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2010年6月30日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制定,2010年7月28日江蘇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批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 頒布單位:南京市人大常委會
  • 頒布時間:2010.08.13
  • 實施時間:2010.12.01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一章 總則,第二章 保護規劃和保護名錄,第三章 老城格局和城市風貌的保護,第四章 歷史建築的保護,第五章 其他對象的保護,第六章 法律責任,第七章 附則,條例的說明,審議意見的報告,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保護、利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對象包括老城格局和城市風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街巷、歷史建築、古鎮古村、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第三條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應當遵循政府主導、統籌規劃、整體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持、延續歷史文化名城的傳統格局和風貌。
第四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保護機制,保障經費投入。
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負責規劃、協調、審議、指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大事項。
市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建設、房產、國土、財政、文化、旅遊、城市管理、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工作。
區、縣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具體工作。
第六條 本市設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由規劃、文物、文化、建築、園林、旅遊、宗教、歷史、民俗和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負責對保護規劃、保護名錄等事項進行論證和評審。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義務,有權對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行為進行勸阻、舉報和控告。
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區、縣人民政府予以表彰獎勵。
第八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以捐贈等形式參與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和受贈款項,應當專項用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條 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歷史風貌特色的前提下,鼓勵、引導合理利用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等進行文化、旅遊活動。

第二章 保護規劃和保護名錄

第十條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由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依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各類保護對象的保護規劃。其中,市區範圍內的,由市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區有關部門組織編制;高淳縣、溧水縣範圍內的,由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
第十一條 保護規劃應當包含下列內容:
(一)基礎資料;
(二)歷史文化價值和現狀評估;
(三)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要求;
(四)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核心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五)保護的原則、內容、範圍、要求和措施;
(六)開發強度、利用方式和實施方案。
具體保護對象的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保護文本、圖則和相關附屬檔案。
第十二條 保護規劃的編制,應當經專家委員會論證,並徵求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意見。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應當組織聽證。
第十三條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經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後,依法報經批准。保護規劃除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報省以上人民政府或者部門批准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經批准的保護規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保護規劃需要修改的,按照原審批程式報送審批。
第十四條 在保護範圍內進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損壞、擅自拆除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築物、構築物;
(二)破壞自然環境、傳統風貌、建築格局、街巷格局、空間尺度;
(三)超出建築高度、體量等控制指標,或者不符合建築風格、外觀形象和色彩等要求;
(四)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五)其他違反保護規劃的行為。
第十五條 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在核發保護範圍內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以及審定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前,應當經專家委員會論證並向社會公示。
重要歷史文化保護項目的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應當具有國家規定的資質等級。
第十六條 保護範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各類基礎設施的,其退讓、間距、日照、節能、抗震以及道路路幅寬度等,應當符合現行規範標準。因現有條件限制,無法達到現行規範標準的,應當按照保護要求,確定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經批准後執行。其中,市政基礎設施無法達到現行規範標準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案;消防設施和消防通道無法達到現行規範標準的,公安消防機構應當會同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確定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十七條 本市實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製度。保護名錄包括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以及市人民政府已經確定的保護對象。
具備下列條件的保護對象,由市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委員會論證並向社會公示,經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審議,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並納入保護名錄:
(一)具有一定規模,保存文物較為豐富,能夠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或者地方特色的歷史風貌區;
(二)具有特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的古鎮古村;
(三)保存比較完整、內涵較為豐富、特色明顯,體現名城風貌特徵的歷史街巷;
(四)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但是具有一定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
(五)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
(六)其他應當列入保護名錄的保護對象。
調整保護名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式報送審批並公布。
第十八條 城鄉規劃、文物、房產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普查本市的歷史文化資源。發現具有保護價值的對象,應當及時提出將其列入保護名錄的意見。
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收集、整理保護對象的歷史資料信息和挖掘、評價其歷史價值。
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建立和維護保護對象的歷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統。
第十九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向市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將具有保護價值的對象列入保護名錄的建議。

第三章 老城格局和城市風貌的保護

第二十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老城保護方案,嚴格保護老城歷史風貌、整體格局和自然環境,控制老城開發總量、建築體量、空間尺度,減輕人口壓力。
保護歷史街巷體系,保護文物古蹟、古樹名木,保護傳統建築風貌,保護非物質文化形態。
保護老城歷史肌理風貌和人文脈絡,推進老城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改造、復興,提升城市品質內涵。
第二十一條 老城內新建建築高度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高度分區控制要求。其中:
(一)集慶路和長樂路以南區域新建建築高度不得超過十二米,集慶路和長樂路以北至建康路、昇州路區域新建建築高度不得超過十八米;
(二)建康路、昇州路以北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內,新建建築高度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控制要求。該區域周邊新建建築的,應當通過視線分析確定其建築高度和體量。
老城內應當按照保護規劃要求嚴格控制新建高層建築。
第二十二條 嚴格保護老城城南、明故宮、鼓樓至清涼山三片歷史城區。
歷史城區內不得新建高架等大流量機動車通行道路,不得建設影響城市景觀的大型市政基礎設施,市政、電力、通訊等管線應當地下敷設。
城南歷史城區內的新建建築物、構築物應當與歷史風貌相協調,既有建築物、構築物與歷史風貌不相協調的應當逐步改造。
保護明故宮歷史城區內的皇城和宮城格局、護城河水系以及壇廟、衙署等遺址。明宮城遺址及周邊一百米範圍內,不得從事新的建設。
鼓樓至清涼山歷史城區內應當保持原有的山水環境和以高綠地率為主的空間格局。
第二十三條 嚴格保護中華路南唐軸線、御道街明代軸線和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民國軸線。保護各歷史軸線現有尺度、線形和斷面形式。道路兩側新建建築物、構築物的高度、體量、風格、色彩等應當與該軸線的傳統建築風貌相協調。
保護中華路的建康路路口至中華門段沿街傳統建築風貌特色和現有街道尺度,逐步整治建康路路口至內橋段街道界面,延續南段的風貌特色。
御道街兩側各保留十米綠化帶。午朝門至外五龍橋段,道路兩側不得從事新的建設;外五龍橋至光華門段,新建建築退讓綠線不小於十米。
保持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三板四帶的道路斷面和行道樹以懸鈴木為主的特色,道路兩側應當以公共建築為主。
第二十四條 嚴格保護六朝建康城、南唐金陵宮城、明代南京宮城和民國南京城的遺蹟遺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保護範圍內的遺蹟遺址。考古、施工中發現的重要遺蹟遺址應當原址保護,並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向公眾展示。
嚴格保護南唐、明代都城城牆和護城河。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明代外郭城牆現存段落及整體走向,牆基兩側各劃定三十米至五十米的公共綠地。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明代都城城牆遺址上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拆除。
明代都城城牆、城牆遺蹟三十米範圍內,不得新建建築;三十米至五十米範圍內新建建築高度不得超過十二米。
第二十五條 鼓樓至北極閣、九華山,獅子山南至石頭城、北至長江大橋,中華門南至雨花台、北至內橋,午朝門南至光華門、北至富貴山,神策門南至北極閣、東至小紅山,玄武湖至紫金山等重要景觀走廊內,應當按照保護規劃要求控制新建建築的高度和體量。
第二十六條 嚴格保護本市的自然山水環境風貌。保護寧鎮山脈的三支余脈,即北支的棲霞山、烏龍山、幕府山和獅子山,中支的鐘山、富貴山、九華山、雞籠山、鼓樓崗、五台山和清涼山,南支的青龍山、黃龍山、牛首山和祖堂山等山體;保護秦淮河、金川河、歷代護城河和玄武湖、莫愁湖等水體。不得隨意開挖山體、砍伐樹木,不得隨意填埋、覆蓋水體。
自然山水保護範圍內的用地應當主要用於建設綠地,確需新建公共服務設施的,其高度、體量、風格、色彩等應當與自然、人文環境相協調,不符合保護規劃的建築物、構築物和設施應當依法改造或者拆除。

第四章 歷史建築的保護

第二十七條 歷史建築的建築立面、平面布局、院落、牌坊、樹木等不得破壞,經批准改建、擴建的歷史建築,在高度、體量、風格、材料、色彩等方面應當與原有建築相協調。
第二十八條 歷史建築應當原址保護。因公共利益需要無法實施原址保護,需要拆除或者遷移的,應當事先經專家委員會論證,由市、縣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依法報省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歷史建築拆除後,有條件的應當擇地重建,或者在原址立碑,保留和傳遞歷史信息。
第二十九條 歷史建築經有相應資質的鑑定單位鑑定為危房確需翻建的,應當按照原地、原高度、原外觀的要求編制建設方案,需要利用地下空間的,應當與原歷史建築風貌保持一致,由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向市、縣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市、縣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當事人申請後,應當組織專家委員會進行論證,並在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內做出是否批准的決定。
第三十條 歷史建築的所有人應當按照保護要求使用、維護、修繕建築。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對維護、修繕義務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轉讓、出租歷史建築,轉讓人、出租人應當將有關保護要求告知受讓人、承租人。
對歷史建築進行外部修繕裝飾、添加設施以及改變歷史建築的結構或者使用性質的,應當將維護、修繕等方案報市、縣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房產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再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三十一條 歷史建築的維護、修繕費用由所有人承擔,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承擔歷史建築維護、修繕費用確有困難的,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可以向所在的區、縣房產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補貼,由區、縣房產行政主管部門報市房產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補貼費用從保護資金中列支。
所有權不明或者被政府代管的歷史建築,由市房產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修繕。
第三十二條 歷史建築需要拆除、遷移、修繕並經批准,原有資料不全或者缺失的,建設單位應當委託有關單位對歷史建築進行測繪,測繪資料移交市、縣房產行政主管部門保存。
第三十三條 禁止在歷史建築上設定戶外廣告。設定店招、標誌等設施的,應當符合保護規劃要求,不得損壞、破壞建築本體,並與環境、景觀相協調。
第三十四條 市、縣房產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歷史建築保護檔案;尚未設定歷史建築保護標誌牌的,應當統一設定;對歷史建築的使用和保護狀況應當定期組織檢查,其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應當配合檢查並得到檢查結果的書面通知。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定、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歷史建築保護標誌牌。
第三十五條 具有一定保護價值但尚未列入保護名錄的建築物、構築物,由市、縣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公布為規劃控制建築。規劃控制建築不得擅自拆除,確需拆除的,應當制定方案,經專家委員會論證後,由市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第五章 其他對象的保護

第三十六條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古鎮古村應當實行整體保護,保持其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保護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
第三十七條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古鎮古村的保護性更新改造應當按照經批准的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有序組織實施。因保護性更新改造需要搬遷住戶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實施並予以補償。
第三十八條 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範圍內不得從事新建、擴建活動,但是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除外。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
第三十九條 嚴格保護歷史街巷的歷史環境要素、傳統格局和街巷的走向、名稱。保持現存歷史街巷的界面、空間尺度、傳統風貌和環境特色。
歷史街巷拓寬取直或者改向的,應當將原分段的街巷名稱予以標示。
第四十條 湯山、薛城、石頭城、長乾里及越城等十五片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內,實施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劃撥的,國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事先委託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對出讓或者劃撥地塊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發現重要遺蹟遺址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出具書面意見並告知國土行政主管部門。
第四十一條 工業企業或者工業遺產所有人、使用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加強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配合工業遺產的調查、評估、認定、建檔工作。在企業轉產、改制或者拍賣、置換資產等過程中,應當保護工業遺產的式樣、結構等歷史特徵。
第四十二條 對列入世界、國家、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京雲錦、南京剪紙、南京金箔、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秦淮燈會等項目,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明確保護責任單位,落實保護責任,安排財政專項資金,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徵集、搶救、研究、傳播、宣傳教育等。
保護責任單位應當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規定履行保護義務。
第四十三條 對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市、區、縣人民政府應當通過提供必要的場所、資金等方式,鼓勵、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應當發掘、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資料,培養傳承人,積極組織和參與相關展示、展演活動。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區、縣人民政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行政責任:
(一)未按照法定程式組織編制、修改保護規劃和確定、調整保護名錄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式或者未按照保護規劃的要求履行審批職責的;
(三)未依法對保護對象的保護狀況實施監督檢查,或者對經批准的保護對象的改造、利用情況監管不力的;
(四)未依法受理舉報、控告和查處違法行為的;
(五)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中,破壞歷史街巷的格局、違法拓寬歷史街巷的,由市、縣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市、縣城鄉規划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處以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設定、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歷史建築保護標誌牌的,由市、縣房產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歷史建築上設定戶外廣告,設定店招、標誌等外部設施不符合保護規劃要求的,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恢復原狀;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以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以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八條 本條例自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
地方性法規(類別)
20100728(批准時間)

條例的說明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南京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6月30日審議制定了《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現就《條例》作如下說明。
一、制定《條例》的必要性
南京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市八十年代就開始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不斷修訂完善,目前第四次修編的規劃正在報批中。通過規劃對名城進行保護是強有力的手段,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認識存在著差異;二是保護目標與保護能力的矛盾比較突出;三是保護的制度環境與基礎工作仍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近年來,國家和省相繼出台了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律法規,我市也制定了幾部涉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內容分散,沒有系統性,迫切需要一部既符合南京實際,又能起到總領我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因此制定這部條例。
二、《條例》的主要內容
《條例》共七章四十八條。對保護利用的原則和要求、保護規劃和名錄、老城格局和城市風貌、歷史建築以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風貌區、古鎮古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街巷、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對象的保護作出了具體規定。
三、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
(一)關於管理體制
《條例》明確了市、區、縣人民政府及其相關主管部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具體職責;規定市人民政府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負責規劃、協調、審議、指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大事項;規定本市設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由規劃、文物、文化、建築、園林、旅遊、宗教、歷史、民俗和法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負責對保護規劃、保護名錄等事項進行論證和評審。
(二)關於保護規劃和名錄
《條例》明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各類保護對象規劃的編制要求,細化了保護規劃的內容要求,規定了編制中經專家論證和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環節,明確了保護規劃的審議批准程式,對保護範圍內的禁止性行為作出了規定,對保護範圍內的建設行為、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的資質等級、審批過程中論證和公示進行了明確。
《條例》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製度。規定保護名錄包括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以及市人民政府確定的保護對象,同時明確具備條件的保護對象經過相應的論證、審批程式被納入保護名錄的程式。根據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名錄中對歷史風貌區、古鎮古村、歷史街巷等保護對象進行了界定,補充了上位法的規定,構建了比較全面的保護體系。
(三)關於老城格局和城市風貌
《條例》重點對老城格局和城市風貌作出了具體規定,內容涉及老城格局、老城建築高度、三片歷史城區、三條歷史軸線、遺蹟遺址與城牆城河、重要景觀走廊和城市自然山水環境等,規定具體明確,增強了保護的剛性。
(四)關於歷史建築和其他保護對象
《條例》細化了上位法對歷史建築的保護規定,明確了歷史建築的保護要求,規定歷史建築的拆除、遷移、翻建和維護修繕的審批程式,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進行了明確,建立了歷史建築維護修繕的補貼制度,禁止在歷史建築上設定戶外廣告,規範店招、標誌的設定。對具有一定保護價值但尚未列入保護名錄的建築物、構築物,明確為規劃控制建築,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式。
《條例》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古鎮古村的整體保護和保護性更新改造作了規定,明確了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街巷的具體保護要求,另外還對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工業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相應保護規定。
(五)關於法律責任
《條例》重點明確了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對違反有關歷史街巷格局、歷史建築規定的行為,作出了相應的處罰規定。
以上說明,連同《條例》請予審議。

審議意見的報告

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已經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現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在該條例通過前進行了初步審查,徵求了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省政府法制辦、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文化廳以及部分立法諮詢專家和省人大法制專業組代表的意見,並與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進行了溝通,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已經做了相應修改。省人大法制委員會於7月5日召開全體會議對該條例進行了審議。現將審議意見報告如下:
南京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多年來,南京市不斷加大宣傳力度,採取措施積極推進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並有效預防和制止各類破壞行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應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面臨的現實問題,適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實際需要,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提供更為直接的法律保障,南京市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該條例,是十分必要的。該條例進一步細化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範圍,明確了保護規劃的具體要求,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製度,強化了對各類保護對象的保護要求,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該條例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的地方性法規不相牴觸,建議本次會議審議後予以批准。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