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金陵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於2008年9月成立,它由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三個系合併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大學金陵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成立日期:2008年9月
  • 專業方向:機電工程方向等
  • 在校人數:1600
學院概況,專業設定,學院設施,目標和思路,規格與路徑,組織架構,

學院概況

設有4個專業、4個專業方向,它們是: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及其套用聲學方向、機電工程方向;通信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及其網路技術與工程方向、信息管理與技術方向;軟體工程專業。
在校本科生1600餘人。自有專職教師8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50人,青年教師35人全部具有碩士學位。
分院院長由原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系黨委書記、原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教務處長李元教授擔任。

專業設定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立於2004年8月,原專業主任為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張德富教授,現任主任為南京大學計算機系博士葉保留副教授;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立於2005年8月,原專業主任為原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高敦堂教授,現任主任為南京大學電子學院博士袁傑副教授;
通信工程專業成立於2006年8月,現任主任為南京大學電子學院博士何菁;
信息管理與技術方向(現更名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於2006年設立,由原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首任主任、博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鄒志仁教授擔任主任,現任主任為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朱慶華博士;
機電工程方向於2010年設立,由原南汽集團職工大學校長鄭宜高級工程師擔任主任;套用聲學方向於2010年設立,主任由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吳浩東教授兼任;
網路技術與工程方向於2009年設立,主任由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計算機專業實驗室主任黃強副教授兼任;
軟體工程專業於2006年設立,現任主任為副教授葉保留博士。

學院設施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一個理工融合、三大學科融合的以培養套用型、創業型本科人才為目標的學院。已建成有特色、設備先進的大型教學實驗室六個,分別為: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含模擬電路實驗室、數字電路實驗室、電子電路EDA實驗室、電子技術綜合實驗室、通信實驗室、高頻電路實驗室、電工實驗室)、大學物理實驗室(含光學實驗室、力學實驗室、電學實驗室、磁學實驗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室(含嵌入式系統實驗室、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室、多媒體技術實驗室、微處理器與套用實驗室、計算機信息管理實驗室)、職能機器人實驗室、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和現代通信技術實驗室。

目標和思路

由原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系合併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適應了當今學科融合發展的潮流,為創新套用型人才的培養建立了寬廣的平台。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機電工程)以及現代信息技術、光電信息技術等學科都與國民經濟的信息化建設密切相關,而且學科間彼此融合的特徵已明顯呈現,例如基於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感測技術和網路技術相互融合產生的物聯網技術就是信息技術各學科相互融合的新技術新產業。由於科學技術的這種發展,尤其在信息科學領域中已很難將它們彼此分割。
基於上述思想整合而成的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其教學思想與新教學計畫有以下幾個基本考慮點和特色:
1、許多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都已逐漸成為各專業共同的平台課。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要學習計算機方面的專業基礎課,同樣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也要學習電子、通信方面的基礎課,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到了教學課程之間相互的融合,教師授課的互通與學生選課的互通。
2、由於獨立學院是依託母體學校辦學,辦學目的是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套用型人才,因此除了基本知識的培養教育外,還著重增加了“套用”層面的教學內容,比如部分專業和專業方向大大增加了實習實訓的內容和時間,部分專業大大增加了以實驗室套用實驗、科技競賽為龍頭的實踐內容和時間,這些實踐實訓內容和學時的增加,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創業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3、該院所有專業都是本科專業,因此其教學的基本要求必須達到本科專業要求的相關知識點。專業教學根據“規格分類”為核心思想,所有專業與專業方向都是套用型,因此在專業培養方案上、在課程及內容的安排上都以套用型本科知識點的要求來落實。

規格與路徑

經過兩年的建設和發展,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教學上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分流培養模式:堅持暑期學校制,在培養套用型人才為主流的基礎上,注重對一部分可深造的學生進行分流培養,以期有15%—20%的學生能考取研究生,一部分課程放在暑期學校開設。
(2)大部分專業“3+1”模式:用三年的時間學完4年的課程,(包括暑期學校的學習),用1年的時間到工廠、企業、研究所、公司或本校的產學研基地平台進行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論文。
(3)主、副修模式/雙專業模式:在學生完成主修專業的同時,鼓勵副修相關專業、鼓勵雙專業模式,以期達到培養複合型套用人才的目的;
(4)外語教學四年一貫制:一、二年級以四級英語為目標進行教學,三、四年級以英語口語、專業英語、第二外語為目標進行教學。
(5)分別在企業和校內創建產學研基地:根據產、學、研模式,以項目帶動學習,培養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套用型人才。
(6)國際合作教學模式:在已有的“2+2”國際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4+1”模式(4年本科在金陵學院、一年碩士在英國Essex大學)和(3.5+0.5+1)模式(三年半在金陵學院學習、半年在英國學習語言和撰寫畢業論文、一年碩士學位課程)。
5、為擴大學生知識面,更多地接觸大師、名師的風采,每學期都舉行名師講座。已有8名院士、各高校的名師和企事業單位的總經理20餘人來學院講學。通過名師講座,同學們從多角度學習了知識,也學習了名師名企業家的成才之路,為同學們打開了一扇學業、事業發展之門。
基於以上五點考慮,形成了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總體架構。
學制四年,修滿165學分準予畢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理學學士學位;通信工程專業、軟體工程專業的學生,符合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組織架構

一、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行政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李元 (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 葉保留(博士 副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主任 葉保留(博士 副教授)
軟體工程專業專業主任 葉保留(博士 副教授)
網路工程方向方向主任 黃強(博士 副教授)
信息管理與技術方向方向主任 朱慶華(博士 教授)
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 袁傑(博士 副教授)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主任 袁傑(博士 副教授)
通信工程專業主任 何菁(博士 副教授)
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主任 陳孝楨 (教授)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驗室主任 黃強 (副教授)
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主任 府錫東 (教授)
智慧型機器人實驗室副主任 夏慶鋒(講師)
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中心主任 孫建國 (副教授)
普通物理實驗室主任 章建榮 (副教授)
現代通信實驗室副主任 俞海(講師)
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章建榮
學院學生工作組組長 丁堯
學院辦公室副主任 劉晶晶
二、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總支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書記 李元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書記 章建榮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事秘書 丁美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