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民大會堂

南京國民大會堂

國民大會堂,位於南京長江路264號,原名國立戲劇音樂院,現為南京人民大會堂。建於1936年,由建築師奚福泉設計。它是民國時期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先進的會堂。

大會堂坐北朝南,東鄰江蘇省美術館,西側為與之配套的漢府飯店,占地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5100平方米。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連屋面平頂及地下室共5層,正面呈凸型,內廳走廊寬暢,廳頂呈拱型,門樓上方原鑲嵌有“國民大會堂”,現已更換為“人民大會堂”。

國民大會堂是新民族形式建築實例之一,具有較高的社會與建築歷史價值,是中國近代優秀建築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國民大會堂
  • 地址:南京長江路264號
  • 原名:國立戲劇音樂院
  • 建於:1936年
  • 建造用時:6個月
  • 改名人民大會堂
建造緣由,會堂內外,十年滄桑,

建造緣由

早在1924年,孫中山在他的《建國大綱》中提出,設立國民大會來改造代議制的政治架構。他並且設計了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步驟來完成自己的構想。但憲政長期未得實現,國民黨內外“結束訓政,實行憲政”和及早召開國民大會的呼聲日高。尤其是孫中山之子孫科就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院長之職後,更是極力推動制憲,倡議召開國民大會。於是在南京修建一座國民大會堂,以備國民大會之需被提上議事日程。1933年,國民政府為籌備定於1935年5月召開的國民大會,就已經提出了在南京建築國民大會會場的動議,後因國民大會改在中央大學大禮堂舉行,這一動議暫時拖延下來。1935年9月,國民黨要員孔祥熙等5人提議:在首都建築國民大會堂,可以國立戲劇音樂院和美術陳列館充用,這樣既可作劇場,又可作會場,誠為一舉兩得。他們的提案獲得國民政府的批准。同年,國立戲劇音樂院和美術陳列館籌委會公開招標,徵集院館工程的設計方案和營造商。經籌委會於1935年8月評定,設計方案以公利工程司奚福泉建築師的為首選,關頌聲、趙深的設計方案分列二三名;營造商為上海陸根記營造廠。1935年11月23日,籌委會常務主任褚民誼與承建商陸根記營造廠簽訂契約,限期10個月完工。同年11月29日,舉行奠基典禮,居正,吳稚暉、褚民誼等數百人出席。奠基禮由居正主持,褚民誼報告了籌備經過。
國民大會堂國民大會堂
南京國民大會堂地圖
在施工過程中,陶記工程師事務所李宗侃建築師,根據國民政府制定的《首都計畫》中提出的首都建築“要儘量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築尤當儘量用之”的原則,對原設計方案作了局部修改。1936年5月5日,一再難產的《憲法草案》終於正式對外公布。也就在同一天,國民大會堂舉行正式竣工典禮,這座會堂從開建到完工,用時僅6個月。

會堂內外

在設計中,奚福泉結合西方現代建築的構圖和材料,並在建築內外大量使用中國傳統建築的紋飾進行裝飾。大會堂的造型屬於西方近代劇院風格,建築立面採用了西方近代建築常用的勒腳、牆身、檐部三段劃分的方法.簡潔明快;但在檐口、門廳、雨篷等處,都巧妙地運用了民族風格的裝飾。這既不同於傳統帝都建築的宏大鋪排,又不同於近代早期的簡單模仿洋式,而是顯示出中西合璧的“新民族主義”建築風格。廳內設計注重功用和藝術的結合,表現出在柏林高工獲得博士的奚福泉深得現代主義的要領。
大會堂坐北朝南,左右對稱,主體建築地上4層,地下1層。分前廳、劇場、表演台三部分。前廳部分設有井樓,一樓兩側設有辦公室、衣帽間;二樓為休息室;放映室設在頂樓。前廳為平頂屋面。劇場部分設在建築物的中央,樓上下共設有2500多個席位。表演台部分的台口為圓弧形,台前設有奏樂池;表演台的底部以及後台設有演員化妝室和演員休息室。
大會堂內製冷、供暖、通風、消防、盟洗、衛生等設施齊全。更值得一提的是,大會堂內還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投票表決系統。

十年滄桑

國民大會堂建成後,卻逢中日開戰。直到抗戰勝利,國民大會堂才真正召開它的第一次會議。 1946年11月15日國大正式召開,1381名代表出席會議。因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共產黨和民盟的代表都拒絕參加。
1948年3月29日,國民黨“行憲國大”在國民大會堂召開。行憲,就是按照《中華民國憲法》選舉總統,實行總統制。這次國民大會是在國民黨嚴重危機的形勢下召開的。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各派系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鬥。4月19日,蔣介石以2430票(出席代表2734人)當選為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的選舉,集中反映了蔣介石李宗仁之間的矛盾。李宗仁于右任程潛建立競選聯合陣線,共同反對“由中央提名”。李宗仁于右任程潛莫德惠徐傅霖6人為總統候選人,經過4輪投票,李宗仁以1438票對1295票險勝孫科,當選為副總統。“行憲國大”一共開了1個月零4天,5月1日結束。
建國後,國民大會堂改名為人民大會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