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外宗正司

南外宗正司

宋官署名。崇寧元年(1102)置於南京(今河南商丘南),並置敦宗院以居宗室疏屬。以宗室之賢者為知宗,掌外居宗室事務。南宋初年,先移鎮江(今江蘇鎮江市),幾經遷徙後,止於泉州(今福建泉州市)。

基本介紹

源於,發展,

源於

泉州市 南外宗正司位於舊館驛西側大船亭以北、古榕巷西北隅,今梨園劇團駐地。  北宋靖康之難後,宋高宗趙構在臨安府(今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偏安東南,管理趙氏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徙遷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因該地處於抗金前線,出於安全考慮,南宋建炎間(1127~1130),又遷至今浙江紹興。
因難捨泉州舶稅之膏腴,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又先將宗室349人遷徙泉州,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南外宗正司”隨遷,將舊館驛內西側的泉州添差通刺廳改成皇族居住地,“南外宗正司”司署設在古榕巷內之“水陸寺”中。日後規模不斷擴大,聚居地建築堂皇富麗,司內設有睦宗院、懲勸所、自新齋、芙蓉堂,還有天寶池、忠厚坊等。同年,在泉州州治西南襲魁坊睦宗院東設立專為教育皇族子弟的“宗學”,學制二年。

發展

在泉州的宗室子弟初期僅349人,其後日益蕃衍,至慶元(1195~1200)中則在院1300餘人,外居者440餘人,至紹定年間(1228~1233),則在院者1427人,外居者887人。
他們從中原地區帶來先進生產工具,帶來羅、絹、紗、綾等新產品,傳入織、繡、彩、繪、染色、印花等先進技術,以及先進文化,促進泉州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但趙氏皇族生活奢侈,歌舞聲色,仗勢擾民,其龐大的生活費用,除朝廷少量補貼外,大部分是由泉州地方財政來負擔。時僅俸錢和米價錢兩項,泉州每年計出備14.37萬貫。此外,南外之官屬與居官宗子之養廉、宗學之養士,每年錢1.11萬貫、米1500石,也皆由泉州出備。
紹定五年(1232)真德秀以徽猷閣學士再知泉州,為了解決皇族高昂的生活費用又不擾民,他針對泉州的實際情況,採取具體措施,發展海外貿易。使一度處於下降趨勢的泉州港,又重振雄風。
南宋景炎丁丑(元至元十四年,1277),張世傑奉宋主端宗南逃至泉,由海路至泉州法石時,命令當時任市舶司提舉安撫使的蒲壽庚將海舟以從,但蒲壽庚閉城拒命,張世傑只好率淮軍攻城,久攻不克,便南下粵東。同年,元將唆都帶兵攻泉州時,蒲壽庚降元,在城內“盡殺南外宗子及士大夫三千餘人”,婦幼不能免,“備極慘毒”。皇族倖存者逃至遠郊鄰縣,四處避難,規模宏大的南外宗正司及睦宗院等建築,毀之一炬,“頓成廢墟”。後來此處改為織染局。
明代,織染局遷至南俊巷,這裡均被占用,南外宗正司只剩遺址,無法再現當年繁華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