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江蘇省南京市的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工序繁雜,經過“裝造掏范、障口、掏邊、找斷頭、接頭、拽花、搖緯、練梭、拋梭、挖花過管、妝花配色、織造打緯”等十多個步驟,超過百道工序,耗時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四五年最終織造出南京雲錦。

2006年5月20日,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3。2018年5月15日,該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13
  • 申報地區:江蘇省南京市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覽,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萌芽期:魏晉高古意
據南梁殷雲《月令廣義·七月令》記載,手工織造的南京雲錦開始於東晉末年。在此之前,中國的絲織業集中在北方和四川成都地區。東晉義熙十三年(417年),東晉大將劉裕帶兵消滅了建都在長安的後秦,並把包括織錦工匠在內的中原百工從遙遠的北方遷到了東晉的都城建康(南京),並在秦淮河南岸設立錦署,專門負責織錦的生產。這一時期的雲錦既融入了中原先進的絲織技術,又加入了少數民族喜愛的金銀線作為裝飾。織錦加金成為了雲錦的獨有特點,從此與其他織錦區分開來。
孔府舊藏麻香色織金妝花飛魚服孔府舊藏麻香色織金妝花飛魚服
發展期:元明兩相承
隨著歷史的演進,雲錦在唐、宋兩朝都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更為顯著的技藝進步則發生在元、明兩朝。從元代開始,朝廷在南京設立了官辦織造機構,雲錦被指定為了皇室御用用品,成為了皇袍冠帶、嬪妃衣飾的豐要用料,以“妝金、妝彩、妝孔雀羽”為特色的雲錦被作為皇家用品和用於皇室賞賜的高貴禮品。
織錦金壽字龍雲肩通袖龍襴妝花緞襯褶袍織錦金壽字龍雲肩通袖龍襴妝花緞襯褶袍
元代雲錦的生產主要是在官辦織造機構的主持、管理下進行的。當時在南京設立的官辦織造機構管人匠數千戶,約數萬人,為南京絲織工藝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元代統治者喜愛使用金錦,有愛用金裝飾絲、毛織物的習尚,這必然要影響到絲織產品的設計和織造。雲錦中的“庫金”、“織金錦、緞”等,就是從元代金錦延續發眨下來的品種。用金裝飾絲織物紋樣,成為南京雲錦的一個重要裝飾特徵。元代創造了很多優美的串枝花圖案和各種雲紋圖案、吉祥圖案,給I糾、清兩代雲錦圖案的毆汁提供了豐富的借鑑。
明朝南京的雲錦織造工藝日趨成熟和完善。妝花織物是明代南京絲織最具代表水平的產品。妝花織物最初是在緞地提花織物上挖花妝彩,以後把這種配色織造技法運用到紗、羅、綢、絹、絨等不同質地、不同組織的織物上去。其特色是“挖花妝彩”,色彩變化豐富,逐花異色,取到多樣而統一的效果。此外,明代民間錦緞織造業也非常繁榮。
鼎盛期:有清樹一幟
清朝宮廷在順治二年(1645年)沒江寧織造署,這給南京雲錦帶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會。清朝時期,南京雲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乾隆、嘉慶年問,南京絲織業的發展臻於鼎盛,僅城內就有織機3萬餘台、男女織工20餘萬人,約占全城人口的三分之一。以雲錦為龍頭的南京絲織業成為當時南京經濟的支柱產業。
在技藝上,清代的南京雲錦繼承明代成就的基礎,發展更為成熟,特別是在金線製作技術和金線質量方面都有顯著提高,用金裝飾織物的技法也更豐富多樣。和明朝錦緞相比較,清代錦緞更為細麗、精美。康熙時期多仿宋代規矩錦,金線細如髮絲:雍正時期重配色,構圖秀麗,配色溫雅,自成一格。乾隆時期在仿漢、唐錦式的同時吸收西洋的花式和織法,促進了錦緞花式的新變化。
衰落期:亂世始凋零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崩潰,作為皇家御用貢品的南京雲錦失去了以原有意義和方式繼續存在的社會基礎,逐漸走向衰落。一方面,連年的戰亂與社會的更迭,雲錦絲織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此後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發動內戰更是雪上加霜,雲錦生產幾乎斷絕,江南地區幾乎絕跡。另一方面,南京雲錦的衰落也與其手工業技術的保守與世代傳襲的傳承方式有關。雲錦行業內素來就有“女大字人,技不可授”;“客入機房,停機掩活”的保守成規。牽經接頭一行,更是子孫繼承,外人不得接手。這也阻礙了雲錦生產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其衰落過程。
復甦期:逢時煥新機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對南京雲錦這一寶貴的民族科技文化極為重視。1956年毛主席、周總理先後指示,要把雲錦工藝繼承下來,發揚光大。
1957年,南京市文化處為搶救瀕臨失傳的雲錦生產技藝,在南京組建雲錦研究工作組,由工藝美術專家陳之佛教授任組長,主要任務是挖掘、整理雲錦傳統藝術資料,總結老藝人經驗及雲錦技藝特點和規律,同時開發新產品。作為全國唯一的雲錦專業研究機構, “南京雲錦研究所”承擔著雲錦文化繼承和保護的歷史重任。

工藝特徵

雲錦的織造工藝高超精細,富有創造性,特點是通經斷緯,挖花妝彩。雲錦採用的織機叫大花樓木織機。它機長5.6米、寬1.4米、高4米,設計非常科學合理。每台織機分樓上樓下兩部分,織造時,樓上拽花工根據花本要求,提起經線,樓下織手對織料上的花紋,妝金敷彩,拋梭織緯,一根緯線的完成,需要小緯管多次交替穿織,自由換色,工藝十分複雜,上下兩人配合,一天僅能織5-6厘米,所以古人有“寸錦寸金”之說。據說,錦在古代曾作為貨幣流通過,故“錦”字,從“帛”從“金”。這種織造方法的優點是:一根緯線,通過多次挖花完成,配色自由,不受色種限制,相同的單位紋樣,可織成不相重複的色彩,使整件產品典麗和諧。這種獨特的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化機器替代。
暗綠地織金紗通肩柿蒂形翔鳳短衫妝花紗蟒裙暗綠地織金紗通肩柿蒂形翔鳳短衫妝花紗蟒裙
挑花結本,是雲錦的又一大工藝特點。由於紋樣複雜,往往織1寸錦要有1尺長的花本。形象一點來說,挑花結本就好似電腦軟體,它將花紋圖案色彩用棉底線,按照最古老的結繩方法,編成程式,完成後上機織造。樓上拽花工拽花時相當於在敲電腦鍵盤,樓下織手根據織造面,相當於電腦螢幕顯示,再妝金敷彩,整個工藝,妙不可言,充滿神奇色彩,仍屬國家保密範圍。
機上坐著的人,稱作“拽花工”,只要按過線順序提拽即可,相當於在敲電腦鍵盤。機下坐著的人,稱“織手”,他使用“通經斷緯”的技術(緯線由不定數的彩絨段拼接而成),挖花盤織,妝金敷彩,就能織出五彩繽紛的雲錦來,他面前的織造面即相當於電腦顯示屏,這種工藝,尚不能被機器所替代。
雲錦的織造工藝除前面介紹的“通經繼緯”、“挑花結本”以外,夾金織銀也是雲錦的一大特點。織物顯得雍容華貴,金碧輝煌,滿足了皇家御用品的需要。正因為長期是宮廷用品,在製作中不惜工本代價,才使雲錦後來居上,達到織錦工藝登峰造極度的地步,雲錦主要有“織金”(用黃金打成箔,切成絲,捻成線織就)、“庫錦”、“庫緞”、“妝花”四大類品種,用於皇帝龍袍、皇后鳳衣、霞披、嬪妃的麗裝靚服、宮廷裝飾及坐、褥、靠墊、枕被等實用品。雲錦有時還作為朝廷禮品,饋贈外國君主和使臣以及賞賜大臣和有功之人。前三類已可用現代機器生產,惟妝花的“挖花盤織”、“逐花異色”仍只能用手工完成。
雲錦主要品種有織金、庫錦、庫緞和妝花四大類。

工藝流程

南京雲錦製作技藝工序繁雜和嚴謹,一般會有十多個步驟:裝造掏范、障口、掏邊、找斷頭、接頭、拽花、搖緯、練梭、拋梭、挖花過管、妝花配色、織造打緯等。
其中裝造掏范有“前一掏前一、前二掏前二、前三不掏障、中腳掏前三、後三不掏障、後二掏前四、後一不掏障、前一掏後四、前二不掏障、前三掏後三、中腳不掏障、後三掏後二、後二不掏障、後一掏後一”工序;找斷頭有“一劈三讓、找鄰居、卜裱枝”工序;接頭有“打、搭、網、餵、剎”工序;拽花有“一掄、二撳、三抄、四會、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其技藝可作為傳統織造工藝的典型代表。南京雲錦的織造造技藝是一項嚴密而系統的工程,其包含的文化、科技內涵十分豐富,可以為中國工藝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實證材料。

傳承現狀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絲織新品種不斷湧現,市場對雲錦的需求量減少,加之學藝周期長,勞動單調、枯燥、強度大,年輕人不願從事此項工作,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瀕臨失傳的危險。

傳承人物

朱楓,男,1915年3月出生。2007年6月,朱楓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申報項目: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金文,男,1954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周雙喜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申報項目: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周雙喜,男,1955年7月出生。2009年5月,周雙喜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申報項目: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保護措施

1954年,成立“雲錦研究工作組”,該組於1956年升級並成立為“南京市雲錦研究所”,其作為全國唯一的雲錦專業研究機構,承擔著雲錦繼承和保護的歷史重任。
1973年,南京市雲錦研究所擴充了近百人的年輕隊伍,建立了試驗工廠,來搶救開發中國各民族的民間織錦。
1982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業部撥專款決定在雲錦研究所基礎上建立“中國織錦工藝研究生產實驗中心”,成立了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領導下的織錦專業委員會,研究所為主任委員單位和學會所在地,同時在所內籌建了《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使研究所成為中國織錦行業中心。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和支持下,研究所於1986年成為文物局古代絲綢文物複製研究試驗基地。
1994年,南京雲錦研究所和南京市旅遊局合作籌建了《中華織錦村》,使中國各民族的織錦工藝得以完整的保護並以實物、實景的形式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3年12月30日,“絲綢的記憶——中國蠶絲織繡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特展”在京開幕,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演示技藝。向大家宣傳推廣非遺等保護事業。
2015年5月,“錦繡江蘇——傳統織繡染技藝精品展”在北京舉辦,該次展覽匯集了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等1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在現場展演,讓觀眾加深對非遺印象。
2018年9月,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亮相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該展覽展現出中國刺繡、織錦紋樣創造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體現了錦繡文化源於自然、源於生活的特點。

榮譽表彰

1929年,在首屆西湖博覽會上,南京金梭雲錦研究所的“中華世紀九龍圖”獲金獎。
2003年,在西湖博覽會上,南京博物院金文雲錦研究室的“織真金孔雀羽團龍’’獲銅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