市入駐。2016年以來,大力推進老鎮區改造和道路“白改黑”工程。
1995年,南大膳鎮被評為湖南省“經濟百強鎮”,2004年被列入全國“小城鎮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鎮。

生態環境

2017年,南大膳鎮貫徹落實沅江市委、市政府“12345”的總體思路,統籌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行動,生態環保成效顯著。
截止2018年12月,鎮區污水處理廠及垃圾中轉站項目開工建設,投資200多萬元。完成6處砂石堆場清理整改工作,共清理砂石10萬噸、建築物15處、設備11台,復綠面積近12萬平方米。全鎮矮圍網圍全部拆除通過驗收。共拆除矮圍網圍60處,拆除圍堤長250939米,圍網長151720米,土方量5388052方。完成核心區楊樹苗清理1457畝任務。大堤修整33500米,全年整修3次,已通過上級部門驗收。完成了渠道疏洗57條,總計178.18公里。

社會民生

近年來,全鎮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全鎮中國小、幼稚園實現專業校車接送全覆蓋,新增金鷹、雙港、金種子3所幼稚園,解決了幼兒就近入園的問題。建成村衛生室56個,行政村衛生室覆蓋率達到100%。2018年底,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1597戶4106人中,已脫貧1113戶2901人。社會綜治方面,深入開展“平安南大”創建活動,2018年底落實“一村一輔警”,打擊盜搶等違法犯罪人數排全市鄉鎮第一,涉毒人員比例遠低於沅江全市平均線。全鎮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可控,獲省安全生產示範鄉鎮、益陽市示範鎮稱號。

地方特產

“吃在南大”,膳成名片。涮生財魚片(蝴蝶過河)、五門閘龍蝦、南大螃蟹、乾鍋鱖魚、紅燒鱔魚、洞庭蘆筍、藜蒿粑粑等湖鮮特產遠近聞名,滋味綿長。

風景名勝

洞庭濕地:南大膳鎮東臨漉湖廣闊的濕地湖洲和浩瀚的東洞庭湖,屬於洞庭湖國家濕地公園連線部分,有湖洲濕地6萬畝,水域面積55萬畝,野生動物眾多,濕地景觀獨特,湖鄉風光怡人。每年來此觀賞洞庭湖和越冬鳥類、順購魚蝦者絡繹不絕。
南大北堤:南大人津津樂道的“名勝”。北堤春曉,柳林夕照,白鷺翩翩,船影點點,四季有四季的風光,一天有一天的景致。南大北堤之內,屋舍成行,良田阡陌,稻浪連綿,北堤之外,古柳參天,飛鳥盤旋,漁舟唱晚,水天寥廓,壯美與靈秀並存。
膳食文化街:南大膳鎮歷史底蘊深厚,鎮西區建有仿宋風格的膳食文化街。兩座高大古樸的石牌樓遙相矗立。 長街上塑有地方風情雕像,長街兩側飛檐翹角,灰瓦白牆,繪有楊麼起義及其大擺宴席的壁畫。

文化習俗

人文精神:無數次防洪鬥爭的磨礪,塑造了南大人“出人頭地”的性格品質,特別是從三湘四水匯集而來的拓荒先民,帶來的文化習俗在此碰撞和融合,形成了愛拼敢闖的拓荒精神和友善互助的包容精神。
宗教信仰:本地大多數人主要是土地信仰和道教(正一派)信仰。各村均有土地祠,是鄉土記憶和本土文化的載體,其中三新村興隆祠規模較大。另有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石東港村龍王廟等。截止2018年底,全鎮有12處宗教活動場所,其中佛教寺廟2處,基督教會堂和聚會點10處。
三新村土地祠三新村土地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