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字

卍字

卍(卐)字是在佛像及佛教文物中常見的符號,是佛陀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據《長阿含經》說,它是第十六種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說,是佛陀的第八十種好相,位於胸前。《十地經論》十二卷說,在悉達多未成佛時,胸臆間即有功德莊嚴金剛“卍”字相。《方廣大莊嚴經》卷三說,佛的頭髮有五個“卍”字相。《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二十九卷說,佛的腰間也有“卍”字相。《大般若經》第三百八十一卷說,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卍”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卍,音“萬”
  • 外文名:梵語“swastika”
起源,漢譯,其他,詳解,

起源

“卍”是個吉祥的符號,稱為吉祥海雲或吉祥喜旋。這個符號在佛教之前的印度早已存在,印度教的主神毗濕奴克里希納,胸前就有“卍”字相,據說是胸毛。在古印度的傳說,凡能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皆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這個符號在公元前三世紀始被用於佛典。是以《金剛般若經》中說佛是法中之聖王,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卍”字有左旋和右旋兩種寫法,所謂左旋,即“卍”;所謂右旋,即“卐”。現時看見的佛像有些是左旋的,有些是右旋的,究竟哪一個對呢?解答這個問題,要放在較大的脈絡中去看。
“卍”字圖案並非產生於佛教,在佛教出現之前的印度早已存在。在印度,這個符號叫swastika,由Su (吉祥)和Asati( 有) 兩字合成,是一個寓意吉祥的符號。此外,在印度以外的地方也有發現。這些地方包括中國俄羅斯日本埃及克里特島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蘇格蘭愛爾蘭美洲兩河流域等地,在各地的發現中,左旋的卍和右旋的卐皆有。以中國為例,在佛教傳入以前的甘肅、青海、廣東、內蒙古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卍”字圖案。
由於“卍”的發現相當普遍,而且不太可能是從某一地方傳開的,於是學者猜測它一定與人類的一樣重要而又普遍的事物有關。有些人則猜測是一種古代易於防守的城堡的造型,有些人則猜測它代表太陽運動的方向。
至於近代德國的納粹黨即“國家社會黨”的黨徽,由於“國家”和“社會黨”的德文字頭均為S ,兩S交錯而成“卐”形。希特勒認為卐字象徵爭取雅利安人勝利的鬥爭的使命,因而於1920年用作納粹黨徽。不過這與上述佛教的意旨沒有絲毫的關係。
佛教傳入中國後,“卍”字也傳入了中國。但這一符號如何翻譯,卻大傷腦筋。鳩摩羅什玄奘都把它譯為“德”,菩提流支則在翻譯《十地經論》時把它譯作“萬”,取萬德圓滿之義。後來武則天則乾脆把這個符號的音和義分開,欽定讀音為“萬”,意思是“吉祥萬德之所集”。至於左旋右旋孰妥,唐代慧琳法師撰《一切經音義》,認定“卍”字為妥,是以中國佛典中“卍”字相以右旋居多。但即使到了現代,這個字是左旋是右旋還是很不統一的,如《辭海》上寫作“卍”,而《辭源》則寫作“卐”。

漢譯

卍字之漢譯,古來有數說,鳩摩羅什玄奘等諸師譯為‘德’字,菩提流支則譯為‘萬’字,表示功德圓滿之意。另於宋高僧傳卷三則謂,卍字譯為‘萬’並非取其意譯,而系準其音。然卍字之音,初時不入經傳,至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始制定此字讀為‘萬’,而謂其乃‘吉祥萬德之所集’。 然‘卍’本為一種記號,而非一字。歷來之所以聯讀為‘卍字’者,一方面固因習慣使然,最主要者則因自梵文譯成漢文時之訛誤。蓋梵語laks!n!a,音譯作洛剎曩,為‘相’之義;另一梵語aks!ara,音譯作惡剎羅,為‘字’之義。或因洛剎曩、惡剎羅兩音相近,遂將其字義混同。準此而言,則卍字、萬字應作卍相、萬相,始符其梵語本義。
相當於‘卍’字之梵語不只一字,以新華嚴經為例,全經之卍字共有十七處,皆讀為‘萬’,然以梵本對勘之,則其原語共有四種:(一)s/ri^vatsa,音譯作室利靺蹉,意譯作吉祥臆、吉祥犢。新華嚴經卷四十八(大一○·二五三下):‘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其中,‘卍’之原語即為s/ri^vatsa,系指毛髮等旋轉重疊如海雲之相。(二)nandy-a^varta,音譯作難提迦物多,意譯為喜旋。新華嚴經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六上):‘其發右旋,光淨潤澤,卍字嚴飾。’其中,‘卍’之原語即為 nandy-a^varta,系指佛發右旋之相。(三)svastika,音譯作塞縛悉底迦、濊佉阿悉底迦,意譯為有樂。新華嚴經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四中):‘願一切眾生得如卍字發,螺文右旋發。’其中,‘卍’字之原語即為 svastika,含有‘有樂’之義,意指毛髮右旋,自成紋樣,令見者鹹得欣悅之相。(四)pu^rn!aghat!a,音譯作本囊伽吒,意譯為增長。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七(大一○·一四八中):‘願一切眾生得輪相指,指節圓滿,文相右旋,願一切眾生得如蓮華卍字旋指。’其中,‘卍’之原語即為 pu^rn!aghat!a,為‘滿瓶’之義,意指佛之頭部或指節等處圓滿隆起之相。由是可知,上舉四相之中,除 pu^rn!aghat!a之外,其餘三者皆與毛髮有關,然三者之語義亦略有差異,惟諸經論所譯一概皆作‘卍’字,實與梵本語義有所出入。 卍字自古即有左右旋之別,於印度教,男性神多用卍表示,女性神多用卐表示。於佛教,現存於鹿野苑之古塔,其上之卍字全為‘卍’,該塔系阿育王時代之建築物,為紀念佛陀昔時於此入定而建者。在西藏,喇嘛教徒多用卍,棒教徒則用卐。中國歷代左右旋混用各半,慧琳音義與高麗大藏經皆主張卍,日本大正藏亦準之而採用卍,然宋、元、明三版藏經均用卐。卍字產生左右旋之紛歧,主要系由於‘立場’之差異。蓋經中多處有‘右旋’之說,且佛眉間白毫亦宛轉右旋,又如禮敬佛菩薩時亦需右繞而行,故‘右旋’一詞已成定說,惟究竟以‘卍’為右旋,抑或以‘卐’為右旋,則是爭論之關鍵。若以卍字置於吾人之前,而以吾人之立場觀望卍字,右旋則成卍;然若以卐字本身之立場而言,則卐乃符右旋之方向。
[普曜經卷二、十地經論卷十二、毗奈耶雜事卷十三、慧苑音義卷二、經律異相卷五、法苑珠林卷三十五、翻譯名義集卷六、祖庭事苑卷四、曼荼羅の研究、卍字之變遷及び分布(堀謙德,東亞之光第六之三)]

其他

‘卍’萬字元(藏語稱作“雍仲”符號)是雍仲本教的吉祥標誌。在藏區,雍仲符號也多以圖案的形式出現,它被廣泛地套用於寺院、民居、服裝、節慶、婚喪等等之中:寺院、民居家什及門窗的木格上用其進行裝飾;逢年過節時,用白灰在門外地上畫雍仲圖案,表示吉祥如意;修建新房時,也畫雍仲於地基之上以求堅固耐用;還有將雍仲圖案畫在房門上的,意為抵擋邪惡、驅逐病魔;有的藏族婦女還喜歡將此字元繡在衣服的背部,認為這樣可以免除天災人禍……雍仲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套用是非常廣泛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藏區,雍仲符號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的反映,而且是傳統吉祥觀念的藝術體現,已經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跡,人們以此表達著對幸福、平安和吉祥的憧憬與追求。藏傳佛教象徵吉祥的圖符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些圖符不僅僅是意味深遠的宗教圖符,作為傳統吉祥觀念的藝術表現形式,乾百年來,早已融入到了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之中,成為其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卍字卍字
‘卍’字的梵語為s/ri^vatsalaks!ana。又作萬字、卍字、卐字。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剎曩。意譯作吉祥海雲吉祥喜旋。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乃顯現於佛及十地菩薩胸臆等處之德相。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大般若經卷三八一等,均記載之胸前、手足、腰間等處有卍字。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梵Amara^vati^)出土之佛足石,亦刻有數個卍字。卍之形,原是古代象雄表示吉祥之標誌。除印度外,波斯、希臘均有此類符號,通常被視為太陽、電光、火、流水等之象徵。在古代印度,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均使用之。最早時,古印度人認為此一符號乃存於梵天、毗濕笯(梵Vis!n!u)吉栗瑟拏(梵Kr!s!n!a)胸部之旋毛,而普遍視之為吉祥、清淨、圓滿之標相。在佛教,卍字為佛及十地菩薩胸前之吉祥相,其後漸成為代表佛教之標誌。

詳解

卍字(梵s/ri^vatsalaks!ana、svastik:吉祥的記號。梵語音譯作室利靺蹉洛利曩,意譯為吉祥雲海、吉祥喜旋。又作‘塞縛悉底加’(svastika)。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八十種好之一。大乘經典謂此系佛及第十地菩薩胸上的吉祥相,如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八雲(大正10·253c)︰‘如來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雲。’然若據小乘之說,則此相不限於胸上。如《長阿含》卷一〈大本經〉及《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六等書,皆謂佛之胸臆有卍字相。《方廣大莊嚴經》卷三則說發有五卍字。《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謂手足及胸臆之前俱有吉祥喜旋之德。《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九說腰間有萬字,胸前有一旋。此外,於今印度阿摩羅婆提(Amara^vati^)出土的佛足石,也刻有幾個卍字。 對於經典中的卍字,古來所漢譯者,即有數種,如鳩摩羅什、玄奘諸師譯之為‘德’字。魏·菩提流支於《十地經論》則譯為‘萬’字。相傳唐·長壽二年(693)始制定此字,音為‘萬’。意謂吉祥萬德所集。因此,《宋高僧傳》卷三於譯音不譯字之例中出此卍字。 然《慧琳音義》卷十二載(大正54·378a)︰‘卍字之文,梵雲室哩二合末蹉,(中略)唐雲吉祥相也。有雲萬字者,謬說也。(中略)非是字也,乃是如來身上數處有此吉祥之文,大福德之相。’意即‘卍’本為一種記號,而非一字,說為‘萬字’者,乃將梵文譯成漢文時之誤。即將梵語laks!an!a(音譯作洛剎囊,相之義),誤為梵語aks!ara(音譯作惡剎羅,字之義),故有‘卍字’之稱,事實上應稱作‘卍相’。 另據慧苑《華嚴經音義》及《華嚴經刊定記》所載,《華嚴經》之漢譯本中有十七處用卍字。然而其梵本,則有二十八處。《慧苑音義》卷上雲(大正54·437b)︰‘卍字之形,今勘梵本,卍字乃是德者之相,元非字也。然經中上下,據漢本總一十七字,同呼為萬。依梵文,有二十八相,即八種相中四種相也。’此中,四種相即︰⑴室利靺蹉(s/ri^vatsa),意譯作吉祥海雲。⑵難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譯作右旋。⑶塞縛悉底迦(svas-tika),意譯作有樂。⑷本囊伽吒(pu^r-naghata),意譯作滿瓶。而《慧琳音義》卷二十一與《慧苑音義》卷上(第一圖)所圖解的卍字,亦有很大的差異。 此卍字,自古即盛行於世界各地,從而有關其起源,學者間異說紛紜。或以為太陽、電光、流水的象徵,或說依據旋毛而有,或說是女性的象徵。在古代印度,除佛教以外,婆羅門教、耆那教均曾使用此一符號。《羅摩衍那》等書中也有此記號。甚至在刻文的首尾、錢幣等亦附有之。至於其書寫方式,古來印度認為右旋與左旋有別,印度教以右旋表示男性神,左旋表女性神。於西藏,藏傳佛教用右旋,苯教(Bon-pa)教徒用左旋。中國則左右多混用。新譯《華嚴經》明藏本作左旋,高麗本及《慧苑音義》皆作右旋。 按︰泰國佛教徒向人祝福時,往往雙手合掌於面前,並口稱‘sawaticap’。此詞之音義,皆與梵語‘svastika’相近。疑其來源,或系與卍字之原義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