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考古文物事件

《卑南考古文物事件》是於1980年在台灣台東發生的一起事件,參與人群是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師生、宋文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卑南考古文物事件
  • 發生時間:1980年代
  • 發生地點:台灣台東
  • 參與人群: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師生、宋文薰等
  • 文物數量:2400餘件
  • 主要遺址:卑南遺址
簡介,史前館,討壺行動,卑南遺址,卑南考古文物事件,

簡介

1980年代,因東線鐵路改線及台東新站的設定,許多石板棺及陪葬品被發現,因陪葬品完整且精美,引起民眾的注意及爭相盜掘。於是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接受政府委託由連照美帶領台大師生前往挖掘,宋文薰也前往指導。
此次行動共搶救出二萬四千多件文物,並由他們定名為卑南遺址史前古物,此後更進行十多次的搶救工作。學者普遍認為這是台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且具代表性的遺址,也是太平洋沿岸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連照美以此發表了很多篇論文。

史前館

史前館籌備處在1990年成立,首任籌備處主任就是因研究卑南文物而知名的連照美。但借調滿兩年後就辭去該職務,而由她保管的文物則跟著留在台大人類學系。

討壺行動

因原訂展示的卑南遺址史前古物幾乎都在台大人類學系,史前館蓋好後一直沒有主要的展示品而遭人詬病。於是台東地方人士積極的向台大人類學系追討這批文物。由於連照美堅持這是當時沒有人要,是她搶救來的,於是拒絕將文物交給史前館。
2005年3月15日,在台東地方人士組成的“討壺聯盟”強勢的作為下,台大人類學系趁連照美出國時,將部份文物交給史前館派來的點收人員,成為第一批到史前館的卑南文物。

卑南遺址

卑南遺址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南王莊,為日本人發現。到目前共出土土石棺1000多具,各類文物及器具等達1萬多件,是目前台灣所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史前人類遺址。該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外表光滑細緻,稜角突出,比例對稱。不論是石刀、石鐮、石鑿、石鏃或其他石器,製造水平較高,是新石器時代最盛時期的代表性石器。陶器有紡錘、陶壺、陶罐、陶杯等。此外,還有玉環、玉簪、管珠等物器。經測定,該遺址為距今3000年前的文化遺址。考古專家分析,卑南文化雖帶有若干恆春半島文化的要素,但已有相當大的進步,與浙江的良渚文化、福建的曇石文化、江蘇的青蓮崗文化相近似。同時,專家考證認為,該文化與泰雅族、阿美族存在著某種關係。

卑南考古文物事件

“討壺聯盟:文物須年底前一次歸還”,台灣立報,2005/3/12。
謝世忠,“考古版“石頭夢”--卑南、台大與史前館”,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5/3/15。
周美惠,“除非她退休 珍貴玉器難回歸”,聯合報,2005/03/16。
丁榮生,“昔日英雄連照美 未來怎么走?”,中國時報,2005/3/16。
林文蘭,“師生打對台 不是壞事”,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5/3/1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