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天錫

清乾隆《揭陽縣誌·人物·寓賢》載有卓天錫其人簡況,大意是:天錫,福建莆田人,進士,成化七年(1471)任廣東布政司右參政。後占籍揭陽縣地美都青溪,不久移居霖田都之月湄鄉(今屬揭西縣東園鎮)。

基本介紹

  • 本名:清乾隆
  • 別稱:天錫
  • 出生地:福建莆田
  • 出生時間:成化七年(1471)
簡介,仕圖過程,廉潔勤政,

簡介

筆者新近得讀明人所編《莆田卓氏族譜》,發現一些相關的資料。現參考道光《廣東通志》、萬曆《貴州通志》以及《明清進士錄》諸書的記載,對天錫生平略加補充。

仕圖過程

天錫字純嘏,號居易,治《詩經》。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鄉試中式成舉人,翌年榮登以孫賢為狀元的進士榜。在本科會試中取得第四名,以成績優等位列二甲。這在當時是頗為榮耀的功名。從其父卓堪所得的誥封可以推知,卓天錫進士中式後,曾任過刑部主事一職,經數轉而升至常州知府。時在天順、成化之交,有楊璠“分符十載守我常”詩句可證。
當卓天錫赴任常州期間,常州旅京人士金愉、蘇州籍京官陸泉等都有詩歌踐行。陸泉《題贈卓侯之常州》全詩云:高節清清不染塵,東風破拂羽毛新。枝頭沐得天家雨,散作昆陵萬戶春。
金愉的《送郡侯居易卓公赴任常州》詩中,有“定使窮民沾德化,還教奸吏攝廉明”之句。可見天錫在北京做官時,已享有清廉之名。
在江南重鎮常州,天錫呆了6年(兩任),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穩定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深得民眾的擁戴。當他於成化七年升任廣東布政司右參政時,當地人士張弼、楊璠、楊理等分別作詩送別。這些詩歌形象地反映了天錫在常州不同凡響的政績和民望。
且看楊璠《送大參居易卓君之任廣東》所寫:分符十載守我常,燕寢凝香臥晝長。萬姓謳歌成美俗,九天日月換褒章。藩垣又喜遷崇秩,霖雨重看彼遠方。庾嶺南頭瘴江上,後時來聽誦甘棠。
再看楊理的《送大參居易卓君之任廣東》:文章政事兩馳名,藩府於今任老成。恩命忽頒雙鳳闕,旌旄又尚五羊城。蘭陵廓外居民頌,榕樹陰中侯來迎。此去旬宣應不久,朝廷停待補公卿。
詩中“蘭陵”疑誤。因為“延陵”、“昆陵”才是常州的別稱。但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詩中提到卓天錫的“文章……馳名”的問題,與金愉所作別詩“文章已見傳昭代”等表述殊途同歸,可以從中想見卓天錫不獨善於政治,而且擅長詩文,有“刺桐花下賦河清”的風雅,可惜的是我們至今還未發現這位作家留下的遺作。
卓天錫在廣東布政司右參政任上前後共三年時間,於成化十年(1474)獲擢貴州按察使。

廉潔勤政

有佚名贈以《贈貴州按擦使卓君赴任》一詩,從中可以看到人們對他在廣東工作的總體評價,以及對他升任貴州按察使之後進一步發揚光大成績的期望:早登粉署翊皇明,歷緣賢能綽有聲。西晉旬宣名望重,外台顯擢寵恩榮。適乘驄馬程游遠,載誦驪駒酒三傾。此去貴南風景好,須令六月見霜情。
根據萬曆《貴州通志》的記載,卓天錫在貴州按察使任上也是頗有善政可談的,尤其是在保持廉潔勤政這一點上,達到有口皆碑的廣泛崇高的美譽度。
卓天錫是在貴州致仕的,至於在退休後的卓天錫,為什麼不選擇回莆田老家定居,不選擇在最後的宦遊之地山清水秀的貴陽定居,而要跑到似乎與其沒有任何瓜葛的廣東揭陽縣地美都青溪(今屬揭東縣炮台鎮),不久又轉至今屬揭西東園鎮的月湄村(當時歸入霖田都)定居。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謎。
族譜以及其他文獻都沒有“點破”,只能作幾方面的猜測:
一、其初出仕時,曾在揭陽任過知縣,後遷主事。因此在揭陽有一定的人脈,而且對這一帶的環境、人文比較中意,所以留家於此。
二、受同朝為官的揭陽人徐虔、吳裕等的慫恿和挽留。徐虔是揭陽官溪都祿宜(今仙橋)人,成化間在貴州鎮遠府當知府,也以清廉知名,後來還被當地祀為名宦。當其仕貴時,與同時在貴的卓天錫肯定有著許多工作上的聯繫,甚至成為朋友。因而受在徐虔的作用下定居揭陽。選擇青溪,是其符合自己堪輿理想的緣故。
三、在青溪期間也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接受吳裕影響遷徙。比卓天錫稍慢幾年入仕的東園赤岩頭人吳裕,中進士,先後在戶部、吏部供職,晉升為太僕寺少卿,以力治“馬政”(軍備)著稱。他與卓天錫屬同時人,而且也熟稔。而他的家鄉赤岩頭,與卓天錫後來定居的月湄村,就是田塍相交毗鄰村子。這其中應該不無關聯。
寓賢卓天錫有一些後人很有名,如近代以孝知名的卓伯先,任過潮州總兵的卓興,都很有代表性。
明代揭陽寓賢,除卓天錫外,還有張大會等,都以道德文章為地方增光,對於地方的發展,有過自己的貢獻,他們成了揭陽人文資源的一部分。所以,開展關於古代地方名人這類歷史課題的研究,不能忽視寓賢這類人物。這篇短文的編寫,就在於為著支撐這樣的文化構建而提供相關的資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